1948 年 11 月,粟裕收到报告说找到了黄百韬的尸体。当部下询问粟裕司令是否要看看时,粟裕沉默片刻后回应:“不看了,通知他的家人把尸体领走吧。” 这一反应让部下颇感意外,本以为粟司令听到这个消息会高兴一些,然而粟裕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此后也再未提起此事。
黄百韬,国民党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官,在淮海战役中被围困于碾庄圩,最终被华野乱枪打死。粟裕对黄百韬的死亡保持沉默,原因或许与他们此前的交手历史紧密相关。黄百韬对粟裕来说,既是一个对手,更是一个曾克制过他的对手。
1947 年,粟裕大展身手,指挥的每场战役都取得胜利,将国民党军打得团团转。国军整编 74 师被全部歼灭,在南临战役中整编 11 师也差点被围死。粟裕对国军的五大主力能够轻易击败,唯独面对黄百韬的整编 25 师时深感头疼。在苏中战役时,粟裕与黄百韬就有过交锋,当时双方兵力规模不大,粟裕兵力 3 万,与国民党军 12 万人交战。苏中大战中的第七战役便是粟裕与黄百韬部队的交战。粟裕虽在战场上战术灵活且战斗力强悍,但黄百韬打仗时留着三分力,随时准备撤退。尽管粟裕给黄百韬沉重一击,却因黄百韬撤退干脆利落,未能消灭多少人马。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粟裕开始对黄百韬格外上心。
孟良崮战役中,黄百韬作为援助部队打得最凶,差点让粟裕没能阻挡住,差点成功援助张灵甫部队。南临战役中,黄百韬更是让粟裕吃了大亏。粟裕率领几个主力纵队,将胡琏的整编 11 师和李弥的整编 8 师分别围困在南麻与临朐。二人守得顽强,而黄百韬却带领部队对粟裕的阻援部队猛攻。他虽只有一个整编师,伤亡人数过万,与 11 师和 8 师伤亡几乎相同,部队中的团营长也伤亡过半,却依然紧咬着粟裕不放。最终粟裕只能选择撤退,南临战役才宣告结束。
此后,粟裕改变进攻方向,而黄百韬则在胶东地区疯狂进攻。当时胶东地区华野只留下 4 个纵队的兵力,其中 3 个纵队在南临战役中元气大伤,另一个纵队是当地组建,战斗力较弱。面对黄百韬强悍的战斗力,华野难以抵抗。经过一个月的战斗,烟台被黄百韬夺去。许世友只能在胶东角落里休养生息。黄百韬并不罢休,又向威海发起进攻。千钧一发之际,蒋介石发电让黄百韬去苏北围攻华野南线部队。虽未攻下威海有些可惜,但黄百韬在南线打了胜仗。1948 年 7 月,黄百韬再次率领部队与粟裕交战,此次进攻更为猛烈,大有不消灭粟裕部队誓不罢休的架势。后来,两路兵马胶着之时,粟裕命令华野撤军,不再与黄百韬作战。从这些战役可以看出,粟裕与黄百韬可谓棋逢对手,或许也有惺惺相惜之感。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我们不妨插入一个历史案例。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多次交锋。诸葛亮智谋超群,司马懿老谋深算。他们在战场上斗智斗勇,虽为对手,却也在某种程度上相互敬重。诸葛亮多次北伐,司马懿率军抵御。他们的对决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与谋略的碰撞。尽管双方处于敌对立场,但他们对彼此的才能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就如同粟裕与黄百韬,在战场上的激烈对抗中,也可能存在着一种对对手能力的认可。
粟裕与黄百韬多年对战,他们在战争的舞台上各自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黄百韬的顽强抵抗给粟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粟裕的出色指挥也让黄百韬不敢轻视。当黄百韬战死的消息传来,粟裕的沉默或许包含着对这位对手的敬重,对战争残酷的感慨,以及对过往激烈战斗的复杂回忆。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战争史上一段令人深思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