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的视频早先是在外网火起来的,然后被人搬运到国内,经过官媒的转发,成为了文化输出的代表人物,目前她在ytb上的粉丝已经突破两千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子柒女士的视频我大概看了一点,说实话很难理解为何会如此火爆,更无法联想到文化输出的大义。

她的团队,视频制作确实精良,一草一木仿佛人间仙境,滤镜运用炉火纯青,人们想象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田园生活或许就是这样。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她视频中的内容我多有经历。

千百年来国人不都是如此生活吗?瓜果蔬菜皆由自己栽种,布匹衣料均出自手工剪裁,出行远路全靠马匹木车,上小学时,我家还有织布机,出生前,村里家家养驴或马。

为什么大家如今竟开始觉得以前生活是那么的美好了呢?网络中捕鱼、种菜、原生态、户外皆可做成视频,吸引来大量观众,比如那个造假的东北雨姐。

但真会有人愿意回到农村,过一种亲力亲为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吗?可能有人会立马回答说想,但你回答的大概是梦中的田园。
交通,医疗,教育,城市的便利使人趋之如骛,年轻人纷纷走出田园,奔向大城市。

导致如今的中国农村除了过年、农忙,多数时候只剩下妇孺、老人,农村的衰败与城市的扩张是成正比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农村人正在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屡屡听人回忆、畅想农村的悠闲时光,但却少见真有人像卢梭一样在湖边盖一座小屋,亲自操刀种菜。
人们修建大量的公园,节假日去乡下,去深山老林,去接触所谓的大自然,找寻祖先遗留下来的本能亲切感,不过是一种都市人的娱乐罢了。

在抑郁症高发的现代社会里,节奏越快,人越忧虑,成为工具,成为金钱的奴隶,而大自然确实是一剂中和药。

所以,对李子柒的欣赏或许是一种农家乐似的体验,人们在她的视频中回想起了自己的曾经,回想了儿时的生活。

但却没有人真正回到曾经挣扎、奋斗才得以脱离的“苦海”。

为什么她的视频首先在国外火起来呢?

在国外的火爆或许在于西方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更加深刻。所谓的后现代思潮,“诗意的栖息”“回到事物本身”便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兴许还增添了些许对东方生活的好奇。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垃圾的污染,钢筋水泥包裹下的牢笼早已使人忘记了直接面对大地母亲的先辈们的生活方式。

想吃什么手机点几下即可,想去什么地方瞬间可达,坐在宽大敞亮的办公楼上从事着看似体面的工作,却只能996,007,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一种奢望。

人们变得更幸福,更快乐吗?或许没有。
农村的生活对我来说是真实的,我喜欢那种可以出门见到农田,树林的感觉,喜欢那种用脚丈量大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更喜欢干完活伴随着夕阳、星辰回到家中。

但为了生活,我也如无数的人一样,不得不走出来,生活的时间久了,城市也变得令人舒服了,不过城市的压力,有时又会让我产生逃离的想法。自然中的生活让人感觉真实,城市中的花红柳绿总有末日黄昏的虚幻。
这是文化输出吗?是属于我们的独特文化符号吗?

我不觉得是,而且更觉得她的视频美化了中国的农村。

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只存在于想象和文学作品中,现实中的农村,即使留守妇女也要拼命工作,农村那点土地,自给自足尚显勉强,为了教育还不得不拼尽力气去城市买房。

而且,输出两个字,总让人感觉一方占据主导地位,一方只能被动接受。

其实,文化的传播往往是交互的,完全的移植肯定水土不服,中餐到了国外也得符合老外的口味。

就像西方思想东传中国,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才使中国逐步走向现代文明。就像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启蒙思想家所吸收,而且至今美国最高法院门楣还有孔子的雕像。

她的火爆大概可以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去理解,如果把她捧成文化输出的符号,就有些贻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