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香港是有经济利益的,每年我们可以从香港拿走1000多亿人民币”。这是英国首相梅杰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的话。
根据我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周南的回忆录,证实了英国每年从香港攫取近千亿这个事实。
但是在此之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却多次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的说:“英国从来没有从香港拿走一个便士,我们完全是在为香港人谋福利”。撒切尔夫人不是一个个例,当时英国国内政客基本上论调一致的表示:“英国在香港没有任何利益”。
为何英国政客的回答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呢?英国又是如何掠夺香港的财富的呢?
名为租借,实为掠夺
我们熟知的香港其实是由三部分组成:香港岛、九龙、新界,而这三个部分分别在三场战争中划归给英国。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借助不平等条约,侵占了香港岛。条款规定,香港需要作为英国的一个港口存在,以便英国的远洋货船可以在此停泊并获得补给。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的香港岛是被割让给英国的,属于赠送而不是租借的性质,因此英国没有花费一分钱。
在享受到香港岛带来的便利之后,英国的野心被渐渐喂大,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停泊在香港的一隅,开始图谋香港全境,于是他们又开启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端,强逼中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夺走了九龙。九龙被永久地租借给了英国,每年的租金只有象征性的五百两银子。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军事力量受挫,且忙于和日本进行战后谈判,给了英国可乘之机。1894年,英国驻香港总督罗便臣以“防务安全”为借口,试图拓展英国在香港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也多次威逼清政府,催促他们签订相关协议。
1898年,中国代表李鸿章与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成为英国租借地。令人气愤的是,在这个条约中,英国政府根本没有提租金的事情,他们仅仅打了个白条就将新界租走了。
英国凭借《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香港三个部分完全拢在了手里,三份条约加起来英国只需要每年向中国支付五百两租金,但是英国在香港掠夺的财富却是这个数字的千倍亿倍。
对于英国这个商业国家来说,亚洲是具备强大诱惑力的劳动力市场、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二战之后,英国国力下滑,昔日的“日不落”帝国逐渐失去了它广阔的殖民地。为了保证在亚洲的利益攫取,英国必然要将香港牢牢地拽在手中。
香港作为中国南部明珠,占据着优越的地理位置。1840年英国占领香港岛之后,逐渐将自己的经济触角伸到了香港的各个角落。据有关数据统计,英国公司在香港拥有的资产高达30亿英镑,折换成人民币大概有300亿元。
港英政府表面上不让企业缴税,实际上却通过香港的英资企业,向国内转移财富。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很多英国企业为了避税,纷纷来到香港开办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这些英资企业一般会雇佣香港本地廉价的劳动力,然后再将这些生产出来的商品高价卖给他们。
英资企业在香港不用交纳税款,但是回到国内之后要将赚取的利润上交给英国政府,以感谢英国政府为他们开办工厂提供的便利。于是,香港的资金便通过英资企业的手,分流到了英国政府的囊中。
除此之外,英国官员还通过贪污受贿积累财富。香港原总警司葛柏通过这种方式,在19年内贪污了非法财产500万元港币。
对于英国政府来说,香港是一个“会下金蛋的母鸡”,只要有它在,英国就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掠夺源源不断的财富。为了维持香港在财富上的独特地位,英国在香港大搞“福利政策”,强调所谓的“民主”“自由”。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港英政府统治下的香港人民,生活的到底怎么样呢?
二等公民,水深火热
其实,英国的“福利政策”惠及的不过是身处香港的2%的英国人,香港本地市民不仅享受不到丝毫好处,还经常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境地。
在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香港本地居民被排到了最末流。香港境内的医生,大都只为英国政府官员、商人和士兵进行服务,除非你是社会地位非常高的华人或者愿意花大价钱给医生送红包,否则只能病死。
1894年,香港曾经爆发过一场鼠疫,导致2000多人丧生。在此之前,港英政府对香港华人居住地的卫生条件丝毫不关注,鼠疫爆发之后,港英政府害怕这种情况会波及到在港的英人,才开始重视起华人聚居区的卫生问题。
香港本地居民的住房条件更是堪忧。香港本身区域范围狭小,寸土寸金,有限的土地大部分都被英国政府租给了外商盖工厂。而且英国政府治下的香港人民赚不到钱,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购买土地建设房屋。即使是稍微富裕的华人,也只能落脚在那些偏僻的地方,因为繁华便利的地方已经早早被殖民者给霸占了。
大部分的香港人聚居在一个地方,生活在不足两平方米的“笼屋”里。英国人杜叶描绘的景象则更可怜,“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露宿在街头,他们竟然住在纸板搭的房子里,卫生条件和居住体验简直难以想象。”
在教育方面,根据1981年的一份资料显示,香港有过教育经历的华人仅占2.7%,港英政府直到1978年才真正推广了九年义务教育,而此时的中国内陆地区已经将其推行了几十年,教育方面的断层也导致香港在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人才中空。好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国政府帮助香港进行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弥补了香港在人才方面的不足。
香港华人没有充足的资金供孩子读书,而英国政府也不提供给他们便利的条件,他们许诺的“福利”根本落不到那些贫困家庭头上。英国政府不让香港华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很简单:“让他们成为廉价劳动力”。
在当时的香港,童工问题泛滥。很多小孩从来没有踏入过学校的大门,即使是勉强接受了几年教育,也会因为经济原因而中途辍学,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香港成年工人的境遇更加悲惨,他们经常被要求“自愿”加班,有些剥削的资本家,甚至直接把工厂的大门锁上,直到工人把当天的任务完成。
港英政府治下的香港居民,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权,更遑论政治上的平等。英国占领香港后,在域内实行高度集权的总督制,在155年的时间里,从没有出现过一个华人总督,甚至没有一个是由选举的方式产生的。这些总督只对提名自己的女王负责,在他们的职责中,根本没提需要向香港华人负责这一条。
当时占香港人数98%的华人都没有平等的公民权,从出生开始就被定义为“二等公民”,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就连维持治安的华人警察,也不被允许拿枪。在英国政府的立法局和行政局里,更是丝毫看不到华人议员的身影。
鲁迅的一篇文章最能反映香港居民当时的生活:“今天的香港,中国人还在那里被抽藤条,至于警察随意搜身等行为,更是见怪不怪”。这一切都跟撒切尔所说“我们是在给香港人民谋福利”背道而驰。
港英政府治理下香港人民的悲惨境遇是众所周知的,为何撒切尔又要睁着眼睛说瞎话呢?她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历尽万难,香港回家
其实撒切尔及其同僚也知道香港的真实情况,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阻止或者延缓中国政府收复香港的进程。
早在毛主席时期,中国政府就已经做出:“把收复香港的事情提上议程来”的论断,不过当时新中国被许多事情牵绊,虽然表面上从来不松口,但实际上也没有过进一步的行动。随着租期的临近,中英政府都没表现出非常急切的样子,但是英国的商人却坐不住了。
香港一直以来都是英国在亚洲的货物集散地,随着英国殖民地的锐减,香港在英国人心目中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成为贸易中心。货物集散地时期,香港岛本岛和九龙发挥的作用更大,到了贸易中心时期,占地面积更大的新界的作用就被凸显出来了。
但是《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明确规定,新界只是“租借”给英国的,到1997年必须归还。这个决议愁坏了英国在新界的房地产商人,因为地产开发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选址、审批、拿地、建设一整套流程下来大概需要十几年。
到了七十年代,英国政府手中香港地皮的租期不满二十年,这意味着购买香港地皮的英国商人对地皮只有不到20年的使用权,刨去十几年的建设周期,真正用来赚钱的时间只有4-5年。而且香港回归之后,中国政府承不承认这些地皮的归属权还是个未知数。
租约到期的日子越来越近,保守的英国商人不再从英国政府手中购买香港的地皮,靠买卖地皮赚钱的英国政府收入锐减。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开始主动接洽中国政府,香港问题的讨论才正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而此时狡猾的英国政府只提出了英国商人的经济诉求,将自己真正的政治诉求掩盖了起来。英国政府询问中国是否同意把香港的地皮以超出99年租期的方式,租给英国商人。
我国政府一眼就看出了这个问题的陷阱,认为这不仅是英国在经济上的试探,更是对我国领土和主权的图谋。英国人看到中国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作出让步,于是只好在1982年开启正式的谈判,即在政治框架内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英国政府选择在1982年进行谈判,心里打了两个小算盘。一是因为此时的英国政府刚刚在马岛战役中取得胜利,让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延缓收复马岛的日期。英国政府想要借助胜利的余威顺势与中国进行谈判,也想侧面敲打中国,“如果不同意延长香港租期,那么阿根廷就是中国的前车之鉴”。
第二个小算盘则是,此时中国国内刚刚进行改革开放,急于打开西方市场。英国认为自己是老牌商业帝国,又是欧盟核心成员,中国一定想要借助自己的经济优势,到时候以经济援助作为条件,中国一定会同意延长租期。
显然,英国低估了中国的决心,也高估了它自己的地位。
中国不会是第二个阿根廷,中国在70年代初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在国际上,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心中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其次,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超阿根廷,在GDP上可以跟英国比肩。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有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不惧怕任何形式的斗争。
对于可以帮助中国打开西方市场,英国显然是高估了自己。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未经开发的广阔市场,是西方国家眼中的“香饽饽”,众多资本主义国家抢着在中国投资办厂。中国的合作伙伴那么多,又怎么会在意英国这一个。
看到“威逼利诱”都不起作用,英国只好按照中国的方式回到谈判桌上来。
经过漫长的拉扯,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如期收回香港。 事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香港问题,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肯让步,而实力又远在我们之上的大国,今天的结局是可以想见的。”
结语
昔日英国政府自诩的福利政策、自由民主不过是掩盖自己目的的一个幌子,港英政府治下的香港人民一直被看做“二等公民”,连基本的教育权利和政治权利都没有。
香港回归祖国怀抱25周年过去了,在这1/4世纪里,我们看到了香港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提高。我们也发自内心的感叹,只有祖国才是香港永远的依靠,因为她是真正的母亲,她的爱没有目的、无需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