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只杀了10多万青壮年,就导致匈奴一蹶不振了?这是因为汉军有个很“龌龊”的战术,那就是选择在每年春天进攻……
匈奴真是越来越猖狂了,在刘汉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天下和百姓才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当年秦朝暴政下人民生存艰难,起义军出来之后更是战争四起,多年战争下来,别说这天下人口骤减,就看这土地很多都是寸草不生。
所以这时候,汉朝自然就以“无为”为主,百姓顺其自然的发展,那么国家自然就能强大,但是匈奴这个时候就看不过去了,他们居住的环境不好,物资匮乏自然觊觎中原的盛产和富庶。
但是,当时的皇帝并没有管匈奴的狼子野心,其实这做法倒是没什么错,缓兵之计无可厚非,但是不给点好处匈奴那样贪得无厌的性格自然不会罢休。
后来就有了和亲,不仅如此,还有对他们以礼相待。
时间一长,他们欲壑难平,自然想要获得更多的好处,不仅在边关作祟,还在汉王朝面前耀武扬威,神气十足,这些账都一笔笔给他们记着呢。
他们可能也懂得这样的道理,但想起病又害怕汉朝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即使这样小动作不断也是挺招人烦的。
之后的日子里更是拿出了“你奈我何”的精神蠢蠢欲动,但好在这样的骚扰对他们整体的发展还构不成太大的威胁,更重要的一点是后来的即位皇帝还都算是比较有能耐的。
尤其是汉武帝,他认为时机已经到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他积极治国,也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再加上他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也出现了十分有为的年轻人。
作为抗匈战场上最亮丽的那一抹风景,卫青雄壮骁勇的身姿震慑着每一位匈奴的士兵,他们害怕极了,许多将士在他手中丧命,甚至后来到了让匈奴闻风丧胆的程度。
汉武帝大悦,所以说一个国家行军打仗,兵力固然关键,但有能有才的大将更是点睛之笔,不得不说,这战一打起来,匈奴的气焰的确久久涨不起来。
汉武帝知道大将的重要性,所以也在朝堂当中寻找优秀的将领,当时最有希望的就是年少就展现出过人胆识的霍去病。
霍去病用兵计谋果敢,并且非常善于在军中树立威严,军内团结自然在打仗之时优势尽显。
但匈奴内部权力纷争比较繁杂,对上团结一心,人心振奋的汉军自然落于下风。
将士之外,汉朝还有一招妙计将匈奴打得心服口服,那就是挑选匈奴最不愿意出兵的春季。
春季在匈奴人的习性中就是在这时“休养”,不仅是马匹,连他们自己也是这样。
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春天的野草并不肥硕,马儿吃不饱肚子,怎么长大呢?再说,这马匹也是消耗物,自然得用着老的养着新的。
人自然也是同理,他们需要在春天的绵延子嗣,除此之外,春天对他们边寒之地来说更是气候寒冷,但是他们的植被稀疏没多少燃料,自然打起仗来也没劲。
所以这个时候进攻正合适,当时这个方法果然奏效,再加上汉军可以深入敌营,而将士都在前方,后方则是家属和牲畜幼崽,这一招匈奴不害怕都不行。
本来骑兵的优势就在于“游击”,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不敢跑了,只能乖乖的守在既定的战场上打仗,优势大大下降。
不得不说,这一招用的真绝,的确把握了匈奴的命门,使汉朝彻底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