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中国大健康市场遭遇逆风挑战”,类似的信息在众多跨国药械企业乃至中国本土医疗企业的财报中频繁显现。
施乐辉、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医疗、直觉外科、碧迪医疗等都在近期最新财报中提及了中国医疗市场“逆风”。
而持续的“令人失望”的业绩似乎也进一步证实了市场的下滑趋势。然而市场很复杂尤其是中国大健康领域,并不能从单一角度来审视。
据东吴证券的相关研报,97家A股医疗器械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7.49%。另一方面,尽管整体规模收缩,高端创新产品仍有其市场。国内需求承压的同时,出海业务可能成为医疗设备企业的一项亮点。
创新和出海成为今年能够获得不错业绩增长的关键词。医药新基建的落地提速或成为后续业绩改善的重要推动力。如何把握目前行业所面临的风向,医趋势尝试从宏观VS微观,外企VS内企,出口VS进口,以及各个细分领域的分别表现,等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度剖析。
01中国经济大环境良好医疗耗材领域维稳向上
从宏观来看,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9497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向好因素累积增多。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同比名义增长5.2%。
从微观来看,截至11月10日,已发布财报的企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的总收入约1880.0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16%。
而具体到不同的细分领域中,表现出现了显著的分化,主要是医疗设备、体外诊断领域的营收和利润均呈现下降趋势,
营收增长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低值耗材(+13.17%)、高值耗材(+4.08%)、医疗设备(-2.18%)、体外诊断(-5.12%);
扣非利润增长速度从高到低排序为:低值耗材(+36.04%)、高值耗材(+4.54%)、体外诊断(-11.48%)、医疗设备(-13.74%)。
中国医疗耗材市场的整体上行带动了相关跨国医疗企业在中国的业绩。
波士顿科学财报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销售额达4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9.4%。
- 医疗外科业务:销售额14.79亿美元,同比增长10.3%;
- 心血管业务:销售额27.31亿美元,同比增长25%。
虽然没有公布具体业绩,但其在电话会议中表示,中国业绩非常出色,带量采购常态化下,增长达到15%左右。
而隐形正畸领军企业爱齐科技、种植牙领军企业士卓曼在中国的业绩更是成为驱动集团全球增长的重要因素。
爱齐科技在第三季度实现了9.779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8%。
- 隐形矫正器方面,营收7.868亿美元,同比下降1.0%。这一下降主要受到美国市场疲软的影响,美国消费者因担忧通货膨胀而减少非必需品的支出,优先购买生活必需品,导致牙科产品和手术需求持续下滑;
- 与此同时,影像系统和CAD/CAM服务的收入1.91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5.6%。
在产品销量方面,隐形矫正器的销量约617220套,环比下降4.0%,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特别是青少年隐形矫正器的销量同比增长了6.7%,这一成绩得益于中国青少年新案例数的创纪录增长,以及Invisalign精调案例数突破25000例的里程碑。
爱齐科技还宣布了一项全球重组计划,这将导致某些特定岗位的裁员或调岗至其他地区。预计在第四季度,公司将支出约3000万美元用于离职金的发放。
在一片“逆势”下,士卓曼第三季度的营收依然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具体而言,营收达到5.855亿瑞士法郎(约合6.76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2%。这一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
尽管北美作为士卓曼第二大市场,业务增长受到了患者流量缓慢和种植牙市场疲软的影响,第三季度仅实现了2%的增长。然而,在亚太地区,在该公司的销售额占到四分之一,有机增长率同比达到了19.7%,在所有地区中最高。
无论是高端产品还是经济型产品,种植牙都是士卓曼的主要增长引擎。其财报显示,随着中国市场牙科产品带量采购政策的落地,亚太地区的业绩基准正在更高水平上逐渐常态化。此外,在中国市场,对AlliedStar口内扫描仪的需求也显示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以上企业的强势表现并不意味中国医疗耗材领域一片歌舞升平。
施乐辉的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其销售额14亿美元,同比增长4%。但若排除中国市场的下滑影响,整体增长率实际上接近6%。公司指出,中国市场的骨科业务遭遇了超出预期的不利影响。
施乐辉在大中华区的业务涵盖骨科、运动医学、伤口管理和耳鼻喉等多个部门。其中,骨科和运动医学作为公司的两大核心业务,目前均已纳入国家集采范围。
近期,据外媒报道,在激进投资者的压力下,施乐辉正考虑对其骨科部门进行重组,甚至有观点认为该部门可能成为潜在的剥离目标。
随着骨科运动医学产品国家集采全面落地,带来的挑战将在今年下半年持续存在。而自2021年至今,从人工关节到脊柱再到运动医学,国采效应也开始颠覆国内百亿级骨科市场格局。
而随着格局的转变,骨科市场的规则在集采之后发生了变化,渠道壁垒已被打破。一方面,市场正向国内企业集中,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向行业领先企业汇聚。
有的企业平稳落地。比如,2024年第三季度,威高骨科营收3.3亿元(同比增长20.6%),扣非净利润6996万元(同比增长675.53%);大博医疗营收5.7亿元(同比增长50.38%),扣非净利润8905万元(同比增长862.68%)。
有的以单一品类为支柱的企业还未消化集采效应。比如,2024年前三季度,以脊柱产品为主的三友医疗营收3.3亿元(同比下降7.3%),实现扣非净利润269万元(同比下降94.5%);关节产品占比90%的春立医疗,实现营收5.1亿元(同比下降35.84%),实现扣非净利润4396万元(同比下降72.82%),单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2196万元。
企业业绩的波动同样反映了市场集中度的增强。
对于医疗设备企业而言,2024上半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包括“以旧换新”等,为他们带来希望,企业纷纷推出相应解决方案,期待能在2024下半年及2025年,成为推动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
截至8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发布相应方案,医疗设备“以旧换新”已进入项目审批阶段。截至7月底,从已上报的项目设备类型看,预计总投资金额前五依次为CT、超声、MRI、DR、内窥镜。
然而实际执行来看,尽管各地补贴政策纷纷落地,但医院的采购意愿似乎并未如厂商那般热情高涨,比较谨慎。
从艾昆纬数据来看,医疗设备领域的大幅缩水,是造成2024年前三季度整体规模下滑的主要原因。而从财报数据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成为了许多头部医疗企业的“史上新低”。
迈瑞医疗第三季度净利润也同比下降9.31%,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单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包括IVD、医学影像、生命信息与支持),其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 国内因医疗领域整顿和医疗设备更新项目等多因素影响导致医院采购推迟,公立医院招标低位运行,非刚性医疗需求疲软,使国内市场整体承压;
- 公司注意到9月份医疗设备招标活动开始复苏,医疗专项债发行加速,预示着设备更新项目即将招标。财政部发布政策缓解地方债务,有望减轻医院资金压力。若这些积极因素持续,公司预计明年国内市场将恢复增长。
联影医疗2024年第三季度净亏损2.79亿元,同比下降320.6%,也是其上市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其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 2023年以来行业整顿措施在规范行业秩序和推动市场化方面成效显著,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健康的环境。但整顿措施带来的规范要求在短期内延缓了部分区域的招采流程,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 同时,今年上半年启动的设备更新政策,预期将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在提升医疗资源配置和推动设备更新换代方面,效果将逐步显现。然而,由于该政策规模庞大、周期长、执行环节复杂且首年执行,政策落地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报告期内的市场招投标活动带来了一定影响,市场需求暂时积压。
此外,联影医疗Q3净利润的下降也归因于公司持续增加业务拓展,尤其是海外市场的投入,导致销售费用同比增加。与此同时,当季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上升了14.3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进而引起研发耗材和人力成本的增加。
与此同时,跨国医疗企业在华的影像诊断业务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飞利浦在2024财年第三季度的集团销售额约为44亿欧元,可比销售额增长持平。但可比订单量下降了2%,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市场的需求减少。管理层已调整了7月份对中国区业务的乐观预期,认为今年中国市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长期来看,中国市场依然被视为极具潜力。
GE医疗在2024财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为48.6亿美元,同比增长0.85%。中国区业绩下滑,短期内挑战依旧,其表示预计到2025年上半年,中国刺激计划带来的市场收益仍将有限。尽管如此,管理层从长远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市场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市场。
西门子医疗在2024财年第四季度(7-9月)的营收额达63.29亿欧元,同比增长6%。在中国地区,由于客户订单的延迟,整体营收有所下降;其中,影像诊断业务营收保持稳定;体外诊断业务略有增长;主要是瓦里安业务和临床治疗业务由于订单延迟的影响,营收出现下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中国体外诊断企业在疫后诊疗高基数、叠加DRGs、集采扩面等政策影响下,收入利润仍呈现下降趋势。
比如,乐普医疗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47.85亿元(同比下降23.55%),除了药品业务营收下降38.9%,医疗服务业务营收下降23.87%外,体外诊断业务营收同比下降52.34%是主要因素。
然而,也有超过二十家企业实现了总营收、净利润同比正增长。
比如,新产业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34.14 亿元(同比增长17.41%),归母净利润13.84亿元(同比增长16.59%)。安图生物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33.8亿元(同比增长4.24%),归母净利润9.56亿元(同比增长6.13%)。
此外,迈瑞医疗2024年前三季度体外诊断业务营收增长超过20%,是其三大业务里增速最高的,其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受益于加速推动海外本地化生产和中大样本量实验室突破,国际体外诊断产线增长超过30%,国内化学发光、生化、凝血等业务的市占率稳步提升,其中化学发光的占有率有望在国内再超一名进口品牌并成为市场第三。
展望2025年,DRG/DIP带来的边际影响预计将逐渐减弱。而随着集采品类及范围的持续扩大以及国家医保局对检验费用的首次下调,IVD企业仍将持续面临降价的压力。
扩展阅读:首次全国全面下调医疗服务价格,检验试剂或设备相关采购面临大杀招
除了在差异化程度高的景气细分市场拓展业务外,显然,无论是IVD还是其他业务板块,拓展海外市场依然是企业寻求新增长点的关键方向。
02出口呈“上升趋势”,进口呈“下降趋势”
根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分析,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与全球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1474.91亿美元 ,其中进口额683.16亿美元(同比下降3.38%),出口额791.75亿美元(同比增长3.12%)。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医药产品出口展现出明显的企稳回升势头。
从进口来看,西成药和诊疗设备的进口量出现了显著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西成药的进口额减少了24.22亿美元,降幅为12.64%;诊疗设备的进口额减少了14.13亿美元,降幅为6.2%。在国产药械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国产创新药物和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趋势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
从出口品类来看,
西药类产品的出口表现稳定,出口额达到399.48亿美元,实现了2.85%的同比增长。在这一领域中,西成药的出口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势头,其出口额达到52.2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14%。随着国内制药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一系列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相继在欧美市场推出,这成为推动西药类产品整体出口增长的新动力。
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回暖。除医用敷料外,各类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疫情带来的防疫物资出口波动基本消除。
其中,医疗设备占整体进出口总额的43.5%、医疗耗材占比38.3%、IVD试剂和仪器占比13.8%。
- IVD试剂和仪器的进口贸易额大于出口贸易额;医疗设备、医疗耗材、牙科产品的都是进口贸易额小于出口贸易额。
从贸易市场来看,美国依然是我国最大的出口目标国,占据了17.25%的市场份额。在欧盟和美国市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出口额分别实现了9.36%和7.31%的增长,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创新药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性价比优势和替代能力的持续提升。
观察整体A股上市的医疗器械公司,那些在海外市场上营收占比较高的大多是医疗耗材和IVD企业。相比之下,那些面临更高产品技术壁垒、在海外高端市场中突破难度较大的医疗设备公司,则需要投入更多努力以实现国际化。
从综合营收、增长速度和市场份额来看,迈瑞医疗和联影医疗在医疗设备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医疗设备市场潜在利好尚未完全释放的背景下,他们依靠在海外市场取得的显著增长,维持了业绩表现。
2024年前三季度,
迈瑞医疗海外市场收入120.2亿元(同比增长18.3%),占比总营收41%。主要受益于海外高端战略客户和中大样本量实验室的持续突破,以及动物医疗、微创外科、AED等种子业务的放量。
- 按照区域划分,单Q3欧洲市场收入同比增长近30%,亚太市场收入同比增长超30%,拉美市场同比增长近25%。
截至2024年Q3,迈瑞医疗在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的高端客户超65家、体外诊断的高端客户超200 家、医学影像的高端客户超100家,并推动高度客户的横向突破。国际市场虽然形势复杂,但迈瑞表示已经做好了准备,加上明后两年启动的海外生产基地,公司将在海外13个国家进行本地化生产,这些生产基地未来也会逐步导入更多的产品。
联影医疗实现海外营收14.04亿元(同比增长36.49%),海外收入占比突破20%,达到20.19%,同比提升6.35个百分点。
近年来,联影医疗的海外销售额增长速度尤为突出,连续三年保持三位数增长。
- 2021年,其海外营收占比仅为7%,而到了2022年,这一比例已增长至12%。进入2023年,海外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至15%,并在2024年超过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