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网 用文学点亮梦想
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平台
拥有二十多年图书出版经验
出版优秀文学作品 培育知名青年作家
青年作家网长期致力于图书策划、编辑、设计、出版、印制、发行和宣传等工作,与国内五十多家大型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携手打造高品质的出版品牌!
安排新华书店、京东、当当、淘宝等线上线下多渠道上架发行,国内外三百余家省市级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收藏!
诗歌、小说、散文、童话、传记、志书、社科等体裁不限,均可出版!
独立书号、电子书号和丛书号出版,微信咨询:2416378191
沅水河畔的文脉传承人
——读杨旭玉《湘土琢玉》有感
(文/杨兵)
老同学杨旭玉今年上半年召开《湘土文心》新书发布会,怀化市郡永实验学校很重视,让各班班主任将新书发布会的消息公布在家长群,希望家长们前去捧场。我小孩在郡永小学部读书,作为家长,我看到消息以后第一时间给杨旭玉发送了祝福。《湘土文心》在背篓人家市委店的发布会,我也参加了,由衷地为他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我与他在同一所高中就读,我们上学、放学常常结伴而行,我知道他一路走来,相当不容易。
杨旭玉和我就读的高中是中方县二中,在铜湾镇上,以前叫铜湾八中,即怀化市八中。1998年成立中方县,学校旋即改名为中方县二中。铜湾镇是一座位于沅江河畔的小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方商贾辐凑,周边交通发达,成就了它方圆几十公里“商贸重镇”的盛名。但与铜湾镇经济地位不符的是,中方县二中在全怀化市高中阵营的地位比较“尴尬”:一是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二是农村高中硬件落后,三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杨旭玉的初中中考成绩,本来可以升入中方县一中的“康龙班”,学费全免,但他却阴差阳错地被录取到了中方县二中。来到二中以后,他没有同流合污,浑浑噩噩,而是不忘梦想,牢记初心,很快便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青睐。县二中根据学生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奖学金,年级前三名学费全免;年级第四名至第九名学费半免。杨旭玉高中三年六个学期,没有花过一分学费,可见他的优秀。2004年,他以应届生的身份参加高考,一举考上本科,成为全校的骄傲。要知道,在县二中能考上本科是非常难的,个别学生复读了几年才考上,他第一年就“金榜题名”,证明实力非凡。
杨旭玉在湖南科技大学就读中文系,靠申请国家助金学和勤工俭学,虽然过程艰难,但也顺利完成了四年学业。大学期间,他忍受寂寞,不随大流,深入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学习诗词格律,为他日后坚持写作古诗词,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年轻人写现代诗,写散文的居多,但写古诗词的不多见。毕业那年,他就自己印了四本诗词集,以作青春纪念,惜乎日后辗转颠沛,文稿散佚,不能窥见他早期创作的全貌。他自己却谦虚地说,初期文字稚嫩可笑,不足珍视。文本遗弃,殆为天命。
参加工作以后,他又通读了“四书五经”中的大部分作品,儒学功底优于同龄人。杨旭玉毕业至今,在秦皇岛、福鼎、衡阳、怀化等地教书,这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当大多数语文老师被教案、试卷、作业弄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杨旭玉颇有余闲,优游于诗词写作的殿堂。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摄入笔底,化为斑斓多彩的文字。他用平平仄仄构筑起纯文学的堡垒,以抵御世俗颓风的侵蚀。他是极具传统文人风骨的思考者、写作者,甚至可以说是战斗者。正因为世俗社会功利至上,浮躁浅薄,杨旭玉的创作才更有力量。
近年来,国家频繁提到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夏儿女要有“文化自信”,那么,如何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自立立人”,让大众拥有“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难道只能是桑榆暮景、闲咏晚霞的老年人吗?难道在短视频创作领域涌现了李子柒、山白等著名文化博主,写作领域就不能涌现拥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年轻人?杨旭玉是这样思考的,更是这样行动的。所以我认为,从赓续传统文脉,绍绪圣贤事业的角度来看,杨旭玉坚持古诗词创作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我称这位老同学为“沅水河畔的文脉传承人”。
比如《湘土琢玉》第105页的《多年问道求学有感》:“男子当图万代名,非求科第博虚声。此行艰苦谁知晓,暮鼓晨钟兀自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认真品味该诗的意境,颇有吴广平教授在序中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象。杨旭玉与世俗是格格不入的,世俗社会拿来评价是非功败的标准,他犹为不屑。他要在自己“赓续文脉”的事业中,别开一番崭新天地。“此行艰苦谁知晓,暮鼓晨钟兀自鸣”,冲破世俗的牢笼本就不易,何况还要背上行囊,徒步登上人烟绝迹的山巅。他这份孤勇刚毅的气质,是很多人学不来的。“暮鼓晨钟”,有了禅的味道。按佛理说,世间万物都在表法,生死轮回,荣辱沉浮,一个也逃不掉,只有通透的“君子”“达人”,他们“见机”“知命”,才能大笑着面对世俗的萧索。
再如第133页的《感兰君苦攻 <说文> 已有小成》:“西昆岭上菊初芬,喜见兰师讲说文。古字田园勤种莳,鸿经苗圃力锄耘。半轮紫日千山小,一笔红钩百卉殷。回看云鹏飞太姥,闽江水汽正氤氲。”据杨旭玉叙述,兰君全名叫兰明利,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他当初在福鼎德成书院学习《说文解字》这部经典,杨旭玉感动于他这份对文化的执著,因此写了这首七律。试想一下,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有几个人系统地学习过《说文解字》呢?兰明利老师只是一位初中毕业生,却凭着他对传统文化的崇敬,正在系统地学习《说文解字》。而且,现在他已经团结了几百人,在线上共同学习《说文解字》,每晚准时打卡,疑窦群析共论。这种学习氛围,怎能不让也对传统文化崇敬的杨旭玉感慨系之,诉诸笔墨呢?“半轮紫日千山小,一笔红钩百卉殷”,写出了《说文解字》这部经典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祝福杨旭玉,这位沅江河畔的文脉传承人,希望时间能够记住你的努力,希望历史能够给你微笑!
※本文由青年作家网编辑部发布
★近期已出版图书★
作家会员申请表
投稿出版
扫码填写
多重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