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明要想发展,河流的哺育是必不可少的。华夏文明自然也不例外,历史资料证明,中华文化正是发源于长江河黄河一带。
不过,黄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泛滥,为人们带来极大的苦难。而如今,随着我们国家的治理,黄河的河床不断下沉,2023年黄河河床已然下沉3.1米。那么假以时日,黄河真的能告别“地上河”之名了吗?
黄河历史上的多次灾害
尽管黄河哺育了中原地区的中华文明,但是在历史上,黄河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可以说中原地区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黄河地区的泛滥历史。
作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大禹治水并不完全是民间传说,更是历史上黄河曾出现大规模泛滥的历史佐证。越来越多考古学资料显示,早在距今约为4000年前,中国尚且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就经历过一次严重的泛滥。
这场洪水对于当时的奴隶社会生产几乎是毁灭性的,泛滥的黄河席卷了中原地区近乎所有的农田,摧毁了大量的村落。在曾经的黄河古河道流域依旧能发现大量的古村落遗址。这些毁灭的古代村落,大多皆因为黄河的泛滥。
进入了封建时代,黄河泛滥依旧困扰中原地区发展的巨大阻碍。西汉时期,黄河曾多次溃堤。洪水在中原地区大肆吞没土地,其受灾范围波及到近16个郡。甚至连以武治国的汉武帝刘彻,都因为黄河泛滥导致的人员不足,暂缓了对外征伐的脚步。
《沟洫志》中记载,鸿嘉四年,黄河再次泛滥,这次其波及范围更为惊人,近31个县被泛滥的黄河所吞没,四万所官亭民房被摧毁,数十万人无家可归。泛滥的黄河还进一步导致了饥荒的发生,一时间饿殍遍野。
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封建社会来到了北宋时期,但是黄河的破坏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相反,黄河的泛滥反而变得愈发频繁。
天禧三年,黄河再度发生水溢并决口,接着又于城西南决口,往后泛滥的黄河势不可挡的冲击了北宋的多个统治地区。
这次泛滥有多严重?宋真宗时期的黄河泛滥直接让宋朝朝廷内产生了南迁之意,宋朝的政治中心也在中原地区南北反复变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宋朝政权的不稳定性,为后来金人的入侵埋下了祸根。
到了金元时期,黄河更是给了元王朝崩溃带来了致命的一击。元顺帝时期,黄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水患,其改道直接导致了元朝失去了大量劳动人口。
不仅如此,改道的黄河更是将其流经地的沿海盐场尽数冲毁,使得几十万百姓沦为难民。为何国土如此庞大的元朝灭亡的如此迅速?泛滥的黄河难辞其咎。
为什么黄河会成为地上悬河
为什么黄河泛滥的次数如此之多,这就要从黄河的地理位置谈起了。由于我国地势多变,加之黄河的长度几近贯穿我国全境,这就使得了黄河的上、中、下游三段有着极高的地势差。
黄河的上游地区途径蒙古高原,极高的海拔使得其在抵达中游地区时具有极高的流速。而到了它的中游地区,恰巧途径黄土高原。极高的流速,加之黄土高原土壤容易流失的特性,使得在这个过程中黄河夹带了大量泥沙。
而到了下游地区,由于地势落差变小,黄河汹涌的流速开始逐渐放缓。由于流速放缓,中游地区被裹挟的泥沙便不再随河流一起奔涌,而是沉淀在了下游地区。这些沉积的泥沙在时间推移中不断日积月累,使得黄河的河床高度不断上涨。
黄河成为地上河,和其特殊的地理走势有关,但是在这之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可以说,正是人类的活动,进一步导致了黄河变成了地上河。
黄土高原在大多数人眼中都是一片与干旱河荒芜沾边的地区。但是早年间的黄土高原地貌却并非如此。甚至,在我国古代社会早期,黄土高原很有可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林地。
但是由于我国古代政治中心多集中于中原地区。人类的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开发,黄土高原地区大量的植被并因此被破坏。
正如《阿房宫赋》中所说,“蜀山兀,阿房出。”每每朝代更迭,都需要大兴土木,这都进一步加剧了中原地区植被被破坏的情况。
一棵百年老树对土壤的固定能力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就是在人类日积月累的活动之下,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被不断破坏,最终使得这片地区的植物再也无法承担其固定土壤的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也使得黄河下游淤泥堆积的情况变得更为严重。
为了应对泛滥的黄河,我国各个朝代都有修筑与黄河相关的水利工程。但是这些工程大多数对黄河河道进行封堵拦截,这反而让泥沙更多集中在了黄河主河道上,进一步抬高了黄河的河床海拔。
当然,提起黄河河床太高的问题,我们是绕不开蒋介石的,他为了抵挡来犯的敌人,充分发挥了他常人难以理解的战术思维,炸毁了花园口大坝,以试图阻截日军。
当然,炸毁大坝并没有阻止日军进军的脚步,反而直接造成了河南地区数千万人受灾,并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黄河河床的泥沙堆积。此后黄河在河南地区多次泛滥,其影响甚至直至今日。
如何治理黄河,让它从地上悬河之名中解放出来,一直是我国建国以来所思考的问题。
黄河现状:全流域综合治理策略下的显著进步
当然,随着我国无数代人地不断努力,当下我国的黄河治理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3年黄河干流区域仅仅只输送了0.953亿吨地泥沙,与往年平均值9.21亿吨相比,减少了约为90%!
而黄河地区下游河床更是显著降低,其开封流域的河床更是相较于往年降低了3.1米。这些成绩无不证明黄河在变得日渐可控,也说明我国的黄河治理工作在不断地取得成功。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益于我国全流域综合治理的战略性想法指导。在过去的历史中,如何治理泛滥的黄河,大多数统治者都只是在泛滥地区建设水利工程,这只是头疼医头,难以触及黄河泛滥问题的本质。
想要治理黄河,就必须从上中下游全流域一同治理。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河中上游流域,我国则是想方设法回复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固定能力。2023年,我国完成了5997万亩的造林,加之过去长久以来的积累,这都使得黄土地区的土壤变得更为牢固,被黄河裹挟的泥沙也进一步减少。
而在泥沙堆积的严重的中下游地区,我国则大力推行了清理工程,通过人力将堆积的泥沙不断挖走。如我国的国之重器——新海鲟号挖泥船,就是我国治理黄河泥沙堆积的一柄利剑。
作为泥沙的吞噬者,新海鲟号每年都能吞吐大量的黄河泥沙,这些被吞吐的泥沙或将作为农耕土壤进行回收,或被排放至海洋进行废弃处理。在新海鲟号的清理之下,黄河堆积的泥沙在逐年减少。
尽管我国在黄河治理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这项工程依旧不是能一日千里便可完成的。黄河治理所涉及的生态问题河地理问题复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
有人也经常提出建议,觉得可以引进民间力量,让一些民营企业挖走黄河的泥沙作为建筑材料。这样不仅能解决悬河问题,还能为企业创收。当然会有这样想法的人实在是过于乐观了。
黄河的淤泥与河沙不同,其大多为固液混合的淤泥而非细沙,并不能用于建筑建造。加之黄河河道的整体性,一处河床发生改变,很有可能导致整个河床走向发生变化,产生难以预计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而即便是我国对黄河的淤泥清理,也是基于复杂的计算之上才得以执行的。
黄河的治理是我国在未来依旧要全体不断努力的一个历程,并不是任何企业和个人想法就能左右的事业。
结语
黄河,这条见证了华夏文明兴衰的河流,在历史长河中既哺育了无数生命,也曾带来深重的灾难。但随着我国不懈的努力和科学治理,黄河正逐渐告别“地上河”之名,展现出新的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