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华社天津11月18日电(记者王宁、宋瑞)精美的手工织补品、各式各样待修的钟表和刀具令人目不暇接;“修拉锁、磨菜刀、缝纽扣……”修补匠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曾经走街串巷的手艺人,齐聚在一条小巷里,引得过往市民驻足光顾。

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街道华屏里社区居民刘女士,从修鞋铺取走了修补好的皮鞋,又顺手买了一袋馒头,朝家走去。“自从修补巷搬进了商业街,家里遇到小修小补的事儿,都不愁解决不了。”她边走边说。

刘女士口中的商业街,就是幸福道商业街。这里曾是改革开放后天津首批农贸自由市场之一的幸福道农贸自由市场,始建于1978年,并于1984年更名为幸福道商业街。

随着时代发展,幸福道商业街的店铺业态几经变迁,闲置率不断上升。如何令老街焕发新活力,成为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承载着周边百姓的期许。

幸福道商业街所在的王串场街道曾是天津市有名的工人新村,目前常住人口6.7万余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40%。“我们调研发现,街域居民对家门口改衣服、配钥匙、修拉链等小修小补的诉求普遍较大,于是我们找到了幸福道商业街的改造方向。”王串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岩说,方案一经提出,受到一致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福道商业街街口的“修补巷”标志。新华社记者 王宁 摄

小修小补看似低频,却是刚需。张岩说,为尽可能满足群众需求,王串场街道将附近的修补匠们聚拢到幸福道商业街,并在全市范围内招贤纳士,吸引了更多能工巧匠。

今年6月,增添了“修补巷”主题的幸福道商业街焕新开街,诸多修补小商铺入驻,为老街注入了新活力。

记者走进修补巷,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充满时代感的墙绘和店铺条幅上“修复时光 补足幸福 向往美好”的字样,都让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主营家具修复的“田香缘”店铺门口摆满了等待维修的老物件儿。“田香缘”品牌传承人,68岁的田永建告诉记者:“一些老百姓的家具用了几十年,出现损坏不舍得丢掉,只要是送上门的,我们都会尽全力修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艺人邢德喜在修补家具。新华社记者 王宁 摄

嘶、嘶、嘶……离开“田香缘”,清脆的磨刀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循声看去,一家不足十平方米的“李师傅刀具专营店”里,李波正在埋头打磨刀具。店铺内,磨刀、修刀、换刀等服务齐全。“刚来时还有些顾虑,生怕赚的钱不够交房租,特地挑了一间最小的。”李波说,事实证明,在修补巷不仅有钱赚,还被老百姓当成了“及时雨”,“我们的生意特别好,还计划扩展店面。”

“李师傅刀具专营店”的对面,是一家十分宽敞的店铺——“春元织补改衣店”。店内灯火通明,缝纫机、线圈、针线等织补工具琳琅满目,店主徐春元正在织补衣物。见记者进来,他放下手中的衣物,打开了话匣子:“衣物织补,分为简补和精补,生活中绝大多数是简补,精补是按原纹路结构修复,力求100%还原。”

徐春元是王串场街道从天津市河东区引入的“织补大师”,从事这项工作已经有40多年,他的织补技艺已获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些衣物对物主来说很有纪念意义,我们会尽力复原。”徐春元说,衣物修补,既是价值,也是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元织补改衣店”负责人徐春元在织补衣物。新华社记者 王宁 摄

对于徐春元的观点,扎根幸福道商业街23年的修表匠王晴川深表认同。他说,坚守修表20多年,更多的是一份情怀,而修补巷的出现更加提升了他的工作价值。

截至目前,修补巷已吸引26家相关业态从业者入驻,囊括修鞋、开锁、配钥匙、裁缝店、自行车维修、小家政、小家电维修等156种服务项目。

修补巷里升腾的烟火气,令幸福道商业街在天津众多特色街道中脱颖而出,获评天津市2024年度“十佳消费新场景”。

一条修补巷,是天津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业态、功能、品质的缩影。当地政府积极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将居民的一个个“需求清单”转化为便民服务的“满意清单”。

“未来,河北区将继续推动修补巷完善业态,形成聚集效应;同时,总结修补巷经验,进一步创新便民服务,真正实现‘居民有便利、摊主有生计、城市有烟火’。”天津市河北区相关负责人说。(海报设计:实习生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