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领导人在利马会晤,时长接近两个小时,在总结中美关系过去4年的得失之余,也再次就台湾问题各自阐明了双方立场。
外界无不注意到,在会晤期间,中方专门点名赖清德,要求拜登政府认清后者的“台独”本性,而且这段话后来也出现在了外交部的通告中。
这段表述的特殊之处在于,这应该是中美最高层级的对话中,我方首次对台当局领导人指名道姓,对后者的“台独”本质作出了权威定性。而在赖清德上台之前,这样的情况很少见,所以才让外界感到意外。
不过这一变化早有征兆,过去几次中美高级别对话,我们都重点谈到了台海局势如今面临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特别是王毅外长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9月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会面时,就重点指出,台海现下最突出的风险,就是赖清德之流的“台独”行径。
我方为何要对赖清德“指名道姓”,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赖清德是什么底色,我们都一清二楚,此人上台以来,在两岸关系、美台勾连上的小动作始终不停,“以武拒统”“倚美谋独”的企图日益强烈。
而我们也知道,台当局“以武拒统”也好,“倚美谋‘独’”,核心都在于美台勾连,通过有官方背景的美国在台协会AIT牵线搭桥。换句话说,美国对“台独”势力的默许与纵容,构成了台海局势的主要风险来源。
此外,早在去年的旧金山峰会时,中方就已经要求美国修改在台湾问题上的措辞,把“不支持‘台独’”改成更加明确的“反对‘台独’”。
只是这一年时间下来,拜登政府频频发起对台军售,无论是规模还是力度都更胜从前。而拜登任内最后一次与中方会谈,嘴上说的依旧是“不支持‘台独’”。
美方一方面把“不支持”挂在嘴边,另一方面还是和以民进党为首的“台独”势力勾勾搭搭,这种自相矛盾的言行,在我们这里的说服力自然可想而知。
美国如果不能慎之又慎地对待台湾问题,对“台独”势力有正确认知,甚至因为要打“台湾牌”,就对后者暗中支持,只会增加台海风险的管控难度。
这次我方明确要求美国认清赖清德当局的“台独”本性,就是告诉拜登政府,怎样才能算“不支持‘台独’”,美国单方面说了不算,最终解释权只会在中方这边。而且考虑到美国政府正处于过渡期,所以这话不光是说给拜登听的,也是给美国新政府释放的信号。
可以预见,等新一轮中美互动周期开启的时候,像这样对岛内“台独”势力指名道姓的情况,还会出现很多次。
顺带一提,这次会谈,中方为中美关系过去4年总结出来的7条心得体会,其中就有要做到言而有信,而且不能挑战彼此的红线和底线。
而从我们的立场出发,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推行所谓的“战略模糊”,在政治实践上的表现方式,就是言而无信,而且屡次试图挑战中方的红线。长此以往,无论是台海局势,还是说更广泛的中美关系,都会因此陷入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
虽然直到最后,拜登政府也没有同意修改对台湾问题的措辞。不过这反而让我们更加肯定,美国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就是为了沟通而沟通,此外还打算通过美台勾连,与岛内“台独”势力里应外合,阻挠中国完全统一的历史大势。
归根结底,“不支持‘台独’”和“反对‘台独’”,并不能划上等号。前者的立场很暧昧,恰好符合美国对台湾问题“战略模糊”的利益需求,也为美国寻求在台海“维持现状”提供了灵活的政策空间。
而反对“台独”,相当于直接划清界限,特别是中方已经要求美方认清赖清德当局的“台独”本质,这样一来,也就从源头掐断了美台勾连的政治基础。不过已经对“战略模糊”形成路径依赖的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始终不肯迈出最关键的一步。
但实事求是地说,就目前的台海局势而言,美国的“战略模糊”已经只剩下一张幌子,在“战略模糊”的背后,是对中国内政赤裸裸地介入与干涉。
只不过完全走向战略清晰,无论是哪种方式,与中方摊牌也好,还是明确承诺反对“台独”也好,对美国在亚太的地区利益而言,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根据白宫那边的新闻稿,与中方讨论台湾问题时,拜登还是一如既往地强调,美国的“一中政策”没有改变,重申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希望两岸和平解决分歧云云。这些表述都是既不换汤,也不换药。
看得出来,拜登现在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过渡期间,确保中美关系能够稳定,让自己的4年任期“体面收场”。至于往后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如何交锋,那是美国下届政府操心的事情,拜登只需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