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最近两年,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

有些城市公务员的编制缩减,有些城市公务员工资迟迟不发,做工程的老板做完项目收不到钱,有些地方的公交公司干脆关门大吉……

这些现象,应该说,都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脱不开关系。

11月8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就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简称化债),提出了高达10万亿的方案。

那为什么这两年化解地方政府债务,被中央高层反复提及?

这10万亿的方案,对当前的地方债务问题究竟有何帮助?

这个资金额度到底够不够?

而本轮化债对于中国经济、对于你我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哪些好处?

柏年通过一篇文章,详细给你讲明白。

一、“债”从何而来?

“化债”这个词,一个是“化”一个是“债”。

先有“债”,才存才“化”。

那“债”究竟从何而来?

首先,先帮大家明确几个概念。

什么叫显性债务,什么叫隐性债务,什么是中央债务,什么是地方债务

这还要从1994年国家实施分税制改革说起。

在这次改革之后,企业经营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等分成收入,大头都归属了地方政府。

改革的目的,还是希望地方政府能够挑起发展经济的大梁。

2000年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这期间,卖地收入同样归属地方政府所有。

地方政府的小金库有了,发展经济的动力自然就足了。

过去20年,虽然各地政府都在加大力度招商引资,但真正带动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本质上还是“铁公基+房地产”。

要想富先修路,铁路、公路、土地开发和园区建设,需要施工单位来推动。

这个时候,以土地开发、园区建设、修桥铺路为主营业务的国有施工建设公司就应运而生了。

这些企业虽然是市场化经营,但股东普遍是地方的财政局、国资委,因此,大家就习惯性的把他们称之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

2023年,一个普通地级市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100-200亿,这些钱,每年用在民生开支、公务员工资方面,有时候都还不够。

但很多地方,一个基建项目,动辄就要20、30亿。

政府没钱怎么办?

这个时候,他下面的融资平台就派上了用场。

融资平台向商业银行借贷做基建项目建设,甚至有些平台干脆直接下场干起了房地产。

几乎每个城市旗下都有不止一家融资平台,大家普遍干的也都是借钱搞“基建+地产”的事儿。

那么,这些融资平台加总的融资规模有多大呢?

按照财新和粤开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的统计,截止2023年末,这一数字是59.66万亿。

目前,商业银行1年期贷款的官方报价利率是3.1%,如果按照这个借贷成本,那么,地方融资平台每年要偿还的利息至少要达到2万亿

而且,由于很多融资平台,因为自身资质一般,根本没办法从银行等正规渠道融到钱。只能通过信托公司、租赁公司高息借贷。

有些券商研究所就表示,融资平台每年的利息支出,甚至会超过3万亿。

我们平时经常听到一个名词叫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所谓“隐性”,意思就是说不是官网此前承认的债务,但由于这个债务确实和地方政府有关,政府也有一定的偿还义务。

那是不是说,刚刚提到的,这是59.66万亿就都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呢?

答案,并不是。

虽然名字叫“隐性债务”,但其实,也是由国家一轮一轮摸底审计,最终确定的债务。

截止2023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余额是14.2万亿,而这个债务,按照这次11月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是要在2028年化解完毕的。

总结一下,隐性债务包含在融资平台借贷的资金范围之内,但远小于60万亿这个体量。

这也就是意味着,即便是解决完隐性债务,那些隐性债务之外的存量债务,又该如何解决,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而显性债务呢,是相较于隐性债务而言,这类债务就属于国家承认、纳入财政预算,未来一定会通过财政收入来偿还的债务。

这里面又分成了中央显性债务地方显性债务

所谓,中央政府显性债务,很好理解,就是每年国家发行国债,然后,把发债融来的资金用于每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以及一些诸如水利工程、防灾减灾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而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一方面,主要涉及一些保证本省民生开支的融资;

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支持本省省级重大项目的融资,比如省级公路、铁路、新区建设等等。

由于这些债务都是政府最终承诺要用真金白银还的,所以,为了避免各地政府无序、过度融资,财政部每年都会给地方政府设定融资规模的上限。

那目前我们国家政府显性债务有多少呢?

按照财政部的统计,截止2023年末,我国家的国债余额是30.03万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是40.74万亿。

二、债务压力到底大不大?

进一步,你肯定好奇,我们国家的整体债务水平究竟是高还是低呢?

在全球范围内,大家一个比较公认的评判标准,就是用政府债务的总体规模除以该国的GDP总额,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债务率。

毕竟,如果GDP体量大,即便债务规模总量大一些,也没有太大关系。

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统计,截止2023年末,中国债务率是67.5%,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

日本249.7%、美国118.7%、法国109.9%、英国100%、巴西84.7%、印度83%。

从这个数据看,我们国家的整体债务水平并不算高。

但刚刚也提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有一些信贷是没有纳入政府实际的债务口径的,如果把这一部分加进来,那么2023年,我们国家的广义负债率大约是103%。

应该说,这个债务规模,至少不算特别低。

而且刚刚也提到,原来地方政府还有卖地收入撑着,每年能够按时还本付息。

而2023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下跌13.2%,到了2024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在23年基础上,又下滑了将近20%。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地方融资平台此前通过高息借来的钱,连利息支付都变得困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只有向中央政府讨米的份儿了。

而这也就有了11月8号人大会议出台的化债方案。

按照方案,首先,是每年额外新增2万亿专项债用于债务置换,然后,每年再划拨8000亿常规专项债资金用于化债。

看上去,未来每年这“2万亿+8000亿”的资金是用来“置换”高成本的老债务。

但从柏年这两年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但凡中央发钱,对地方政府来说,就都是实实在在新增资金。

至于这个钱怎么用,各地政府自然会有自己的办法。

但无论地方政府怎么腾挪,每年2-3万亿的利息支付的压力,基本得到了缓解。

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其实是个由来已久的老问题。

2008年之前,中国刚刚加入WTO,那个时候经济要发展,靠出口企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要发展,地方政府成了发动机。

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就那么点,但官员升迁的关键考核因素,又是发展地方经济。这是导致各地政府,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大举借债,大搞基建和房地产的本质原因

对中央政府而言,高层当然也能够看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因此,光光地方隐性债务的化解,从2015年起到现在,就推进了4轮,这次是第4轮。

可前几轮债务化解方案落地之后,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持续呈现不降反增的格局。

毕竟,官员升迁考核的重点不变,同时大量项目还存在雁过拔毛的机会,地方上各方举债搞项目的诉求,很难削减。

这个现象,一直到2022年之后,财政部、国家审计署,对地方举债监管进一步趋严,才得以缓解。

而本轮的“化债”方案,无疑极大地缓解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短期压力。

但面对60万亿这一庞大存量债务规模,长期究竟该如何解决,目前仍旧悬而未决。

三、对你我影响如何?

就当下而言,大家普遍很关心,本轮中央“化债”方案的落地,对我们个人究竟有哪些影响?又有什么好处?

针对这些问题,包括投资方面的机会,我此前在星球里也做过深度分析。

简要总结来看,柏年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分别是民生、投资和城市选择

首先,从民生层面来看。

10月12日蓝佛安部长,专门提到要确保“三保”工作的落实。所谓“三保”,就是地方上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为啥要专门说保障“三保”,说明,有地方之前“三保”出了问题。这两年媒体报道地方挪用公务员工资,公交、水务公司资金,用来还融资利息的事情时有发生。

有了化债的增量资金,这块的保障才能落到实处。

所以,后续全国范围内,公务员延迟发放工资,以及公交、水务、教育、医疗等这些公共部门,因经费问题而出现运营困难的现象,应该会出现极大的缓解。

与此同时,在“基建+房地产”这个业务链条上,由于融资平台是关键的费用支付方,这两年,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问题也时有发生。

化债资金落地后,账款拖欠的问题,也将出现缓解。

最近,就有朋友告诉柏年,他们此前拖了两年多的工程款,城投给他们结清了。

其次,是投资方面。

沿着刚刚的思路,环保企业下游多为政府部门,像水务及水治理、垃圾焚烧等,基本是先垫资干活,后结算的,因此,应收账款占总营收的比重非常高。

根据信达证券的报告,截至 2024 年三季报环保行业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合同资产占营业总收入比重达到 92%,是受政府债务问题影响最严重的一个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化债方案实施后,这些行业的应收账款情况会逐步好转,财务好转之后,自然也会反映到二级市场的股价上面。

大家可以根据这个思路查查相关企业的应收账款数据,债务情况,进一步做投资分析。

然后,是城投债。

之前投资人都会担心地方政府违约,这些非标准化债券可能打水漂了。

这些担忧在一揽子化债政策的加持下,会得到明显缓解。

债务压力大的省份,此前有些投资者如果持有了这些地区城投平台发行的债券,为了出手,六折七都愿意卖的,现在价格也会水涨船高,也可能有一定的机会。

此外,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坏账压力,无疑也会得到有效的缓解,这个层面也有机会可以关注。

第三个维度,涉及到城市选择。

选择在哪些城市居住和职业发展,其实和这个城市的债务情况也息息相关。

举例来说,债务压力大的城市和省份,钱都用去还利息了,公务员的工资很难提高。

有些县城,比如湖南省,地方的公交公司甚至都关门大吉了,这种情况肯定会影响大家的生活舒适度。

沿着这个思路,政府有余钱才能给当地的企业做税收减免,就业岗位也才会更多。

而如果政府缺钱,后续城市的建设发展,比如道路、管网、社会公共环境等,可能都不如哪些债务压力小的地方。

那哪些省份债务压力比较大呢,按照2023年,各地债务总额和综合财政实力比值的排名来看,排名后10位的省份和区域分别是,天津、贵州、内蒙、云南、辽宁、青海、吉林、海南、重庆、广西。

排名前几位的省份和区域主要是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北京。

针对这个信息,柏年收集了一份地方债务情况的分析报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领取。

应该说,11月份人大常委会推出的“化债”方案,算是本轮924新政,一揽子政策组合拳的一个缩影。

更为重要是,在化债背后,高层对于经济发展政策的全面转向,在这一次趋势之下,未来应该还会有更多政策的陆续出台,而更多的老百姓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受益。

更多与化债有关的机会,我会在圈子里进行分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与我讨论。

感兴趣的朋友请加:tides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