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符集玉:行走乡间寻找海黄老物件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黎鹏
犁、耙、交椅、炕几、凉榻……走进位于海口的降香缘黄花梨文化艺术馆,各式各样的黄花梨老物件让人眼花缭乱。穿梭其间,藏品所有者符集玉细心地擦拭着老物件表面的灰尘。这里摆放的500余件藏品,是他历经30余年收集而来的,随手拿起一件,他都能说出其来历和背后的故事。
为何对黄花梨老物件如此热衷?刚开始,符集玉只是觉得能赚钱,后来慢慢养成了收藏的习惯。
1990年,18岁的符集玉还在村里当代课老师,有一次,他和朋友去一家广东的家具厂拜访。工厂通过收集北方的旧木制家具,进行二次加工后出口。工厂负责人告诉符集玉,大部分产品的原料很一般,但如果是海南黄花梨材质的,收购价格能翻好几倍。
符集玉摆放黄花梨藏品。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黎鹏 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符集玉回到海南后,辞去教师工作,开始投入搜集黄花梨旧家具。
当时,黄花梨还没有专门的交易场所,相关消息不多,符集玉只能“广撒网”,搭车到乡下,挨家挨户问,一开始只在海口市区周边乡镇转悠,之后越走越远,足迹遍布全岛各市县。
“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每到一个地方就找一个代理人,让对方留意哪家要卖黄花梨老家具,时间一长,线索也多了起来。”符集玉说,农村居民家中的黄花梨家具,有不少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收藏价值很高,但当时很多人不懂,把老家具当成废料丢弃,甚至当柴火烧掉。
在符集玉的藏品中,有一套近600斤重的清代供案十分抢眼,案上精美的浮雕栩栩如生,有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寓意富贵的牡丹、寓意白头偕老的白头翁……
“这套供案是我于1999年在海口旧州镇购得的,当时卖家翻修祖屋急需用钱,我生怕错过,对方一出价,就不假思索答应了,几乎掏空了所有积蓄。”符集玉说,供案曾被送至首都博物馆展出,有收藏者看到后打算花重金买走,被他婉言拒绝了。
符集玉收藏的黄花梨舂米桶。受访者供图
与一些倾心高端黄花梨工艺品的收藏爱好者不同,符集玉更青睐来自民间的生产生活用具。在他看来,这类物件除了材料珍贵,还真实反映出海南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产生活习俗。
有时,为了找到一件心仪的黄花梨老物件,符集玉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馆中的一个舂米桶,就是他耗费15年才收集到的。1994年,符集玉在五指山地区听说有一个大口径的黄花梨舂米桶,可惜的是已被物主卖掉了。他四处找人打听下落,一直没找到。
直到2009年,符集玉才从一个外地朋友那里得知,舂米桶几经转手,已被卖到我国台湾地区。他托人找到收藏者,希望能把舂米桶带回海南。
起初收藏者并不同意出售,符集玉通过中间人向对方转达了让舂米桶“落叶归根”,让更多人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的想法,最终得偿所愿。
“看到实物的那一瞬间很激动,舂米桶的直径达40厘米,比较稀有。”符集玉说,一些中央媒体在海南取景时,会借用舂米桶拍摄,这让他十分自豪。
在收藏的过程中,符集玉逐渐意识到传承黄花梨家具制作工艺的重要性,于是学习制作黄花梨家具。今年5月,他牵头创作的黄花梨面条柜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中获得金奖。“未来,我打算筹资建设展览馆,让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藏品有一个对外展示的地方。”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