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江源
第八期
土主祠堂祀工部,昭烈丞相塑大庙
——大庙前世
地名,
是一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密码。
每一个地名背后,
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变迁。
因此,
地名不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简单标记,
更是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凝聚着浓厚的乡愁。
江源历史文化悠久,唐宋以来先后为唐隆、武隆、唐安、唐兴、江源县治,县治所位于今大庙社区,杜甫《唐兴县客馆记》就是描述当时县衙治地之建筑。江源每个村(社区)也都有各自特有的地名文化。例如唐兴因唐朝时曾置唐兴县,大庙因有汉昭烈帝祠(俗名土主祠,后改大庙),红土因境内有镇水患红土地庙,石鱼因境内有求石鱼保佑的石鱼庵,文观因境内有文昌宫、观音堂两庙,桅杆因境内竖有举人桅杆,崇福因千年古刹崇福寺,邓公因有祀邓艾庙宇。还有其他因体制改革,村域变迁而消失的村名,如寨子、砖桥、何桥、辕门、王渡、斩龙等,不一而足,均有各自的地名文化。
赵抃与杜工部祠堂
今天人们提到杜工部祠堂,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成都杜甫草堂。其实在江源的历史上,也有一座杜工部祠堂。这座祠堂,由蜀州江源县令赵抃修建,就坐落在今江源街道大庙社区,一度还十分有名,较宋成都知府吕大防在成都浣花溪建杜工部祠堂(今杜甫草堂)还要早30来年。明《蜀中广记》卷7载:“胜览云杜工部祠在江原县,邑宰赵抃建。昔杜甫依髙适寓于此。”
成都杜甫草堂工部祠
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在生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在其去世后,却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推崇。唐代诗坛上的元稹、白居易、韩愈等著名诗人,虽对杜诗给予很高的评价,但真正普遍推崇杜甫则是到了北宋中叶和南宋中叶这两个阶段。其主要表现之一便是修建祠堂,在杜甫游历栖迟之处建立工部祠,镌刻诗碑、词碑等,蜀州江源正是其中之一。
赵抃于庆历末年至皇祐二年(1048-1050)出任蜀州江源县令,听闻杜甫数度来蜀州,期间曾长驻江源,还留有诗篇,尽管往昔岁月已化作历史的尘埃,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作为江源县令,自然希望诗圣曾驻足之地也能沐浴到这份荣光,因此在已有土主祠的基础上修建了杜工部祠堂,江源的土主祀便成了祭祀诗圣杜甫的祠堂。后宋吕大防于元丰六年至元祐元年(1083-1086)出任成都知府,期间在成都浣花溪重修杜工部祠堂。因此,赵抃所建的杜工部祠堂大约是成都地区兴建的第一座祭祀杜甫的祠堂,较吕大防在成都浣花溪建杜工部祠堂早约35年。因赵抃的风雅,江源便得风气之先,虽无诗圣,却得诗魂。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江源杜工部祠堂的作用逐渐消减,祭祀的主角又成了蜀汉昭烈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
江源街道举办跟着杜甫游江源游园活动
大庙与汉昭烈帝祠
提到汉昭烈帝祠,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成都武侯祠。在崇州江源的历史上,曾经也有一座“汉昭烈帝祠”。清光绪《崇庆州志》卷4祠祀云:“汉昭烈帝祠在江源场隔江,俗名土主祠,又名大庙。”明崇庆州知州谭纯撰《土主祠碑记》云:“崇左二十里,镇曰江源,有土主祠,祀蜀汉昭烈帝,以唐之杜文贞,宋之赵清献,后增祀诸葛忠武侯。”据相关史料,刘备入蜀时曾在江源驻军,庙之初建是为祭祀昭烈帝刘备,称土主祠、又称土德庵,后增祀诸葛亮。北宋赵抃(谥号清献)任江源县令时,曾在昭烈帝前建杜工部祠祭祀杜甫(谥号文贞),后人以清献公并祀焉。
武侯祠汉昭烈庙
三国时期,蜀汉军在江源驻扎过不少军队,垦殖40多年。《土主祠碑记》云:“先主当取蜀县既旁邑时,大兵于兹驻跸……往迹遗行,史册昭然,及本祠《四正祠记》可考也。”刘备在打算攻取蜀郡及其周边城邑的时候,曾率领大军在江源驻扎停留。《四正祠记》明代尚存,今已不见。1987年11月,在大庙遗址上拾到唐宋砖瓦,或在唐之前已有祠庙,《四正祠记》载三国时这里驻扎过不少军队。刘备进入成都,《华阳国志》卷5公孙述刘二牧志载“取城中民金银颁赐壮士,还其谷帛。”没收金银但没有没收谷帛,随之而来的军队必然就食于附近产谷帛之地。其时,江原(今崇州)的土地多已垦殖,军队不是屯田而是就食,既可免去转输劳役,又距成都很近,缓急之间调动亦快。屯驻开始的时间约在建安二十年(215)左右,夏侯霸约于公元260年逝世,若以大庙驻军为建安二十年至夏侯霸去世,江源驻军、屯垦的时间为40多年。
为何汉昭烈帝祠后来又叫大庙?
据传,明末清初,到处战乱不止,农民起义军随处都是,有不知名的和尚带人来到当时的江源乡土主祠修建了一座庙宇。当时庙宇共有五个大殿,供奉着五尊佛像。民间传说当时罗阴秀才来到江源乡,看到此庙宇规模宏伟,并且占地很大,颇具规模,就在庙宇后面休息了一晚,第二天起来后就与当时的庙宇住持商量,将此庙宇更名“大庙”,并亲自题写两个金色大字悬挂于大殿之上。从此人们便不断前来进香朝拜,口口相传,大庙之名便不胫而走。
大庙南一里陈明武营盘夯土围墙
大庙遗址,作为江源县治所的所在地,其所在的大庙社区大林盘,不仅是一片居住区,更承载了丰富历史与文化记忆。林盘总面积638亩,现有居民1286人,被誉为川西第一大自然林盘,其独特的川西林盘居住形态保留至今。到了民国年间,大庙因年久失修而部分垮塌,一度陷入无人管理的境地。当时的江源乡一霸陈明武将其占有并改为粮仓,这一举动虽然带有时代的烙印,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动荡。解放后,新成立的江源乡政府接管了大庙,并将其改造成国有粮库。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国有粮库又逐渐转变成了工厂。
大庙,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也记录了江源人的故事。这些文化印记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为我们留下了丰厚而灿烂的文化场景。因此,我们当以古为镜,以史为鉴,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记录和记住这些历史瞬间,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探寻江源历史 汲取文化力量
JIANGYUAN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稿:李雪、何佳徽
编辑:杨涵锐
初审:廖清建
复审:罗英
终审:况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