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海上钢琴师》,明白了1900为何不下船。
关于这一点,电影拍得很暧昧,暧昧到你分不清他不下船到底是因为懦弱还是真的热爱自由。
我的观点是:他只能远观世俗生活,而不能进入世俗生活。
这是说他不爱世俗生活吗?
不,他非常热爱。
不过,他喜欢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亲历者的身份。
因为旁观者的身份,他不受其累,亦不受其困,于是有一种闲情逸致,以一种审美的眼光观赏岸上形形色色的人和光怪陆离的城市。
一、
作为旁观者,1900一生从未下船,对于陆地上的景色,他始终隔海相望。
由此,“距离产生美”。
岸上的风景,对于他来说,始终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并且使他醉心其中。
所以,“雾”是解读1900的一个关键因素。
通观整部电影,可以看出,1900望向远处的风景,始终弥漫着海雾。
而他谈起陆地上的风景时,也总是离不开光与雾。
比如第一次见到康恩,他就能猜得出他来自新奥尔良。然后像一个抒情诗人一样描述他眼中的新奥尔良:美丽的冬天、三月的午后、白色的大雾、在雾中里若隐若现的街灯和互相问候的人们……
从他温柔而深情的眼睛中,可以看出,他醉心于这座被大雾笼罩的城市的朦胧美。他那无限柔情的诗人口吻中,仿佛比当地人还要懂得欣赏这座城市的美,比当地人还要热爱这座城市。
而作为当地人的康恩不仅对此毫不惊喜,甚至已有许多年不曾回到家乡。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因为我们总是对身边熟悉的风景视若无睹,或者因太过熟悉而心生厌倦,转而渴求远方从未见过的风景。这也是大部分旅行的意义。
影片最美的一幕,也诞生于雾中。
就是唱片公司为1900录制音乐那次,1900坐在房间里弹奏音乐,一抬头发现一位美丽的姑娘,当姑娘缓缓从他窗前走过时,他的目光情不自禁地追随而去。而这位美丽的姑娘背后是一片海雾。白色的光与雾,为这美丽的爱情增添了更多神秘与传奇。
二、
作为旁观者,1900拥有一种想象的自由。
这种想象的自由,给他带来创作的自由。
他的音乐正来源于此。
从他屡次打破规定,弹奏自己的曲子,把指挥气得吹胡子瞪眼,可以看出,他最喜欢的就是即兴创作。
他观察人的神态,解读人的心事,即兴创作出符合人物当下心境的音乐。
影片中,分别为那个他臆想中看破红尘跳舞时泪流满面的妓女、神情严肃联合情人谋杀亲夫携巨款逃走的贵妇、陷入往日回忆中不可自拔的年轻男人、偷偷流进上流沙龙鬼鬼祟祟的底层人士一一谱写心曲。
当然,他不仅谱写别人的心曲,也谱写自己的心曲。
他即兴创作的最出色也是最美的一首曲子,是关于他自己的爱情的。就是那次他与那美丽的女孩邂逅。
为了保持这种即兴创作,他甚至拒绝了唱片公司的商业合作。
尽管录制一张唱片之后,即使他不下船,哪怕躺着也能收获名利与财富。可是,1900宁肯冒着毁约的风险,还是拿走了那唯一的一张唱片。
这里面不仅有他的创作态度,还有他的生活态度。
三、
作为旁观者,1900对生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他在船上时,康恩一直劝他下船去看看。并诱惑他,打包票他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肯定能在过上成功的生活:赢得名与利,拥有一所大房子和漂亮的妻子。
他始终不为所动。因为他对那些东西没有欲望,他不需要。
与滚滚红尘里的大多数人不同,1900满足于眼前的生活。
不会像岸上的人们“得陇望蜀”:冬天来临时,怀念夏天;夏天到来时,惧怕冬天。永远行色匆匆,永远马不停蹄奔赴下一趟旅程。
因为无欲无求,他活得与世无争。
所以,当那位爵士钢琴家登门挑衅他时,影片才有那么强的反差效果。
在那次挑衅战中,刚开始,他一直在谦让,直到爵士钢琴家没完没了的炫技并且语出不逊时,他才施展才华击败对方。
这次之后,他名声大噪,但他也没有想过下船。
四、
爱情的降临,打破了1900平静的生活,动摇了他旁观者的身份。
你可以看到1900在旁观别人的生活的时候,游刃有余。
而面对爱情时,他寝食难安,手足无措,甚至连和对方开口交谈的勇气都没有,最后他也没有把提前准备好的礼物送出手。
为了爱情,他第一次萌生下船的念头。
下船那天,当他和所有人告完别,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下走,等他走到一半时,他突然停下了脚步,因为他被眼前的景色吓住了。
他抬头看见了云雾消散的城市,越来越清晰,他从未这么近距离的观察过这座城市。细看之下,感到震惊:一眼望不到的城市,绵延不绝的街道,数不清的窗户和房子。街道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对此,他心生恐惧。
他害怕自己会迷失于一眼望不到头的城市中,和芸芸众生一样,没完没了的追逐尘世间的名与利,终日行色匆匆。
于是,他停下了脚步,思考自己真的要选择这种生活吗?
他知道如果选择这种生活,他将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失去想象的自由和创作的自由,甚至是生活的自由。
一番思量后,显然,他不愿意放弃这种自由。
最后,他返回船上,继续作为一个旁观者观赏对面的世界,直到生命的终点。
有时候,你看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