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你可能有段日子没听说过Chegg了。因为照目前趋势来看,它,快要死了。
2014年,时任Chegg集团总裁的Dan Rosensweig曾意气风发率领众高管造访北京,同教育部人士座谈,要成为这片新海域的“掠食者。”
2021年,美国在线教育与居家学习共同兴起,Chegg一时风头无两,几乎没有一个美国大学生不知道它。它甚至雇用了70,000多名具有高级STEM学位的专家,全天24小时在线,令你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I can chegg it”。
然而到了今年,Chegg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净亏损6.169亿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2461.2万美元。
是什么令一位大洋彼岸的教育老兵濒临陨落?
《史记•项羽本纪》中一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吹倒在线教育巨头Chegg的不测风云,叫Ai。自ChatGPT发布以来,Chegg失去了超过50万的付费订阅用户,股价从2021年初的高点下跌了99%。Chegg的现状令人唏嘘,那么大洋彼岸的同行们呢?毕竟,按理来说,它们在过去几年刚刚经历过Ai飞速发展和政策严格限制的双重暴击。
最近,Ai师傅创始人孙志刚、好未来CTO田密、芥末堆创始人梅初九,乱翻书主理人潘乱在一场直播中,给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
疾风暴雨之后,国内教育企业不但活过来了,甚至爬上滩头,准备出海。面对Ai的风雷之势,国内教育企业们正不断融合、推陈出新,甚至开始思考怎么给自己“挖坑”“上难度。”
直播三个核心看点:
① 当下教育行业发展存在哪些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② 既有业态中,哪些前途光明,哪些未来存疑?
③ 从业者应当如何应对诸多挑战?
核心观点/ 孙志刚+田密+初九+潘乱
速记整理/ April
文章架构师/ 拓拔野
出品/ 桃李财经
01
四个确定性
轻舟已过万重山
2024年,教育行业的主题之一是回暖。相对应的则是2022-2023年的“渡劫”。
双减之后,各家教育公司是如何度过低谷的?
新东方去做了东方甄选直播,高途也做过一段时间的网络购物,猿辅导做咖啡馆、卖羽绒服,学大搞起了医疗业务,甚至还有人涉足餐饮,当然,亦有好未来这种坚持主业、不动不摇。总而言之,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幽默的背后是辛酸往事,而辛酸的内核则是一种坚持的决心。有此种决心,方能迸发出巨大的求生欲。事实上,90%的人并没有扛住过去4年的低谷,只有10%拥有强大求生欲的人才活了下来。
煽情一点,他们为什么能活下来?
是因为爱和信仰。
相信教育会一直存在,一直永生;相信所做之事具有价值,如点亮一盏贡献社会的莹莹灯火。
自2024年2月教育部公布《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强调按照学科类与非学科类进行分类管理,未限制非学科类培训以及高中学科培训以市场化形式运营,取消了除 K9 学科培训以外业态的培训时长/时段硬性规定,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意味着政策最严厉阶段基本过去。
那么,未来会有什么走向?
首先,素质教育培训正式获得定性,黑天鹅离去成定局。
教育行业其实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对公业务;其二是市场化业务,也就是教育服务产业,在k12领域表现为家长付费这一端。
经过双减和后续国家政策调整,现在大家都能够清楚和明确的认识到,市场化的教育和教培其实是公立学校的有益补充。这在过去是没有定位、没有定性,更没有定质的事情,但现在定位清楚了,定性和定质也清楚了。行业发展有了规划和规范,不再会像过去一样随时受政策面调整的重大影响。业内普遍认为,k12已经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正式开始回暖。在这个基础上,教育服务产业,一个人类现有形态,无论如何发展都不会消失的行业,在下一个10年必然会再次赢得新的发展和辉煌。
其次,成人教育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危与机并存。
在人才梯队建设上,成人教育曾经吃到过k12受限后的红利,双减政策落地后,教育领域很多人才从k12流转到成人教育部分,令其在过去几年有机会优中选优,筑牢人才建设的地基,,形成行业经验沉淀。
然而,成人教育与经济周期联系紧密,深受经济波动影响,当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就业市场收缩、就业环境严峻,当下工作压力增大的时候,一部分潜在学习者就会对要学什么失去了明确的目标,甚至暂时放弃自我提升。
以编程类的技术培训为例,再过去可以说是撑着成人培训的半边天,至少占市场三分之一的份儿,但是最近几年,编程类培训的教育企业普遍遭遇业绩下滑,甚至有的已经是倒闭边缘。
再次,席卷而来的Ai非但没有成为中国教育企业的“终结者”,反倒成了“续命者”。业内普遍认为, Ai为处在困顿中的企业们续了一口气。上半年,在教育行业整体融资环境趋于谨慎的情况下,Ai教育项目仍然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即便在行业内部,Ai也开始创造出一些新的机会,让生产的过程、销售的过程、招生过程不断提效。这种提效是结构性的,主要体现在k12领域,成人教育依然有待观察。
当然,Ai不是万能解药,其为教育产业确定了方向,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最终会走多远,诞生什么形态的产品,还是未知数。
最后,以危为机,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出海的新探索初见成效。
据观察,目前国内的教育产业已经呈现出服务全球受教育的趋势。比如,VIPkid已经在全球有150万学员,在泰国建立起了Ai团队。这半年,以作业帮的 Question.AI 和字节跳动的 Gauth 为代表中国Ai教育产品打出了漂亮的出海战报,品类涵盖综合学习、数学学习、语言学习三大类。
那么教育行业正式回暖之后,有什么新的变化、新的机遇正在出现吗?
02
三个新标准
大模型准备十年磨一剑
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一旦有新科技面世,教育总是第一个踊跃的应用的领域。或许正因为此,无论是中古时代的社会变革,亦或是近两百年的科技革命,总是同教育领域有着莫大相关。
面对Ai,也不例外。
就在大多数产业观望、尝试了解Ai大模型的时刻,教育产业中已有诸多企业试水、落地垂直领域的Ai大模型。
业内人士有种共识,那就是:教育将会是Ai大模型表现最好的行当。
原因之一,教育中的所有环节都是以文本为核心的,都是语言的问题,这令其与元大模型特别匹配。在每一个环节里都能把元大模型或多或少地应用起来,这是天然的场景优势。相较而言,其他行业因为交付物中流转的数据本身就不是语言数据,也就没办法去和属于语言模型的元大模型做很好的结合。
原因之二,教育内容看起来比较广泛,但一定有通用型的认知。对于这类语料,大模型本身都包含在内了,所需要做的就是甄别和训练,而非从零到一的搭建。
原因之三,训练教育大模型的方法和现有从业人员的工作方法契合度极高。一个有意思的观察,做提示工程去训练大模型这件事,和老师指导学生学好一个知识、学会一项技能、把一个事做好的基本的思路几乎是一样的。由老师来做提示工程这件事简直是浑然天成。
当然了有优势并不代表立刻就能成功。在细分领域,打造一个好的大模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比如,少儿领域的垂直大模型,就需要抱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家长是不会放心把孩子交给一个有幻觉的大模型的。少儿教育领域,大模型的准确度追求的是100%。从业者除了关心准确率,还要关心小朋友爱不爱学,关心学习的效果,以及家长的满意度。
比如,成人领域,受教育者有容错率,能够自己判断一个知识是否逻辑自洽。看似可以放松对准确率的追求,只要做好无情的效率机器,解决受教育者的需求就行了;看似可以搭载元大模型的顺风车,然而这个领域的学科又太广了,挨个学科训垂直的模型成本又太高了,从体量上似乎不那么值得。
广义的教育系统的机制很像大模型,本质是激发人智能和情感的双重涌现。因此,无论是在k12,还是成人教育领域,在判断教育大模型时,我们应当参考的也不仅仅是新技术的标准,更是教育角度的几个标准:
第一,从动机上,能否促成受教育者去主动学习?
在接触以教育大模型为核心的产品中,经常会发现几个问题:
产品本身是b端逻辑,c端用户的感觉是被强迫打卡;
产品本身是被动功能,c端用户拿到答案后,并不会再去思考。
共性的问题代表着改进的方向。
当下的AI所提供的是问题求解式的学习:有问题才有答案,在这个过程中,Ai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学习过程也是碎片化的。但未来的学习应当将这个过程翻转过来:Ai是主动的,人是被动的,Ai带着受教育者一步一步地沉浸在知识体系中,激发好奇心,完成体系化、系统性的学习。
第二、从目标上,是否可跳出现有的教育“公平”表象?
公平在教育这个领域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过去10年,在线教育确实在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令优质的师资大规模普及成为现实。然而,这大部分是依托于现有教育体制,依托于升学这一目标。
现在,一个全新的应用开发出来,要实现的目的如果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让一少部分用好,让一少部分人在残酷的选拔中脱颖而出,那么这样的“公平”是不是有些落后了?
那么,在Ai时代,各个教育企业在大模型的应用跟研发上面,是否还应当以既有的知识性数据积累为方向?是否应当在应试教育之外做一些更有意思、更真正契合时代发展的尝试?
第三、从结果上,是否令受教育者更加适应新的科技时代?
Ai就是让以前不会做某件事的人,现在会做了。
一个文科生要去学Python,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Ai师傅给出的答案是:三个晚上。三个晚上足以做出一个网络爬虫,一个简单的量化交易模型。因为它的教学方式是:学会怎么样用Ai帮你把想要的程序写出来,而非传统编程一行行敲代码,背诵命令。
面向未来,人类可能唯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驾驭Ai,使其帮助自己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人类本身要做的则是顶层的规划、方向的判断,甚至在思考和方向判断上也会和Ai协作。
以这三个标准作为判断,Ai教育产品的进步要重新以年为单位进行衡量。
03
两个阶段
硬件要分“幼年体”和“成年体”
先说结论:即便有着大模型的突飞猛进,Ai+硬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学习机只是“半成品”。
Ai+硬件或者说教育服务硬件化这一块是做素质教育很好的一个方向,切实帮孩子去提升学习效率,也切实受到家长的喜欢。
在“双减”政策发布后的第二年(2022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开始大幅度飙升,并在2023年录得总市场规模807亿元,同比增长29.53%的成绩。2024 年第一季度,中国学习平板(学习机)市场线上全渠道(含拼多多、抖音、快手平台)销量为 68.9 万台,同比增长 79.9%。
虽然目前中国学习机市场出货量已经超过500万了,但业内普遍认为国内还有2亿青少年,市场空间依然巨大。而且,随着Ai大模型功能的加入,6000元以上价格段的超高端学习机产品,正在快速被市场接受。艾媒咨询预测称,预计2025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参见桃李财经《大厂学习机,家家都第一》链接)
其实,仔细思考,教育硬件可算作是旧瓶装新酒。毕竟,20多年前就有步步高学习机了。而且硬件一直都在整个教育产业里面占比很大:中国的每间教室里面都有大屏。
从技能上来说,过去10年里,硬件产品一直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变得更优秀,但还不够,还没有质的飞跃。
从需求端看,家长只接受“严肃学习”的硬件。对APP并不太买单,因为不想让孩子拿手机、电脑,觉得不可控,但学习机可以。这就导致供应端一直是把手机上的一个核心功能给抽出来去做硬件化,一直是“有屏”形态,一直处于一种中间态的“专业化。”
这种产品只能称之为阶段性的产品。但实际上,教育硬件本身还有很大的进化空间。
过去我们也做过一些尝试,比如智能台灯、眼镜、耳机,包括词典笔,这些小硬件都是很有益的常识,在未来也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玩法。
试想一下,未来10年,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Ai的发展,VR或是AR上极大的创新,那时必然会出现新的教育硬件类形态。只要技术上有大的突破,教育产业一定会第一个跟上去,取尝试、去探索、去应用。比如,真正的教育陪伴机器人和教学机器人这种终极形态。
04
一点思考
不出发就不会知道路上有多少坑
回顾历史,每次技术革命,的确会产生新的职业,但往往至少要付出一代人的代价。
然而代价付出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人们适应新技术和新岗位的速度,该项速度又取决于教育系统适应和改变的速度。
因此,教育产业总是需要更开放,跑得更快。
如今,口语练习、拍照做题、作业批改,传统在线教育中三个最大的需求点,Ai时代正在最先被重塑。
但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
如何让人从被教育者变成一个学习者?如何让学习像电子游戏一样让人上瘾?如何将领导力、人际关系等等现实社会需要的能力深植于新的教育中去?
甚至是形而上的问题:
如何为受教育者塑造一个美好的人生,就像罗素所说的那种: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人生。
在这个过程中会诞生许多不同观点。但所有的探索都值得。过去上千年里,学习的目标上是总要拿到一个标准答案。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就没有了思考空间。也许你会换一种解答方式,但却永远不会质疑问题本身。
面对新技术、新变革,当前的教育领域,如此多的问题被提出来,答案却并不清晰,这意味着事情好起来了。
因为不出发,就永远不会知道路上有坑。
♡ 「桃李财经」用心出品
桃李年终策划
桃李实验室
桃李商观 · 产业观察
AI教育 · 产业观察
教育营销 · 产业观察
「桃李财经」——打造教培圈最火的社群矩阵。目前已组建45个精准社群,汇聚15000位教育行业创始人、投资人、从业者,全部100%实名制。请加桃李财经运营合伙人@木阳 微信,实名验证后一起进群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