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幅数字艺术作品,

竟然能拍出约4亿人民币的天价?!

数字艺术真的那么赚钱,

普通人也能冲吗?

他们真的像我们想象的一样,

边旅游边赚钱,不用打卡上班,

还能随时退休?

11月14日,

全球知名数字艺术家Beeple

全球首场个人大展“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在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启幕。

但当我们与天价艺术品的创作者

这位来自

美国威斯康辛州的艺术家聊天时,

却发现原来能

自定义上班时间和地点的他,

也有每天一幅原创作品的ddl焦虑!

甚至在开幕式前,由于航班延误,

Beeple在机场

用手机远程连接家中电脑,

用Cinema 4D软件

创作出了当天的作品。

在开幕当天,

我们第一时间专访了Beeple本人,

他与我们聊了聊多年来

创作的心路历程

与作品背后的有趣故事,

也解答了诸多大众

对于数字艺术家的好奇与疑问。

现在,就跟着DECO一起,

走入到他创建的未来故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eeple肖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本名迈克·温克尔曼(Mike Winkelmann),为数码艺术家及设计师,其作品融合了社会环境、流行文化与科幻小说,常以挑衅或讽刺的口吻对新闻及互联网文化做出回应,实时远程修改作品的图像和叙事。他在作品中思索人类和媒体未来的影像,突破人们关于新兴技术的幻想,并拓宽了数码与物理存在之间的模糊边界。Beeple因其连续性的作品系列《每一天》而备受瞩目,该系列自2007年持续至今,他每天都会创作一幅独特作品并将其上传至网络,从未间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uman One《人类一号》,Beeple,2021年作,四频道数码录像雕塑(彩色),抛光铝及萨佩莱木支架,221 × 121.9 × 121.9厘米,Ryan Zurrer Collection。

2024年11月14日,全球知名数字艺术家Beeple(本名Mike Winkelmann)的全球首场个人大展“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在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启幕。展览集中呈现了美国数字艺术家Beeple艺术生涯中最瞩目的作品,包括《每一天》《人类一号》《S.2122》以及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全新作品《指数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verydays(part)《每一天》系列(节选)Beeple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作为一名典型的“数字游民艺术家”,很多人知道他也是因为其在2021年3月,以6,934万美元(近4.51亿人民币)在佳士得拍卖行成交的NFT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创下了数字艺术史上的最高纪录。这一惊人的成交价不仅震撼了艺术圈,也标志着数字艺术进入主流市场的重要转折点

Beeple并不局限于传统工作室,而是依靠强大的数字创作能力和全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维持其职业生涯。回溯Beeple的职业生涯就相当于回溯展览的四个单元,首个单元“数字考古”追溯了Beeple从早期“涂鸦式”手绘到多元艺术实践的发展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更为令人震惊的是第二单元“每一天”——这里展示了他自2007年开始的日常创作系列,十几年内每天不间断也不妥协的创作,已经形成了近乎苛刻的习惯,超过6000件作品循环滚动,在展厅现场几乎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丰富的数字宇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eeple于机场即兴创作的成品。©Beeple

但其实在飞往南京的当天,Beeple的航班遭遇了大延误,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贴近凌晨12点,起飞和到达日期仍未可知,为了不中断他的“每一天”创作系列,Beeple决定用手机远程连接家中电脑,在机场出租车上用Cinema 4D软件创作当天的作品。这次即兴创作里,成百上千枚花朵恣意绽开,然后他把自己的头像放在中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Beeple第一次完全在手机上完成作品,通常情况下,他会在家里查看当天的新闻,思考可以在画布上表达的内容。“我的办公室里有六台大屏幕,持续播放不同的新闻频道,”Beeple在采访中坦言,这种近乎疯狂的信息接收方式,很像美剧中福尔摩斯的办公现场,但就是“这种信息的流动让我能够捕捉到许多奇怪而有趣的事情,从而激发我的创作灵感”,最终某种意义上成就了Beeple的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verydays(part)《每一天》系列(节选)Beeple©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但是,2022-2023年NFT市场的大幅下跌迫使艺术家们重新思考创作策略和收入模式。然而对于Beeple这样的顶级创作者来说,市场波动更多是一种常态,关键在于保持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那为什么Beeple的创作依然能够屹立不倒?是技术?是洞察力?还是独特的叙事方式?答案或许藏在他创作的内容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2122,Beeple,2023年作,四频道数码录像雕塑(彩色、有声),抛光铝金属外壳,内部萨佩莱木支架,221 × 121.9 × 121.9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2122,Beeple,2023年作,四频道数码录像雕塑(彩色、有声),抛光铝金属外壳,内部萨佩莱木支架,221 × 121.9 × 121.9厘米,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Beeple的作品中,生态环境议题始终是核心主题。他用数字艺术语言描绘了一个令人不安却又发人深省的未来图景:气候变化、环境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对抗,在他的作品中被放大、扭曲,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寓言。

在展览的第三单元,《S.2122》是他探讨生态议题的代表作:近乎科幻片里的建筑模型如同巨大的方舟,360度旋转,而海平面以每年5%的幅度不断上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建筑里模糊可辨的人与植物将要思考怎样求生。

细想一下,这件作品折射出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文明的脆弱性摇摇欲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展示的作品《适应》,也从侧面展现了蘑菇在包装、建材等领域可发挥的作用,以及在生物发电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潜力。

Beeple的作品并非单纯的灾难预言,而是一种批判性的想象。他说:“我希望通过艺术唤起人们对生态保护的关注,虽然技术带来了便利,但我们必须正视其带来的环境挑战。”在Beeple的世界里,人类既是破坏者,也是潜在的拯救者,这样的矛盾和张力,构成了他生态主题作品的核心

在这个单元里的另外几幅作品,以“油画+屏幕”的方式对照呈现,不少也直接反应并描绘着全人类关注的重要议题:《适应》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未来生态系统,人类依托巨大的毒蝇伞生存,通过菌柄搭建房屋和基础设施。

而《算法区块》则加入了城市、人物和自然景观等现实元素,通过像素、线条和几何图形等元素,展现了算法从数学逻辑到艺术创作的演变,并以此探讨技术与艺术之间的难分难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的加里·维纳查克身穿黑色卫衣,右手抚胸,背后环绕着众多蜜蜂和溢出的蜂蜜。

而《蜜蜂加里》则以怪诞的蜜蜂人形象描绘了加里·维纳查克,致敬了这位从贫困移民家庭崛起的成功企业家和社交媒体营销专家。虽然这是一幅人物导向的创作,却用自然界的昆虫作为意象,这也是Beeple创作时惯用的“伎俩”,来诱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图

展厅的一侧,则又见《指数生长》,这件作品的灵感源自德基艺术博物馆的“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Beeple将传统静态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创造出能够不断变化的数字花卉,寓意生命的流动性和适应性。

换个角度来看,Beeple试图暗示尽管环境可能充满挑战,人类最终必须适应和依赖周遭环境,我们只是庞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微小组成部分,而远非主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uman One《人类一号》Beeple,2021年作,四频道数码录像雕塑(彩色),抛光铝及萨佩莱木支架,221 × 121.9 × 121.9厘米,Ryan Zurrer Collection。

对Beeple而言,数字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创作形式,更是一种全新的表达。《人类一号》就是这种创新精神的典型代表,这件可以远程更改、不断演化的数字艺术作品,实际上是Beeple创作的动态录像雕塑,它也被香港M+博物馆视为数字艺术的里程碑之作。

它的核心设计是一个四面LED屏幕组成的旋转箱体,内部呈现一个被称为“旅人”的神秘人类,可以穿越在元宇宙(一个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立体虚拟世界)中,而其形象和外在环境则不断变化,象征着人类在数字空间中流动和重构的身份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图

这种即时性和互动性,是传统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件作品也就脱离了“艺术品”的审美与收藏局限,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正在经历的技术变革和文化转型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艺术将会迎来更多的可能性,AI等新工具的出现,让我能够更专注于作品的表达,而不是耗费大量时间在细节上。”他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现任伦敦蛇形画廊(Serpentine, London)艺术总监、卢玛·阿尔勒艺术中心(LUMA Arles)高级顾问,曾任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策展人。自1991年举办的首个《世界之汤(厨房展)》(World Soup (The Kitchen Show) )开始,他已策划了超过350场展览。

在未来,艺术作品可能不再是一个有限的对象,艺术作品可能因此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而像Beeple这样的主要艺术家正在探索将艺术作品视为一个不断演变的无限生命有机体的想法。”本次展览的艺术顾问、伦敦蛇形画廊的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讲到。

而这也是一场“环形”的展览,从Beeple最早期的作品开始,到让年轻的数字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引力计划”作为结尾,艺术或技术本就在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完善自我,《人类一号》只是开始,远非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eeple于开幕式现场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展览开幕的现场,Beeple的“每一天”系列也对所有人展示了创作过程:一个头顶台式电脑、眼冒汉堡的艺术家本人。

“数字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迅速反映现实世界的变化,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艺术家能够在社会事件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创作出作品,并与全球观众分享。”采访时,Beeple非常欣喜地分享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于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现场创作),图片来源Beeple。

然而虽然Beeple乐于通过“每一天”系列分享创作的碎片,在场的观众也亲眼目睹了打开创作“黑箱”的现场,但那些隐藏在图像背后的含义、选择和确定元素的巧思,仍然如同迷宫般复杂难解。

这或许也是其作品魅力的一部分:它既清晰地呈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又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观众自行解读、无限遐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LLE DECO X Beeple

艺术家专访

以下根据Beeple采访口述整理成文

"人人都能做,

但想出名太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图,模拟的数字艺术家Beeple工作室摆放的电子设备。

对于数字艺术家来说,你可以直接通过社交媒体接触到人们,而过去你需要通过画廊或类似的渠道,这让成为数字艺术家变得更容易了,你只需要一台电脑,所以现在你要和更多的人竞争,这是我认为许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的事情之一。

但对我来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醒来,然后画任何我想要的东西,然后人们会为此付钱。每当你有一份如此出色的工作时,有很多人都会说,“嘿,我也想要这份工作!”但我想说,当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关注这一趋势的时候,竞争就会变得很大,成名会更加难

"新工具层出不穷,

你怎么运用它去表达才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图

技术上来说,我作为一个擅长用AI和一切新兴数字技术的艺术家,我认为新工具总是会影响艺术创作,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就像莫奈因为有了颜料管而能够外出作画,数字艺术家同样可以通过新技术拓展表达边界。我总是试图专注于用这些工具能说什么,而不仅仅是展示新功能。尤其是现在AI发展如此迅速,我们需要思考用这些工具想表达什么。

但在内容上,我的目标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看待未来,而是展示未来可能的样子。艺术应该引发更多有意义的对话,探索技术、人性与未知之间的复杂关系。

"希望我的作品,

能给大家展示未来可能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图。

“我的作品从未试图给出明确的答案,”Beeple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相反,我希望通过艺术引发更多思考。技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令人兴奋的可能性,也存在潜在的风险。我想展现这种复杂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Beeple的宇宙中,未来不是一个确定的终点,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充满可能性的过程。他的作品既不是乌托邦式的童话,也不是彻底的末世论,在他的作品里,未来就像一个超级不靠谱的剧本,是一部正在现场即兴创作的科技喜剧:他的作品常常游走在乐观与批判之间。比如描绘未来的作品既展现技术的可能性,又暗示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他拒绝将技术简单地定义为好或坏。Beeple更像是在邀请观众成为思考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收者。

在他的作品中,未来不是被预设的,而是需要我们共同想象、共同创造的——但未来已经到来了吗?人类的未来会变得更好吗?“好”又是怎样一番生态祥和、没有纷乱的桃源世界呢?这个问题将留给我们和Beeple一起来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名称:

《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

展览时间:

2024年11月14日至2025年8月31日

展览地点:

南京市玄武区中山路18号德基广场二期8F

德基艺术博物馆

看完这篇艺术家专访,你最喜欢本次展览中哪些空间?艺术家的哪些观点令你有所启发?又有哪些故事令你印象深刻?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精选1位点赞数最高的精彩留言送出新刊!

监制 | 庄娅琼

文 | CY

编辑 | 猪猪

助理 | 俞汛

部分图片来源:德基艺术博物馆、艺术家本人提供。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