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看2份报的尹同跃「拿在手上,笑在脸上,美在心里」。
文|老杨头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的广州车展,奇瑞iCAR发出了2份报:一份是V23预售的头版头条,iCAR想图个「好玩有好报」的彩头。
另一份是当天预售,冲的2次系统崩溃,换来的31000张订单喜报,是奇瑞算准节点,抓住时机换来的好结果。
人们开着玩笑说,前有长城处处是蓝山,后有iCAR1天爆单V23。
如果说今年的广州车展上,长城和奇瑞都分别火1把,长城的火,魏建军的蓝山火到了网上;奇瑞的火,尹同跃要让iCAR火到用户的心里。
相比车展上,人人对着V23的潮趣好玩的评头论足,大家忽视了一个从年头火到年尾的iCAR,原本是尹同跃对今天一切美好预判过的自成逻辑。
和早期跨国车企合作你出技术,我卖车的粗狂合作不同,尹同跃看到新能源时代的合作,思考的是要如何把有趣灵魂和健壮的肉体捏到一起。
iCAR品牌发布前,也许没谁能说的清,奇瑞要怎样用一款车型的名字,来撑起一个品牌。甚至奇瑞与智米科技之间的合作深入程度都让外界存疑。
一方是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汽车工程师文化;另一方是为爆品而生的潮流顽主思维。这质疑者的眼里,融合的前提是排斥,融合的结果是对立。
甚至到了今天还有人替双方融合在捏一把汗,和一个团队2种风格的现实背后,是外界对iCAR到底姓“奇”还是姓“米”的猜疑。
于是人们急着要给章红玉、给苏峻出主意。任谁都知道,建议的背后是窥探欲,是有人想看看以章红玉为代表的传统身段能不能软下去;以苏骏为代表的智米文化在融如iCAR的过程里能不能耐住脾气性子。
身段软还是硬,是互联网基因和消费感知的冲突;性格强还是弱,是创新文化到底对传统汽车的制造有没有更多的敬畏。
也许在别人眼里,体系的磨合是问题,但在尹同跃眼里,别人的问题,是iCAR的机会。
了解iCAR的人清楚,别人眼里的质疑都是低估,是对双方团队合作的韧性低估,是对尹同跃想把iCAR品牌做好的决心低估。
想必在这个淹没在情绪的行业里,如果不是和汽车打过一辈子交道的尹同跃,几乎很难找出几个企业家,能清楚一个优秀汽车品牌具备的基本因素是什么;能清楚iCAR体系与过去智米科技的目标有多一致,能清楚小我利益该到底该如何用大我利益去调剂。
相比有些品牌,基于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各自为战,尹同跃从没讲过iCAR是XX万最好,也没讲过不服谁,干掉谁的类似狠话。
只在品牌的那天,讲了一句话,拉来一个人。讲话的是尹同跃,一言胜千言,iCAR自此成了奇瑞众多品牌里的经济特区;拉来的是曾毓群,一人顶万人,是因为给iphone、ipad的造电池的宁德时代,应下了要给iCAR造电池,所以苹果不造车。
不了解奇瑞的人,未必了解尹同跃的性格:不讲硬话,不办软事。这是尹同跃的特点,也是他给400万基盘的奇瑞定的纪律。
能把iCAR的战略分解成战术,尹同跃看准的是2个机会,1个是需求造车要有品质,另1个是个性造车如何兼顾成本。
至于如何把战术落实到动作,尹同跃清楚奇瑞有知人善用传统,也有选对人给够权的魄力。
于是,iCAR的PC搭档,有了以章红玉负责围绕产品体系满足用户的需求,和苏俊围绕消费感知去搭建的品牌性格。也就有了今天,iCAR品牌能1年上两车,单车交付破5万的成绩。
不出意外,到今年底iCAR将内年累计交付破10万。在这个纯电方盒子的小细分市场里,iCAR取得了唯一和第一的绝对红利。在这个人人跟风造车的时代里,奇瑞又一次把品牌与品类的创新成功的揉在了一起。
换成其他企业,如此搭配换来的一定是喋喋不休。不说结果好坏,也许连iCAR能做到什么程度,都没谁能说出个一二。可放在奇瑞,传统与新兴才真正产生化学反应。
自股改完成,尹同跃实践了,做好民营的思路也能做好国企。不仅奇瑞的市场运作的氛围更浓厚,多米巴的模式也被深度移植到了汽车的身上。于是,尹同跃围绕自主、合作与融合,把奇瑞打造出三块既求同存异,又殊途同归的业务模式。
三块业态,既可协同发展,又能内部竞争,这构成奇瑞汽车内部的赛马机制。
3个月前,成都车展上,iCAR03霸榜方盒子,外界认同了,原来工业设计也赋能汽车设计证,原来消费思维造车也能让规模与成本的压力得到释放,原来10万级的新能源产品同样可以做进年轻人的心坎里;
3个月后,广州车展上,V23发布即爆单,人们理解了,规模化产品一样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靠爆品叠加形成的结果就是爆品品牌;需求是拿来创造的不是只能靠弥补的。
31000张订单意味着不到1年融合的新iCAR团队,提前完成了对尹同跃的承诺,也预示了在融合造车模式下,奇瑞又一次给今天新汽车的协作发展打下了学习的样板。
在这个都不按套路出牌的年代。尹同跃希望奇瑞的发展要改头换面,从上到下,把产品新到头发丝;从里到外,把体系新到脚后跟。
从iCAR到奇瑞,能把不客气说出去,也要干回来,这不只是一家企业的能力,还是一个品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