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朋友,在生长环境中多多少少都有“身边有的人是文盲”的经验。可能是同村的大爷大妈,可能是同学的爷爷奶奶或者自己的长辈,他们不认字,甚至不认识数字,除了人民币的颜色、尺寸和上门的数字,其他生活中的文字都不认识。这种情况其实在解放前更加普遍,识字率和教育程度是近些年才普遍好转,之前受个教育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所以,民国时期能够拥有好的教育背景的教授,工资是非常高的。鲁迅先生每月的收入要200-330块大洋,而普通工人不过10-20块大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中,记录1912—1924年北京市的物价。

当时北京的猪肉价格,1913年是每百斤11圆7角;1916年有所上升,每百斤13圆3角;

那时的1斤(老秤)合596.82克,现在1斤(新秤)合500克。所以老秤1斤约合新秤1斤2两。

北京1913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1圆7角,合每斤(新秤)约1角银洋;

1916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3圆3角,合每斤(新秤)1角1分银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计算:

鲁迅1913年1月薪俸220银圆,可购买猪肉1122千克,即今秤2244斤;

1916年1月薪俸300银圆,可购买猪肉1346千克,即今秤2692斤。

又,陶先生举出当时李四光为答复鲁迅说他在京师图书馆当副馆长一事所作的说明; 这副馆长一职的月薪是500银圆,但他只支取一半,还有一半捐给图书馆了;其实不捐也是可以的。所以当时教授的实际收入要比每月2000多斤猪肉还要多些。难怪鲁迅在北京居住的15年间,能花上相当26000斤猪肉的钱去购买图书资料,另外还买了住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的一个纱厂女工,月收到是5个银元,够一家人生活。而40多个银元可以买北京的一个四合院。以上两例说明,银元当时是很值钱的,但无法与现在的货币换算成一个固定比例。

以前只有有钱人才住城中,如果没有一种非农业收入,是不会住到城中的,所以那时的房地产不值钱的。

最近民国范比较多,很多人神往民国时候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收入和风骨,须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大时代的冲刷之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