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自古以来,在封建王朝中,最为尊贵,且拥有着全国至高无上权力的人,莫过于皇帝。

天子掌国政,将国家的最高权力拿捏在手,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但是,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这么一个官职,其所拥有的权力甚至比皇帝还要大,尤其在清朝这一官职更加特殊,曾有2人登顶权力巅峰。

这个职位,称作“摄政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摄政王”,就是代理皇帝行使相应的最高领导权的职位。

通常出现在国主年幼或无力理政时,由皇族亲王代行国事。一般来讲,摄政王不是皇帝的臣子,而是皇帝的亲属,有着皇族血统和威望。

他们不受礼制和性别的限制,可以直接掌握军政大权,甚至可以改变国号和年号。

摄政王是皇族充当皇权势力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一种超越了皇权的存在,能够左右国家的命运,也可能威胁到皇帝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摄政”的权力最早见于周公辅佐周成王姬诵,汉朝王莽辅佐儒子婴也可看作“摄政”之例。

但此前,摄政都不过是个称呼,直到清朝时期,才正式设立了“摄政王”的官职。

一方面由于清朝是外族入主中原的王朝,需要维护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统治合法性;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国本朝纲,避免内乱和外患,摄政王的存在尤为重要。

在清朝200多年的历史中,共出现过2位摄政王,分别为:清初的睿亲王多尔衮和清末的醇亲王载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尔衮,全名爱新觉罗·多尔衮,乃努尔哈赤之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生于公元1612年。

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子嗣中,多尔衮尽管排行靠后,却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自幼便随父身边,接受到了武艺与骑射的熏陶,并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他的骑射、武艺与军事才能均出类拔萃,后来更是成为努尔哈赤诸子中的佼佼者,甚至一度努尔哈赤考虑将其视作继承人。

然而,命运多变。努尔哈赤一次在对明征战中不幸离世。

当时多尔衮年幼,威望不足,最后由他的兄长皇太极继位。幸运的是,皇太极也可谓一代明主,对多尔衮颇为器重,最后甚至将八旗军的统领之重任交由多尔衮。

公元1643年,皇太极猝然离世,皇位之争再起。

当时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豪格成为最有力的竞争者。两人明争暗斗,势均力敌。后来在孝庄太后的左右下,多尔衮和豪格各退一步,退出了皇位之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以当时多尔衮的实力,是完全有能力继承大统的。

文献记载,皇太极去世时,多尔衮已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共有65个牛彔,占八旗全部210个牛彔的31%,足够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皇位。

但那时多尔衮同样忌惮两红旗的实力,也不敢贸然行动。最后在孝庄太后的劝说下,放弃了帝位之争,转而扶持皇太极九子福临入承大统,是为顺治帝。

当时顺治帝福临刚满六岁登基,多尔衮则以顺治年幼为由,暂领摄政王之位,掌握朝中大权,那也是大清历史上第一位摄政王。

虽然多尔衮并非皇帝,但那时他凭借强大的实力和威望,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清朝的掌舵者。

他不仅主导了清朝入关的重大决策,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后来更是南北征战,为清朝疆土的拓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即便是如此伟大的一位摄政王,多尔衮的结局并不好。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以谋逆之罪削其爵籍,家族亦受牵连。

直至乾隆时期,睿亲王的爵位才得以恢复。不管怎么说,多尔衮一生的文治武功,还是值得可圈可点,值得后人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说,当年顺治帝惩治了摄政王多尔衮后,“摄政王”一词在清朝政治中成为一个敏感词汇,没有人敢轻易提及,生怕触怒天颜。

原以为摄政王这一至高无上的权力,至此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清朝末年,这一职位又得以恢复。

于是,便有了大清第二位摄政王,醇亲王载沣。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掌控朝政,选择了年幼的溥仪作为新皇帝。

慈禧太后临终前,她深知溥仪年幼无知,难以承担国家重任。于是,她将希望寄托在了载沣身上,任命他为摄政王,辅佐溥仪治理国家。

对于载沣而言,幸福来得太突然。因儿子的继位而意外地获得了摄政王的地位,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不过,载沣作为摄政王,虽然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却没有多尔衮的野心。只因溥仪是他的儿子,对儿子的一切付出,对他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载沣也曾想过救大清于危难,只是清朝当时已经内忧外患,积重难返。载沣虽然努力改变,但终究无法改变清朝的命运。

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面对内忧外患,无力回天。

后来,他选择了交出军政大权,将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然而,袁世凯并没有守护清朝,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最终,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的逼迫下,代溥仪签下了退位诏书,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载沣作为摄政王统治清朝三年,虽然没有显著的功绩,但也算是尽职尽责。与多尔衮的结局相比,载沣得以善终,也算幸运至极了。

读者们,关于“摄政王多尔衮与载沣”,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