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4日开打的血战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面积仅为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展开胶着的激烈争夺战。
随着投入的人员和武器装备逐渐增加,这场局部战斗也慢慢发展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前后历时42天,我军依托陈赓提出的坑道迫近攻坚战法与敌军反复殊死拼杀多达59次,共击退敌军进攻冲锋达到900余次,战役激烈程度世所罕见,尤其是飞机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经远超第二次世界战争的最高水平。
而我志愿军却能在敌众我寡和武器装备不占优的严峻劣势下,取得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打出了我国的军威和国威,一度刷新了全世界对新中国的认知。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志愿军一个团在执行返攻高地计划时,曾用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进行了两轮密度集中的齐射,瞬间全歼敌军一个营的部队,取得傲人成绩,但陈赓战后得知却亲自给作战部队发去了电报,愤怒的提出严厉批评,这是怎么回事呢?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突然爆发,但此时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急需大量资金搞建设,所以毛主席和周恩来只能带头号召全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将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向朝鲜前线战场。
加之国内很多军工企业的科技实力跟不上,导致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54430门大口径先进火炮,因为炮弹得不到补充,根本派不上任何用场。
所以在十月底,彭德怀率领25万志愿军先期入朝作战时,面对嚣张不可一世的美军,只能被迫射出了1054发炮弹,其他时间只能依靠游击运动和坑道迫近作战,在被动防守中寻找反击歼敌机会。
后来在第三和第四次战役中,炮弹增益有所提高,达到了先前的十倍有余,可最终也只能射出1.2万发炮弹,与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美国相比,完全是云泥之别差距很大。
而正是在这种极端艰险和复杂的情况下,在彭德怀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我志愿军依然在七个月内打出五次战役战斗的伟大胜利,壮我军威、扬我国威,但前线军事物资和炮弹短缺的情况,却并没有随着战争胜利而得到任何改善。
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在1951年前三个月的武器弹药需求量已经增持到了14100吨,可国内的军工企业没日没夜忙个不停,也只能满足1500吨,无异于杯水车薪。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正式向苏联提交了武器装备援助的计划方案,得益于志愿军在前线用生命捍卫荣耀,在极端险峻的情况下,打出了一场场不可思议的伟大胜利,尤其是第二次战役胜利后,斯大林同志也对志愿军予以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一支伟大的军队”,所以苏联对朝鲜战场的援助态度也变得越来越积极。
1951年7月,苏联方面正式将喀秋莎火箭炮支援前线,还帮助志愿军组建了炮兵21师,但即便如此,我志愿军对比美军强大的武器装备仍有不小差距。
而且喀秋莎的体积庞大,为了避免美军的飞机轰炸只能昼伏夜出,才能将武器安全运抵前线,而在发射喀秋莎火箭炮的时候,为了发挥武器的最大效果,志愿军通常会先用山炮和野炮来一轮假射将美军从阵地引出来,然后借着敌人炮火停歇的功夫,瞬间触发喀秋莎火箭炮。
从喀秋莎引入朝鲜战场后,志愿军在七月份到九月份,靠着这种喀秋莎的突然打击战法打了很多胜仗,也消灭了很多美军,一度让美军束手无策。
而在上甘岭战役爆发后,炮兵21师在执行高地反击战任务时,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率先用喀秋莎来了两轮齐射,全歼美军一个营战果辉煌,在敌军的密集炮火攻势下取得这样的傲人战绩,所以消息传回后,立即就震动了志愿军所有战线,欢呼声响彻一片。
但时任志愿军代理司令的陈赓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脸上却全无胜利的喜悦,而是一把抓过电话,亲自给炮兵21师的指挥官打起电话,开口就是一通怒骂:“你怎么打仗的?不知道喀秋莎炮弹很贵吗?一颗炮弹八两黄金,浪费东西!”
黄金八两对于当时的我国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打了胜仗当然值得庆贺,可联想到胜仗后的花销,陈赓又非常心疼。
期间,喀秋莎还打出了一枚哑弹,但在前线坐镇指挥的秦基伟却专门下令,让人连夜将那枚炮弹找了回来。
所以对于炮兵21师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陈赓批评完后,秦基伟紧接着一个电话也打了过来:“你们多打了几百颗火箭弹呐,那就是一百两黄金啊,都被你们打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