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文化大革命”原本是对文化领域进行整顿,防止出现变色的情况,教育部门也在整顿之列。如今的佞人们称高考中断,导致他们失去了青春。实际上高考并未完全中断,而大学里一直都有大学生,1973年发生的“白卷事件”就是当时高考中发生的事情,而这是另一场文化领域的较量,那么“白卷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轴:1973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老人家便开始着手扫盲,普及教育。
一个民族复兴,必然需要人才复兴,而教育是保证一个民族发展延续的关键。
“一五计划”期间,教育事业有了快速发展,小学入学人数从 2600 万增长到 6400 万,大学入学人数从 12 万增长到 44 万。
尽管当时的教育尽力下沉到村,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学,但教育资源依然无法做到绝对均衡。
中学和大学的入学考试更有利于城市学生,尤其是特权阶层的子女,比如旧资产阶级、党政高级干部、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等, 这些高收入家庭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教育资源。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把国民党的旧部包了下来,原本是为了让这些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过的人,继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为他们文化水平更高,懂政府机构办事流程,然而现实世界沉重地打击了老人家的一厢情愿。
这一点老人家在1966年3月20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他说:“对知识分子包下来有好处,也有坏处。包下来了,拿定息,当教授、校长,这批人实际上是一批国民党。”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老人家认为这些人把持着教育的权力和资源,却在灌输资产阶级的思想。
老人家还说,“这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不然将要出修正主义,将来出修正主义的就是这一批人。如吴晗、翦伯赞都是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他们俩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却反对共产党,反对唯物论。”
早在1957年我们就提出了培养目标,1958年我们又提出了教育的目的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尽管老人家一再试图缩小干群差距,但这种差距依然客观存在,即使老人家时代出现了焦裕禄这样的干部,但依然有不少干部存在私心,难以实现老人家对教育的构想。
今天众人将高考视为改变命运的机会,因为考上更好大学,就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未来就能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还能在学校里结识家境更好的伴侣,并且获得更优质的朋友圈,为今后自己创业提供各种可能性。
于是高考就成了家境筛选器,学习条件和教育资源好的孩子送进大学,家境贫苦家庭的孩子被挡在了大学门外。
今天很多人对此表示无法理解,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条件和教育资源是均等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是见识浅薄又缺乏社会阅历的人,今天的富人可以请最好的老师教孩子,可以买最好的学习用品辅助学习,可以用各种方式提高成绩,而有些孩子连每天一瓶牛奶都不能保证,而在过去,这种差距更加突出。
作为贫下中农的子女,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做作业,而是背个竹篓去割草、捡柴、做家务,总之先要为家里分担一下生活的压力,然后才考虑读书的事情,这是普遍现象,因为大部分家庭首先要考虑生计问题。
一个小学生割几十斤草,忙完天已经黑了,累得筋疲力尽,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呢?
他们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更谈不上营养,而经常处于低血糖的孩子,脑子当然没有营养充足的孩子聪明。
缺乏基本的营养,大脑发育不良,学习成绩自然会受到影响,单从这一点上,贫下中农的孩子就落后一大截。
家境优渥的家庭则截然不同,他们的子女不用干农活,每天还有鸡蛋吃,有牛奶喝,贫下中农的孩子还在点着煤油灯做作业时,他们已经在温暖的被窝里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家境优渥的子女,他们有时间去动物园,去图书馆,他们可以弹钢琴,拉小提琴,可以获得比贫下中农的子女更多的见识,而贫下中农的子女,接触到的东西除了满坡的草和成群的牛羊之外,对于新的科学新的事物一片茫然。
两者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教育差距,只重视文化考试的高考,对贫下中农的子女公平吗?显然家境优渥的子女更具优势。
贫下中农的子女营养不如别人,学习间和精力不如别人,学习环境也不如别人,很难通过考试成绩考上大学。
无法考上大学,就很难走进干部队伍,而老人家所期待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干部,应该来自人民群众,深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而不是来自这些家境优渥的家庭。
为此老人家时代的教育缩短了学习的时间,提前了实践的时间,老人家希望年轻人能更早地投入生产实践,而不是死读书,因为未来的发展需要大量实践型的新青年,而不是在学校里做学问的老学究,未来的科学进步需要靠自己去开辟新的出路,而不是一直按照老书本的知识去套用。
今天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只包含小学和初中,采用的是6+3的模式,即小学6年,初中3年。
老人家时代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包含了小学、初中、高中,采用的是5+2+2的模式,即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
今天的佞人们称这种模式违背了脑科学,学生的智力跟不上,然而这本就是一种谬论。南昌起义时许光达19岁,粟裕20岁,林彪20岁,陈赓24岁,陈毅26岁,聂荣臻28岁,这些人生在旧社会,营养条件根本不能跟现在的人比,从小受到的教育水平也不能跟现在的人比,而现在的人普遍早熟,竟然还称违背脑科学。
这种言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
由于学习条件和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公平现象,因此老人家认为教育机制变成了为官老爷的子女服务,而高考就变成了走资派子女的晋升通道。
这样通过高考成为干部的人大多数是走资派的子女,从高校输送到权利中心的人就成了走资派的人,无形之中壮大了走资派的力量,这当然是老人家不愿看到的。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所以对教育领域实行整顿。
1966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彻底搞好文化大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的社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考制度进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