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郑周贇报道:抚州宜黄,既是一片充满红色印记的革命热土,也是一个古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灵秀之地。这里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黄戏”“禾杠舞”,以及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棠阴古镇,文化遗产丰富。

2013年8月,《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出台,国家文物局对口支援宜黄县,全县文物和古建筑就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日,记者走进宜黄县,感受谭纶故里的风采魅力,探寻振兴与发展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纶文化焕光彩

纤云不染,碧空如洗。从宜黄县城驱车十公里,沿着干净整洁的乡村小路,行至二都镇帘前村地界,便能看到清幽而肃穆的谭纶文化园。

明朝抗倭名将、兵部尚书谭纶是宜黄人。正逢周末,有不少游客正在馆内参观,了解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园林修葺一新,河道水清岸美,也为游客休闲提供了好去处。

在凤冈镇王家场巷口,立有一座气势恢宏、结构精致的“大司马”石牌坊,这是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明神宗为表彰谭纶取得显赫功名所建。历经450年沧桑,牌匾上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这得益于该县对谭纶相关文化遗产的大力保护传承。

宜黄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吴昊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对口支援宜黄县,争取到保护资金3705万元,用于谭纶墓本体的维修保护、文化展示利用和园林景观打造等,还不断加大对文物遗址点的保护,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自从谭纶文化园建成后,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带火了民宿和农家乐生意,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说起如今的生活,帘前村村民李常红嘴角扬得高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文物局助力宜黄戏传承和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杠舞

非遗传承显活力

戴上头饰、扮好妆容、穿上戏服……近日,记者走进宜黄县文化馆,水北小学宜黄戏兴趣班的孩子们正在进行排练前的准备,稚嫩的脸上难掩兴奋。

曾经,因宜黄戏繁荣发展,宜黄是颇负盛名的“戏乡”。随着时代变迁,戏曲受众日渐稀少,和许多地方剧种一样,遭遇困境的宜黄戏一度面临失传困境。

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了解到这一情况,国家文物局联合当地相关部门开展了深入调研,制定抢救性保护措施,列出抢救性保护名单,抢救了一批濒危项目。同时,加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在多所学校开设宜黄戏表演班,为古老的宜黄戏传承发展注入全新“血液”。

从戏曲延伸到文物。自挂点帮扶以来,国家文物局先后下达专项资金1亿余元,对宜黄县24处26个革命文物点进行维修保护,全面启动抚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考古调查及锅底山遗址考古和保护工作,制定文物主题旅游线路,推动宜黄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实效。2022年,宜黄成功入选江西省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

争取国家各类援助政策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推动下,宜黄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曾经沉寂的文化遗产迸发出新活力,极大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赏宜黄腔、观禾杠舞,成为众多当地群众的最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文物局对口支援挂职干部、宜黄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邵明申到棠阴锅底山遗址调研

文旅融合更“出圈”

走进宜黄县棠阴古镇,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古建筑群错落有致,游客们或驻足欣赏古建筑,或品尝当地特色小吃,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棠阴古镇始建于北宋天圣九年,距今已有970余年历史。这里曾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也是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热土。在国家文物局的帮扶下,古镇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文物保护好了,发展乡村旅游便有了依托。你看看,游客多着呢!”棠阴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许敏笑呵呵地说。

在宜黄,这样的景区还有很多。“近年来,我们立足于宜黄县丰富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让文旅融合发展成为苏区振兴的新动能,以景区为平台,将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效结合,讲好宜黄故事。”国家文物局挂职干部、宜黄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邵明申介绍道。

12年来,国家文物局在“古色”和“红色”资源开发上做足文章,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宜黄争取项目78个,资金投入达1.46亿元,不断推动宜黄文旅产业互融共促,进而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客到棠阴古镇参观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