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提干回家结婚,相亲对象来闹婚,要我赔偿200元名誉费
甜美的风
2024-11-17 11:55山西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引言】
1980年,我从部队提干回乡结婚,原本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谁知一场意外的相亲却让我陷入了名誉纠纷,这让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人情冷暖。
我叫林向前,1954年出生在江苏省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那时候,生产队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爹娘起早贪黑地干活,一年到头也攒不下什么钱。
1971年,我初中毕业后就响应号召去插队当了知青。那时候,能够离开农村是多少年轻人的梦想。我记得离家那天,娘给我缝了个新书包,装了几个咸鸭蛋,泪眼婆娑地在村口送我。
插队的日子说苦不苦,说甜也不甜。好在我年轻力壮,又肯吃苦,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1973年春天,我接到了征兵通知,那一刻的兴奋至今难忘。在当地武装部体检时,我身高1.78米,体重65公斤,各项指标都过关,顺利通过了征兵考核。
参军入伍后,我被分配到苏北某部队。刚开始当兵时,我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一定要在部队站稳脚跟,将来有出息。
白天,我刻苦训练,样样争先;晚上,我挑灯苦读,争取提高文化水平。我的表现很快得到了班长王德明的赏识,他经常鼓励我说:"向前,你小子有前途!"
七年的军旅生活,我过得充实而有意义。1980年初,组织上看到我各方面表现突出,就推荐我提干。这个消息传回家里,把年过半百的爹娘乐得合不拢嘴。
爹还特意杀了只老母鸡,请几位邻居来家里小酌。
"向前有出息了!"村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赞着,我感到无比自豪。
可就在这时,家里来信说要给我说亲事。信中说,县城供销社有个叫张玉华的姑娘,人长得不错,工作也体面,家里条件也好。爹娘已经托了媒人去提亲,对方家里也很满意。
我心里有些忐忑。那时候,能在县城找个对象是多少农村小伙子的梦想。可我总觉得,婚姻大事得两个人有感情才行。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请了半个月的假,准备回家看看这门亲事。
临行前,连队首长特意找我谈话:"向前啊,你是个好苗子,以后要继续努力。这次回去,把个人问题也解决了,也好安心工作。"我使劲点点头,心里暖暖的。
1980年3月初,我穿着崭新的军装,背着一个老式帆布包,踏上了回乡的列车。车厢里挤满了人,有打工的,探亲的,还有像我一样回家相亲的。
邻座是个上了年纪的大爷,得知我是回家相亲,立马来了兴致:"好啊,好啊!你们年轻人就该把终身大事安排好。"
回到家乡,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村口的老槐树抽出了新芽,田野里麦苗青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远远地,我就看见爹站在村口翘首以盼。他的头发白了许多,脸上的皱纹也深了,但见到我时,眼睛还是那么明亮。
"回来啦!"爹的声音有些颤抖,接过我的行李,大步往家里走去。
家里,娘已经做好了一桌子菜:红烧肉、清炒青菜、还有我最爱吃的荷包蛋。看着简陋的土坯房,看着爹娘期待的眼神,我心里五味杂陈。
吃过晚饭,爹娘给我细说了这门亲事。张玉华今年25岁,在县供销社当营业员,家里有两间楼房,父亲是供销社的科长。
媒人说,张玉华知道我在部队提干了,对这门亲事很满意。
第二天一大早,媒人刘婶就来家里了。她一进门就笑呵呵地说:"向前啊,这门亲事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张玉华模样俊,人也勤快,在供销社干得不错呢!"
按照约定,我们在县城新华饭店见面。那是县城最好的饭店,墙上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餐桌上还铺着白色的台布。张玉华穿着一件藏青色的确良衬衫,头发烫着当时最流行的卷,的确是个漂亮姑娘。
可是,当我们坐下来聊天时,我却感觉不太对劲。张玉华说话时总是带着一股优越感,问的问题也都围绕着我的工资待遇、分房情况。当谈到我农村的家庭背景时,她明显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
吃完饭后,我委婉地告诉爹娘,想再考虑考虑。娘有些着急:"儿啊,你都26了,城里姑娘多难找啊!"我知道爹娘是为我好,可总觉得这门亲事不够踏实。
就在这时,我参加了高中同学聚会。那是在老同学李大壮家里,十几个同学有说有笑地回忆往事。突然,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孙巧玲。
她还是那样爱笑,圆圆的脸上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以前上学时,她就是班里的开心果,现在在纺织厂当技术工人,听说工作很出色。那天,我们聊了很多,从学生时代的趣事到各自的工作生活。不知不觉,天都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