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54年5月,一位年仅26岁的小伙子被任命为县委书记,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在自己的县城里巡视,走访各个村庄和地区,他看到县城里到处都是残败的现象,土地干旱,丝毫不见水的影子,当时他不禁非常心痛。
县委书记
回到办公室里,他对县委领导同志说:“打仗要知己知彼,搞建设也得要知己知彼。和平年代的知己知彼,就是要知道群众的需求,摸准大自然的规律。咱们全县90多万亩耕地,水浇地只有1万多亩,其他绝大多数耕地只能是望天收。天上下雨,那就能封守,如果遇到大旱,就大面积绝收。所以咱们县有几句顺口溜——山上不打粮,锅里没有饭,水比油还贵,地旱人也旱。”
接着他流着泪跟县委成员商量说:“我们县真的是多灾多难,我下定决心要为我们的县人民谋福利,给大家引水,你们的意见怎么样?”
指导工作
在场的所有县委成员一直表示:“宁可苦干,不能苦熬。饮水不容易,但是冒点风险也得干,只有引来了水,才不怕有人说三道四。我们坚决同意您的想法。”
二
1957年11月1号,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在北京召开山区生产座谈会。
当时,年轻的县委书记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全国性会议。
他向大会汇报本地的建设情况时,从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谈起,又谈到了县交通不便、闭塞落后的历史,继续谈到了这里水土流失是如何严重。当然,他更多地谈到了县人是如何缺水,如何吸水如命,如何因为一旦水而导致一个年轻的生命消失等等。
大会汇报
年轻书记讲得富有感染力,讲到动情处时他不住哽咽,与会代表们无不深深地为之动容。
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大声地说:“同志,你放开了讲,不要受时间限制。”
接着年轻书记又讲了县里人是怎么治理山地,水土流失,怎么修渠的,很多内容都是他亲力亲为,所以成竹在胸,了然于心。
周恩来总理听说了以后说:“派一些同志到会议上去访问这位年轻的书记,让他进一步介绍情况。”
三
1957年12月,在县里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上,这位书记代表县委、政府作报告:“咱们县从一开始建成之后,就很缺水,水神从来都不光临我们这里,我们先民可以说吃尽了缺水的苦头,所以很早就开始修建水利工程。咱们县有爱国渠、爱民渠、抗日渠、建设渠、英雄渠等等。我刚来到咱们县的时候,走访了爱民渠,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开始修建的一条渠,我捧着清澈的渠水,慢慢思索着我们生活的艰辛以及先民的不停奋斗。
实地考察
之后我又来到了河涧镇小寨村,一字一句地读着这里的荒年碑、碑文、回忆凶年,不觉心惨同受灾苦。接着,我又来到安子沟村,看到了村支部书记带着全村群众种了几千棵树苗的山坡,被大雨冲得光秃秃的一片。我非常心痛,回去我就和我们县委的干部商量一定要把我们县的缺水问题解决掉。
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让水渠引水,注库蓄水,劈山凿洞,埋设地下管道,引山泉打旱井等水利工程遍地开花。”
四
县里人不仅响亮地提出了口号,而且迅速开始行动,先后修建了英雄区药子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等水利设施。但是天公不作美,1959年春天,县里遭遇了干旱的严峻考验,河里没水了,水库也见底了,水塘都干涸了,没有了水源,修再多的渠道水库都派不上用场,想靠老天爷降雨来存水,那是靠不住的。
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年轻书记的心里产生了——到外县去找水。
县委成立了三个调查组,第一组由年轻的县委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率领,第二组由县长率领第三组,由书记处另外一位书记率领,三个调查组分别到了毗邻的山西省平顺、陵川和壶关县进行调查。他们走小道、攀绝壁,风餐露宿,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有时住在山洞里,有的时候干脆就露天躺下。
浊漳河
他们得知,发源于山西境内的浊漳河上游有三条支流,中间还有地下水和山泉的补水,一年四季水源充足。就算是在枯水季节,流量也在十个左右,到了雨季,水量就更大了。年轻书记当时十分激动。
五
回到县里,书记把他们调查所得的浊漳河的水文资料数据一一介绍以后,郑重提出:“各位同志,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浊漳河引水过来?”
但是书记的提议并没有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有一个人说:“连续几年修渠修水库,劳民伤财,谁知道这一个前所未有的巨无霸工程会不会解决问题?”
10月10号的夜里,年轻书记主持召开了县委全体会议。
他来到一幅县地图前说:“同志们,要彻底改变干旱缺水的面貌,我看有三条,这第一条就是把天上的水蓄起来。第二是把地下的水给它挖出来,第三是把外边的水给咱引进来。做了两条还不够,要在第三条上下功夫。现在我们需要打出去,去山西境内把漳河水引过来。”
浊漳河瀑布
县委书记的话,震撼着每一个与会人员的心,一开始先是沉默,接着窃窃私语,最后是众声喧哗,会场里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等到会场里安静下来。
年轻书记接着说:“同志们,等、靠、要这个思想,万万要不得。搞这个工程为的是改变咱们县的面貌,让群众不再受缺水之苦,这个工程符合县人民的基本要求,一定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的。我相信,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一定会把漳河水引到咱们县来。”
最终,县委班子14名成员中,绝大多数都同意。
六
1959年11月6号,县委向地委、省委呈报了关于工程施工的请示报告。12月23号,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同意兴建,并根据自身财力、物力、人力分期进行,量力而为。地区不可能给予实质性帮助,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批复了,那就是好消息,意味着离开工又近了一步。
但是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还没解决——山西平顺县能否同意他们引水?
引水工程
在数九寒冬之时,县里派出的联络员王财叔等人,穿过莽莽苍苍的太行山,去商量借水的问题,但是山西方面不同意借水。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年轻书记说:“我们自己协商不行,咱试试走高层路线怎么样?”
于是,1960年1月16号,林县人民委员会给地委和省委打了一份请示报告,又给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写了一封信,请他关注一下。1月27日,河南省委秘书长致函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请求山西省党政领导支持兴建引水工程。2月1号,山西省委书记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决定同意河南方面的请求。
2月6号,副书记在电话里说:“他们已经把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等着你回到县里,咱们就开工了。”
年轻书记说:“不用等我回来,马上做最后的准备。”
两个人商定选定正月十五元宵节正式开工。
七
县里的人早就摩拳擦掌,整装待发,只等一声令下,义无反顾地奔赴工地。
浩浩荡荡
几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蜿蜒在正月的太行山里。他们的身材不够高大,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蹬布鞋,手拿铁锤、铁锹。即便如此,他们脸上仍然洋溢着豪情。他们的身影汇成一道精神的河流,盘绕在太行山上。
1965年4月5号,县人迎来了总干渠通水典礼,它标志着最艰难的工程完工,而漳河水也终于流淌到了县里。9月,工程三条干渠全面开工。
百里红旗渠
1966年4月20日,县人又迎来了一次更隆重的节日庆典——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12万人汇集到县里的五个会场,21万人在家里收听的广播,他们和来自省委、地委的领导、山西省的客人一起,共同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
八
这个年轻的县委书记就是杨贵,工程就是红旗渠。
红旗渠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将近十年。
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
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而红旗渠的建成也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伟大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人间奇迹。
谈到新中国的奇迹,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而另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