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系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要推动“五育”融合高质量实践,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及教研部门应重视加强系统思维,引导家校社协同共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发挥好“五育”战略支点作用,着力构建统筹协调机制、教科研驱动机制、课程整合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教师发展机制等五大工作机制。从区域和学校实践看,有地方机械理解“五育”,并列安排“五育”,割裂实施“五育”,导致“五育”实践条块化、表面化、碎片化,整体教育效果不佳。

第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五育”融合统一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目标。针对“五育”属于不同管理科室、实施路径分属不同学科、校内外教育资源难以整合等问题,推进“五育”融合首先要在顶层设计上先行。例如,广州市荔湾区将“‘五育’融合体系基本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写入了荔湾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系列规范性文件,确保“五育”综合效益。

第二,建立教科研驱动机制,强化研究引领。教科研对推动“五育”融合有着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要坚持以行动研究破解实践问题。比如上海市金山区设计了三段式科研赋能行动。第一阶段推出“1+6+X”项目组合拳:“1”为综合性项目;“6”指领域项目,指在课程(学科)、活动、实践、文化、管理、协同育人等领域推动发展;“X”指跨领域项目,多领域协同推进学校发展。第二阶段以“龙头课题”引领攻关,着力对“一育引领,诸育融合式”“教材教学式”“实践活动式”“学习空间式”四大范式开展研究。第三阶段以“大课题、小课题”联动突破,从学校治理、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教育评价、劳动教育等9大领域推出40多个微项目,将研究的触角拓展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第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强化数据评价赋能。“五育”融合背后是教育资源的开发融合。要强化供给共享,着力将“五育”教育资源按需转化为适应学生不同认知阶段的综合实践课程。要建立“五育”融合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整合平台,支持学校、教育局、教师、社会各方发挥创造力,积极参与“五育”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平台以“五育”任务体系为中心,各方可将整合后的课程与活动以任务形式发布,任务以不同主题为线索,以多种内容形式设置学习内容。

第四,建立课程整合机制,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课程是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统领作用。“五育”融合不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做加法,而是有机融入现有学科,以课程整体建构方式,推动“五育”在学科内、学科间以及超学科上实现融通,从而构建新的“五育”新型教育生态。在实施上,“五育”融合不等于平均用力,而是结合区域和学校空间、场地、资源等条件因地制宜展开。

第五,建立教师发展机制,提升融合育人能力。在“五育”融合实践中,教师是直接的承担者,是化抽象理念为具体教育实践的关键力量。要着力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提升教师对“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育人方式的理解,大力提升教师融合育人能力。要加强对一线教师“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与培训,重点把握“融”的内容点、连接点。要建立教师自主探索与专业研究者的深度合作机制,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将“五育”融合能力内化为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2024年10月18日

作者 | 王玉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磊明(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