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垄作不忘经挂锄①,师从安国②研尚书。

温良③清雅身无暇,缓罚奖农民有馀。

何敢诸生言封禅④,惟新汉杰重扶渠⑤。

二十四节太初历,惠众至今仍是如⑥。

【注释】①倪宽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②孔安国字子国,孔丘后裔,西汉官吏、经学家,著有《古文尚书》《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作品。③温和善良。《管子·形势》:“人主者,温良宽厚则民爱之。④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倪宽为御史大夫,跟从武帝东巡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倪宽主司封禅大典仪式。⑤倪宽首倡开凿六辅渠。得到汉武帝的同意后,倪宽征发民工,在郑国渠上修筑了六条渠道,史称“六辅渠”,使两岸高卯之地得到灌溉,原来的郑国渠发挥了更大的效益。⑥倪宽召集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二十余人,又加上方士邓平、落下闳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的历法,即汉朝的《太初历》

【人物成语典故】倪生经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物简介】

倪宽(?-前103年),字仲文,汉武帝时千乘郡人。倪宽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

倪宽凭借着对经学的深厚造诣,逐渐在乡间崭露头角,后被郡国举荐至太学深造,师从欧阳生研习《尚书》。欧阳生乃当世大儒,门下弟子众多,倪宽却能脱颖而出,不仅因为他天资聪颖,更在于他勤勉好学,对学问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而后,他又转投孔安国门下,这位孔子后裔,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了倪宽,使其在经学与历法领域均有了更为深厚的造诣。

倪宽的仕途之路,虽非一帆风顺,却也步步坚实。他先后在廷尉府担任文学卒史、奏谳掾,以其温良清雅的品性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同僚与百姓的尊敬与爱戴。汉武帝时期,倪宽更是被委以重任,负责治理关中地区民政,他深知“民以食为天”,故大力推行劝农桑政策,同时缓刑罚、理狱讼,务求在治理中体现儒家“仁政”思想,使得关中地区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一时之间,吏民大信爱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倪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贡献。他首倡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辅渠,这一创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工程经验。六辅渠的建成,如同六条生命之河,滋养了广袤的土地,也滋养了倪宽那颗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

在历法领域,倪宽同样功勋卓著。他深知历法乃国家大事,关乎农时、祭祀、军事等方方面面。于是,在太初元年,他联合司马迁、公孙卿、壶遂等一众贤能,又加入方士邓平、落下闳的天文知识,共同推算制定了《太初历》。这部历法,首次将二十四节气定入其中,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天时变化,指导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更是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影响深远,直至东汉末年,仍被奉为圭臬。

倪宽的一生,是追求学问与理想的一生,是勤勉与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倪宽的名字或许已渐渐远去,但他那如星辰般璀璨的光芒,却永远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倪宽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智慧与德行并重的典范。他的一生,如同他精心推演的《太初历》一般,精准地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社会变革的脉动,同时也预示了未来文化与科学发展的方向。

在汉武帝的辉煌时代,儒学逐渐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倪宽作为儒学的忠实信徒与实践者,他不仅在学术上深耕细作,更在政务中身体力行,将儒家的仁爱、礼制、中庸之道融入到了每一个治理细节之中。他缓刑罚、理狱讼,力求公正无私,让百姓感受到法律的温暖与公正;他劝农桑、兴水利,致力于提高民生福祉,让百姓在丰衣足食中感受到国家的关怀与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水先生

【作者简介】若水,原名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