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宾被誉为“西部歌王”,与军阀马步芳之子马继援重聚,马步芳是王洛宾音乐灵感来源之一,《花儿与少年》为二人合作成果。王洛宾历经坎坷,创作众多经典歌曲,情感世界丰富,一生传奇。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洛宾:西部老歌王 花儿少年情

1990年,军阀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在台湾与一位久别重逢的挚友重聚,这位挚友也是他的恩师——被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四十多年未见,两人相见恍如昨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广为流传的西部情歌中,《花儿与少年》堪称最为著名,而马继援正是当年王洛宾创作这首歌曲时的原型。正因为如此,两人关系十分亲密,因此留下了这张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步芳作为我军最为痛恨的敌人,以凶狠残忍而闻名。我西路军两万余人全军覆没,甚至在解放战争中,彭德怀司令直接下令不接受马家军的投降。由此可见,马步芳与我军之间可谓有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然而,备受人们尊敬的王洛宾老先生却对马步芳心怀感激。他曾说:“如果没有马步芳,就没有如今的我王洛宾。那些传遍大江南北的西北民谣,其中许多都是马步芳唱给我听的,而我不过是略作修改加工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马步芳是个冷酷无情的屠夫,却对音乐情有独钟,尤其擅长演唱本地民歌。他不仅为王洛宾演唱了大量民谣,还邀请了许多当地的高手为王洛宾献唱,使王洛宾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这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

《花儿与少年》的歌词出自马步芳之手,曲子由王洛宾改编,因此这首歌可以说是二人携手创作的成果。那时,这首歌在西部广袤的大地上广为传唱,风靡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洛宾于1913年出生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个油画匠家庭。6岁时,他进入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现为北京市东城区春雨胡同小学)开始学业,14岁时转入北京通州的潞河中学继续学习。

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因此他加入了学校组织的基督教堂唱诗班。教父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便指定他担任领唱。从那时起,王洛宾正式开始接触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五四”运动的洗礼和新文化浪潮的冲击下,特别是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理念的倡导下,北平各类音乐院校纷纷成立,众多音乐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积极吸纳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洛宾被保送至北平师范大学艺术系就读。

之后,他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继续深造。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王洛宾接受了系统而正规的音乐教育,这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王洛宾在北京京绥铁路扶轮中学任音乐教员,他教授学生《国际歌》《民先队歌》等进步歌曲,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全面抗战爆发后,王洛宾迅速前往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加入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他在八路军的多个战场之间辗转,既为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也创作了如《老乡上战场》、《洗衣歌》等抗战歌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伍修权之邀,王洛宾前往兰州加入“西北抗战剧团”。左侧这张照片中,他与剧团成员杜明远——也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合影留念。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抗日的蜜月期,过去的恩怨都暂时搁置。在这一背景下,他们前往青海,在曾由马家军控制的地区展开抗日宣传活动。就在兰州,王洛宾结识了马步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洛宾与马步芳的初次相遇,发生在一次演出中。那时,王洛宾戴着回民小帽,演唱了他刚学会的民歌《花儿》。演出结束后,马步芳走上台表示祝贺,紧握着王洛宾的手迟迟不放,并询问他的来历。

马步芳得知他其实是北京人,伪装成回族青年后,略带遗憾地说道:“别把白帽子摘了,继续戴着吧,我喜欢你这一身回民装扮。”就这样,两人逐渐形成了相互欣赏的友谊,也为王洛宾在解放后的牢狱之灾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马步芳之邀,王洛宾前往西宁,在回民中学任教音乐。从此,青海的学校里逐渐开设了音乐课。为响应全国的抗日热潮,王洛宾创作了《穆斯林青年进行曲》,旨在鼓舞穆斯林青年抗击日本侵略者,产生了广泛影响。

王洛宾的“西部歌王”生涯正是在青海开启。在马步芳的大力支持下,他一方面收集了大量民间歌曲,另一方面深入西部各地采风,创作了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作品,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王洛宾在兰州因涉嫌通共被军统逮捕,关押了整整三年,直到马步芳得知此事。他当即拨通军统西北站的电话,坚定地说:“王洛宾不是共产党,他是我马步芳的人!”

然而,军统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并不归他管辖。于是,马步芳立即致电甘肃省主席、蒋介石的亲信谷正伦,要求释放王洛宾。在马步芳的强烈干预下,王洛宾终于得以走出监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身处监狱的王洛宾并未闲着,尤其是他在狱中创作的《青春舞曲》,堪称经典中的瑰宝。

王洛宾回到西宁时,马步芳特意为他设宴接风,宴席上,他兴奋地对宾客们说道:“如今全国各地都在传唱一首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是王教官为我们青海省争取的荣耀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抗战胜利,全国上下沉浸在喜悦之中。马步芳在西宁举办了一场文艺汇演,由他亲自组织的团队参赛,负责人是王洛宾。节目名为《世纪歌舞》,演唱的正是他亲自整理填词的河州民歌《四季调》,也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花儿与少年》。当然,王洛宾在曲调方面也进行了诸多艺术加工。

解放前夕,马步芳准备带王洛宾一同逃离兰州,但王洛宾认为自己只是个音乐人,扎根于西北。于是,他婉拒了马步芳的提议,选择留在西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洛宾原计划返回北京,但在接到即将进军新疆的王震将军的邀请后,决定加入解放军,随队前往新疆发掘和收集民歌。新疆和平解放后,王洛宾在新疆教育厅任职。

然而,正是因为他与马步芳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从此开启了他无尽的劳改和牢狱生涯。毕竟,他曾被马步芳授予上校军衔,以这样的反动身份在当时未被镇压,已是极大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