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在11月15号,国家统计局通告了10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消费、服务业、进出口、房地产这些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了明显回升或者收窄。
包括制造业方面,在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5个月后首次达到50.1%,回升到了荣枯线上方的扩张区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是54%,也明显提升。
但这些好转的数据,并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积极回应。
反而从11月11号官媒头版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当不得疯牛,要当慢牛”后,连续一周A股和港股都出现了成交额缩量以及下跌情况。
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监管管涨不管跌”、“投资者才是化债人”、“摩根大通控诉A股内资机构涉嫌操控市场,破坏自由交易环境,打击投资者信心和赚钱效应”的小作文。
市场情绪再次受到影响,转而怀疑“慢牛论”能不能成立?
那么,如何看待目前以及接下来的经济和市场表现呢?
02
首先,10月的经济运行情况确实有所回升,特别是消费、服务业、进出口出现了明显回升。
但我们仔细去分析,比如说10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45396亿,同比增长4.8%,增长很不错,这里面有两个推动因素。
一个是双十一购物节扩大到了一个月,提前带动了部分消费。
另一个就是国家对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补贴的政策,释放了消费潜力。
就像在10月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同比增长48.6%,带动产业链上的充电桩增长25.2%,一些龙头企业,比如说比亚迪10月销量超过50万辆,政策和龙头效应非常明显。
同时,与设备更新有关的行业和产品也实现了比较大的增长,10月份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同比增长18.8%。
所以,10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能够回到50.1%,主要及是依靠这些政策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产业在带动。
但是,我们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10月还是继续扩大下跌的,物价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所以,整体的供需关系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起码我们能够看到,政策逐步在一些领域,特别是新质生产力所提倡的领域开始发挥作用,形成了“制造和消费”的双重上升,
这也符合我们之前单仁行在讲到《中国经济的误区和真相》的预期,每一项都对应上了,如果看到这些分析,那对现在的情况就应该不会感到意外。
当市场出现整体下行的时候,并不等于所有行业、所有企业都在下行,依然有新的增长不断被挖掘出来,总体情况不是一片黯淡,而是典型的两极分化。
一些传统行业的需求可能短时间还要承受压力,但一些细分领域、新兴领域的需求正在高速成长。
对于经营者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启示,我们必须要重新思考业务的方向,跟我们服务的对象。
我们现在的产品是不是真的符合市场的需求?我们的营销方法是不是真的能获得客户?我们是不是要考虑转轴策略,转到高增长的对象和领域?
同样,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觉得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马上就能好转,包括资本市场也能天天上涨,那这个预期本身就有问题。
就像是一家企业对于增长,一定是需要资源的支持,合理的布局去满足市场需求,过快的增长,反而会让企业在资源效率、市场发展和内部管理之间顾此失彼。
那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国家经济,或者是股市也是一样的道理,“疯牛”反而走不远,因为没有支撑持续增长的逻辑和基本面。
当然,从中国经济来说,能不能追求短时间的经济高增长呢?
也不是不行,但这就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物价大幅上涨,影响居民的生活成本和实际购买力,同时,过度追求高增长也会让一些行业和企业盲目扩张。
同样,对资本市场来说,凡是快速增长的市场,就像九月底到十月初那种疯牛式的市场,也一定走不远,因为里面全是情绪,没有逻辑嘛,那万一哪天情绪没了,市场只会更快的塌陷。
“慢牛”就是意味着以相对较为平稳、可持续的速度发展,更能兼顾质量和效益,兼顾在增长过程中的结构优化,也就是在调整中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减少忽高忽低的波动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03
当然,“慢牛”也不是说经济增长速度过慢,或者是不增长了,而是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要能给企业经营者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给投资者带来回报。
从2023年到2024年,中国经济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销售疲软、效益下滑;有的基层政府也出现财政困难,社会就业压力上升,在外部,美国新政府即将上台,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增强,稳外贸、稳外资的压力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政府也会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拿出更多的刺激措施,形成从政策面到企业面的增长环境,逐步从个别领域带动多个领域的发展。
而且,不管是企业业绩的增长,还是政策落实的反馈,都不会马上体现在资本市场当中,这种“今天出政策,明天企业有增长,后天投资者就有回报”只存在于我们想象当中。
至少要到四季度财报和年报出现,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业绩,才能感受到增长,现在考验就的是信心和耐心了。
责任编辑|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