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怡爽李皙寅
编辑 |李皙寅
吉利正在变阵,聚焦、精简、整合是关键词。
据《财经》获悉,吉利近期开启了一揽子内部整合。吉利旗下两大面向中高端及国际市场的汽车品牌,领克和极氪也开始了新一轮整合。吉利控股试图以此来解决长期困扰外界的上述两大战略品牌,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的问题。
领克、极氪两大独立子品牌的合并收拢,是吉利发布《台州宣言》战略聚焦的关键一步,此前,吉利为了聚焦资源和优势产品,已经做出了不少整合合并的措施。
吉利系的新能源皮卡品牌雷达汽车,以及翼真汽车均纳入吉利汽车集团,研发团队整合至吉利中央研究院,以此实现集团内部资源共用,降低成本投入,采用轻资产模式运营。
类似的调整还只是刚刚开始,背后是吉利系正在系统性地梳理内部关系,核心就是一个,整合各品牌的资源,避免重复造轮子,让各方聚焦于造车,提升整体竞争力。具体来说,一是,赚钱提升销量、提升单车售价;二是,聚焦于未来的关键技术。
这恰恰是2024年9月,李书福在自己的创业起点,浙江台州发布《台州宣言》时所说的,“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
在提到战略整合的时候,李书福说,有些项目要关停并转。在战略整合的解读中,吉利明确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进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回顾吉利上一轮的战略,主要是通过推动体系内优质资产在资本市场实现自我造血,而非依靠集团支持。这恰恰也是过去十年间,汽车业内企业家的目标和共识。
一位自主品牌汽车头部公司负责人就曾对《财经》直言,集团体系内的技术公司,只有脱离平台走出去做外供,能够独立做上市,这才是真厉害。
如今,全球融资环境有了新变化,汽车业的竞争仍在白热化,有些公司即便上市,依然得依靠着母公司的输血和支持。正像一位吉利系的品牌负责人对《财经》所说的那样,“上市可不是万事大吉,车得继续造,而且成为公众公司后,变得更透明,关注的人更多,要投入的精力也越大。上市还是不上市,得权衡。”
如今的吉利手握数十个品牌,业务横跨商用车、乘用车不同的产品类型。吉利不少业务团队都曾将上市作为核心目标。
如今,这一情况变了。吉利正试图聚焦造车的核心战略,重新梳理系统内的资源避免重复和浪费,更重要的是,正在试图通过其他方式,让各有前景的业务板块,除却独立上市后,也有能够实现获利受益的其他路径。对于一个体量如此大的公司来说,这绝非易事,但在如今白热化的竞争格局下,这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
显然,李书福意识到了这一点。“依托良好的外部环境,过去几十年,吉利汽车在不断铺毯子。如今,要顺应大趋势,关停并转,聚焦资源,聚成拳头形成合力,围绕主业做好整合,提高竞争力。”今年9月《台州宣言》的发布上,他如是说。
01领克极氪的调整,是块必须先啃的硬骨头
11月14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0175.HK)发布了三季报,报告期内,吉利汽车实现营业收入604亿元,同比增长20.5%,单季收入创历史新高;1月-9月,吉利汽车实现营业收入1677亿元,同比增长36%。
“相比财报数据,我更关心的是吉利这一轮的大转型,看起来声势很大。”一位长期关注该公司的海外买家对《财经》直言,过去几年吉利新推的品牌太多了,但让人印象深刻,让市场买单的产品却相对有限。感觉很铺张,就是少了聚焦。
同一日,收盘后不久,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控股”)宣布优化极氪和领克的股权关系,以便减少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为此,吉利控股将向吉利汽车转让其所持有的11.3%极氪智能科技(NYSE:ZK)股份。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对极氪持股比例增至约62.8%。
同时,极氪将持有领克51%股份,领克其余49%股份继续由吉利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
回溯吉利早期建立子品牌的历史: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汽车后,领克品牌诞生,自那之后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便共同持股。
而极氪,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与CEVT联合开发CMA架构之时,领克原本已规划了新能源发展方向,但在造车新势力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原本计划于2020年发布的领克ZERO作为首款电动车更名为极氪001。自此,极氪作为独立的子品牌诞生,新的商业模式下,三年内实现美股上市。
在过去,极氪和领克被视为一对异卵双胞胎,曾经称为领克ZERO的极氪001自然采用了领克的家族式设计语言,在后期发展中,极氪的车标和设计理念也与领克有些趋同。2024年领克发布的领克z10甚至被称为领克版的“极氪001”,极氪在市场上与领克产生内耗。
事实上,两者在高端市场定位和车型的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领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杰曾如此解释:领克品牌是全球的新能源高端品牌,极氪的定位是豪华科技品牌,所以定位不同。领克更多的是面向个性开放互联的都市人群,极氪是定位于忠于自我的、追求极致的、信仰美好的城市新中产,整个人群定位也有不同。但在部分消费者眼中,两者都属于吉利旗下的高端汽车品牌,目标客户群体存在一定的交集,尤其是那些对品质、性能和科技感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
在车型类别上,领克和极氪都有涉足轿车和SUV领域。比如领克有领克03这样的轿车以及领克01、05等SUV车型;极氪有极氪001这样的猎装车以及未来可能推出的更多SUV和轿车产品。
今天的汽车消费市场,不是赢在大而全,而是赢在小而专。在商品极度丰富且同质化的当下,过去一款产品打天下的模式将不再适用,专业、细分化的道路才有可能有出路。越专注,才越有赢面。
过去“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思想或许已经不适合当下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与其让孩子独立,不如借助大体系下的资源优势让孩子们都尽量吃饱,减少业务冗余和资源浪费。
类似这样的做法,正在汽车业内流行。此前,东风乘用车公司,就重塑了体系,独立设立两家公司,一个负责采购生产、一个负责销售市场,另有三个面向不同细分市场三个品牌公司,做具体运营工作。此外,比如比亚迪、上汽旗下的飞凡和智己汽车的研发团队也传出整合消息,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的,推行以平台化、个性化为主的整合策略。
对极氪、领克股权结构的优化,其股权关系更加清晰,减少了不必要的关联交易,也避免兄弟相争,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整合和利用。
在外界看来,领克和极氪吉利主品牌系统里的三大核心资产(另一个是银河汽车),梳理好彼此关系,有助于避免兄弟相争,也能节约资源提升业绩。在吉利系内部看来,这两个品牌都足够强,框架也大,两家公司梳理关系不容易,有极强的示范效应,是一块硬骨头,但值得花精力,这样可以在内部树立整合的典范。
02 动作频频,吉利正在调转方向盘
整个吉利正在朝着新方向变革。
对极氪、领克的整合,是吉利落实《台州宣言》以来史上最大的一次产业整合,不仅仅是针对极氪和领克,更多的是把较多先前独立品牌的研发、销售,甚至单独准备IPO的部门全部回收缩减,进行产业的调整与优化。
类似的调整不止这些,吉利旗下的高端纯电品牌几何正式并入吉利银河。
此外,吉利整合研发资源,涉及几乎吉利旗下所有乘用车的研发业务。参与整合的对象包括吉利中央研究院和各子品牌背后的智驾、座舱、电子电气架构、电动力、整车平台等团队,以及后端的采购和供应链。
过去,吉利不断衍生出愈来愈多的子品牌来抢占更多的细分市场,但随着新能源化的渗透、全球化的深入,多品牌战略也会导致研发体系和供应链效率的分散,在智能化市场的当下,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竞争。
回望过去一段时间里,吉利系鼓励体系内子公司积极谋求登陆资本市场,通过上市实现自我造血。这也符合李书福一贯乐于管理层放权的管理习惯。一位熟悉他的人告诉《财经》,李书福不喜欢凡事儿都让他来做主,认为这不利于管理层成长。为此,他倾向于谁能独当一面,他就后退一步,尽量给管理层学习乃至试错的机会。
然而,如今外部环境已发生变化,各子公司独立上市的机会正在减少。同时,上市并非运营企业的终点,同样成为公众公司后,还会受到各方面的严格监管,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挑战。
稍早前,在美股上市的极星汽车(PSNY.OQ)股价曾一度跌至0.61美元/股。还曾因为未能即时提交截至2023年12月31日财年的年度报告,乃至收到了纽约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退市警告。11月13日报收于1.21美元/股。这是一家沃尔沃和吉利在2017年合资打造的全球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
伴随如上窗口期的变化,吉利系自然需要探索如何帮助体系内公司共享收益。如今来看,吉利汽车在港股的上市公司,正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我最关心的吉利最近几年不断孵化上市公司,00175.HK会否仍是吉利系最核心上市资产,会不会被稀释,”一位券商汽车板块负责人向《财经》分享了他最常听到的疑惑。
为此,《财经》曾向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CEO桂生悦提问,他表示认为0175未来将是吉利汽车板块最主要的旗舰上市公司。
由此可见,吉利系新孵化造车公司密集上市的窗口期已过,吉利汽车上市公司体系是吉利汽车板块核心资产的主要承载主体。如今,不少品牌股权被整合进吉利汽车(00175.HK)的举措被业内视为是吉利汽车(00175.HK)资本市场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