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聆听特朗普的胜选演讲时,特别留意了他在20分钟处对政策的阐述。特朗普在19分59秒时提到了美国资源的丰富程度,他声称:“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比俄罗斯多,比沙特多。”随后,他又提到了缩减债务和减税政策,并自然而然地将话题转向中国——“中国没有我们所拥有的资源。”然而,这一部分的演讲在我看来显得逻辑有些混乱,或许是因为当时特朗普显得有些疲惫,所以我并不认为他关于中国的讨论与债务的议题有直接联系。
经过我的思考后,我认为特朗普的言论可以浓缩成这样一句古语:“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核心观点:美国并非试图将中国排除在世界贸易体系之外,而是逐渐使自己与世界贸易体系脱节。
无论是自由的国际贸易体系,还是在其中包含中国或不包含中国,这些体系对美国,尤其是对中下阶层的美国民众(常提到的“红脖子”群体),都是不利的。说到底,美国正在走向自我封闭。而中国,只不过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许多人都可能模糊了两个概念,甚至有人故意将它们混淆在一起。我们都以为,美国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是迫使中国闭关锁国,断绝与世界的贸易联系;然而,真相却是美国自己在逐渐退出世界贸易体系,走向孤立。特朗普与拜登,无论是谁掌权,都在执行这种自我封闭的策略。
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你说特朗普好像是那么回事,拜登难道也是?
答案是肯定的。拜登推行的TT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IPEF(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等政策,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一旦这些协议得到实际执行,美国市场将对越南和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开放,可能导致更多制造业转移至东南亚,从而产生更多的“铁锈带”。因此,公众之所以感觉拜登不那么倾向于闭关锁国,主要是因为他善于装模作样,推出了一连串听起来美好但实际并未落实的计划,如所谓的新冷战(WW3)和IPEF等。
最后,我必须强调一个重要的现实: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孤立主义的盛行。
回顾19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各国纷纷采取高关税政策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导致世界经济分裂成多个封闭的区域。类似的情况在今天依然存在:经济越不景气,各国就越倾向于采取孤立主义措施。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无一例外。需要注意的是,“多极化”与“碎片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多个强大的国家共同发展,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而后者则意味着各国各自为政,全球体系变得支离破碎。
这也不是我胡说八道,美国退役上校麦克雷戈也说过类似的问题,有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当谈到了特朗普上台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麦克雷戈上校拿出一组数据问主持人。现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以及金砖国家的贸易额是对美贸易额的5倍。特朗普他怎么制裁?
自己造不出东西,找外星人批发会长出面包的货物架啊?还取消正常贸易关系,没了中国货给美元购买力背书,就真成绿纸了。
美国现在想要制造业回归,当年让美国货铺遍全球的是勤劳正直有冒险精神的清教徒,现在是什么臭鱼烂虾?越南都接不起的制造业那帮臭鱼烂虾能接?还以为是婴儿潮一代啊?
美国希望通过提高东大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成本,来振兴本国的工业。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现实中往往行不通。工业化不仅需要愿望,更需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
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配套条件,包括一定规模的技术工人队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交通物流系统。技术工人需要具备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基础设施则要能支持大规模生产,交通物流则确保产品能够迅速且低成本地运送到市场。然而,美国在这些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技术工人稀缺,基础设施陈旧,交通物流体系也不完善。
自家无法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却强行提高中国商品的进入成本,这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美国的市场需求没有改变,因此提升中国商品的关税成本只会导致美国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同样或类似的商品。
具体来说,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美国消费者被迫承担更高的关税成本:即使中国商品通过高关税进入美国市场,消费者仍然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不满。
2. 中国商品通过第三国进入美国市场:东大可以将商品先出口到第三国,再由第三国进口到美国,从而绕开高关税政策。这样一来,美国的政策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3. 美国实施全面的高关税政策:如果美国将所有国家的商品进口关税都提高到同样高的水平,这将导致全面的贸易壁垒,实际上等同于闭关锁国。这不仅会损害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还会使美国在国际竞争中更加孤立无援。
无论哪种情况,美国最终都是自食其果。要么消费者承受更高的经济压力,要么美国彻底走向孤立,丧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不仅是一种短视的行为,还可能加剧国内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
没了中国货给美元购买力背书,美元就是一张张无用的绿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