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舱外》2024年9月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舱外》

尊重 发掘 培养

《舱外》杂志创刊于2022年4月,由“高校科幻”平台创办,是专门面向高校科幻创作者服务的一本刊物。《舱外》寓意着不断前行,去探索去寻找去想象。刊物定位为发掘、培养新人,帮助新人走在科幻创作的道路上,为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每期杂志经过投稿、选送与编排,将为读者们带来故事、评论、圆桌会记录等不同形式的文本,展现科幻创作、评论与交流的不同面,并通过“高校科幻”公众号发布每期《舱外》的精彩内容。欢迎搭乘《舱外》,共同寻找漫长星际旅途中的思想光源。

SHORT STORY

青幻之星

天外来客

■ 作者 / 陈淑涵

霞飞路上有一家书店,门面约莫一丈高、一丈宽、两丈多深,门口有个不起眼的柜台,里面胡乱摆些《上海半月刊》、《学风》之类当月新到的杂志。店里面也埋汰,白色的墙皮大块大块地掉,两排脏兮兮的木头书架挤在一起,油墨、朽木和灰尘的味道混杂,暗灰的水泥墙面迫不得已地暴露在空气当中。

老板是个年轻小伙子,名重楼,身子细长,脸儿白净,头发也爽利,干干净净的褂子一穿,斯斯文文的眼镜儿一戴,看起来着实像个人物。他也确实是个读书人,时常搬个小马扎坐在店门口,拿本不知道什么书一边晒太阳一边看,有买主好奇凑近去瞧,只见纸上方方正正的汉字和奇形怪状的符号密密麻麻地堆积在一起,扭曲成神秘的形状。

“你这看的是天书呀?”那人笑嘻嘻地问。

“是物理公式。”

“嚯,念过大学的人就是不一样。”

“有啥不一样的……”重楼苦笑,“都是混口饭吃嘛。”

重楼右手腕儿上有根红绳,上面拴着一根晶亮晶亮的柱状物,摸上去冰冰凉凉硬邦邦,一头平,一头略尖,长约三寸,不透光,上面映出扭曲的人像。他和周围人闲聊时说起这物件:“知道咋来的不?”

“能咋来?买的、捡的、别人送的,再不济就是偷来的抢来的。”

“陨石知道吧?”

“不晓得。”

“就是……一种从天上掉下来的石头。”

“天上还能掉石头?”

“有些时候不是能看见,天上一道亮光这么划过去……”

“那跟这东西有啥关系?”

“这东西就是跟陨石一块儿落下来的呀。”

这事儿发生在重楼六岁那一年,一大块陨石落到村里,压死了好几只鸡鸭,把它们烫得焦黑。大人们把那块碍事的石头搬走后,重楼在陨石落地的地方捡到了它——后来他学物理,知道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外来客,他把它带在身上,就好像自己和那浩渺宇宙有了一丝微妙的联系。

既然是天外来客,自然有不凡之处,重楼把稍尖的一端顶在自己头上,另一端随便往谁的脑袋上一碰,他就能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两头颠倒过来对方也能知道他想什么。这件事他轻易不往外说,知道的只有老郭和娘,老郭在这条街上卖点心,板栗饼和绿豆糕。

重楼不信“读心术”,他是个唯物主义者,有知识,读大学时还听过那个物理学上著名的玻尔关于量子论和因果律的讲座。他知道人有脑电波,只是这生物电微弱得很,不能像发报机发出的电波那样传到远处去,所以这东西不过是起了一个把脑电波放大的作用,或许还有调频,放大调制后的脑电波通过这个小玩意儿就能被另一个人的大脑接收到,此之谓“读心”。

夕阳西下,重楼关了店去买老郭的点心。

“你来得正好,绿豆糕马上就要卖光喽!”

重楼听了这话,心里的弦顿时紧绷起来,他拿起那挂在手腕上的小东西,重要的情报不着痕迹地流进了他的脑子里。

老郭给他装好点心,他不动声色地接过付钱,走得决绝。

回到家,娘正忙着煮饭,水烧得滚了,雪白的面条在里面扑腾,鸡蛋被热油一烫,刺啦啦地冒香气。他吸溜吸溜地吃面,想到今天下午老郭“告诉”他的消息:“情报务必今晚发送到长沙……十万火急……”

天快黑了。

“又要出门呀?”娘问。

“嗯……我才想起来书店的门好像没锁好,回去看看。”

“你这孩子呀,真不叫人省心!”

重楼在心里暗笑了一下。

他从后门进了书店,揭开墙纸,从墙壁的夹缝中取出电台。最近日本鬼子监听得紧,巡查得更紧,但这份情报实在重要,这个险是非冒不可了。他用手指一下一下地敲击着电键,低频信号发生器随之振荡,再经高频载波信号的调制和功率放大,最后被天线发射出去。15W的发射功率,由电离层反射,竟能送到千里之外的长沙!

快结束时他听到一阵凌乱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最终停在店门口。那帮人冲进来的时候他冲他们胡乱开了几枪,对方的子弹也穿透了他的身体,电文还剩下最后的部分。手腕上那“天外来客”仍旧是冰凉的,像冷寂的真空,即使青年的热血刚刚洒在上面。

真正的千钧一发,重楼抓着那亮晶晶的柱状体,挣扎到电台旁边,把尖的一头托付给它,平的一端抵在自己头上,用自己的大脑继续发报。脑电波经那来自天外的小东西完成了低频到高频的转换,再放大,发射。重楼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成功,一切几乎只发生在一瞬间,当那群日本兵围上来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死了。

这份电文被长沙顺利接收。四个月后,长沙会战结束。

四年后,二战结束。

四十年后,一个小男孩赤脚走在沙滩上捡贝壳,发现了一个亮晶晶、冰凉凉的小东西,一头平,一头尖。他把玩了一下,觉得没什么意思,于是又把它扔到海里去了。

四百年后,人类的首艘跃迁飞船在航行过程中偶遇一缕四百年前的电波,船上的历史学家如获至宝。

四千年后,银河系人马座悬臂。

α是一个老兵,年轻的时候打仗,一块陨石子弹齐根击断了他的一根手指。就在今天,他在从宇宙四面八方飞来的无数电波中发现了有些熟悉的一缕,微弱而坚定,这电波正是来自他的手指,若非如此它绝对不可能在宇宙中孤独地行走这么多年还未衰减殆尽,那是四千年前的事了,通过这只言片语足以推测出这个文明也曾波澜壮阔。如果一根手指能够些微推动一个文明的发展,哪怕只是为它留下一点来过的痕迹,α相信,自己也会为它骄傲的。

原文刊载于

《舱外》2024年9月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淑涵

沉浮在无情宇宙中的碳基生命体

第十届“朝菌杯”超短篇赛道二等奖

第六届“星火杯”优秀奖

《舱外》动态 | LATEST NEWS

■ 创刊·征稿

■ 《舱外》2022年7月刊(总第1期)

■ 《舱外》2022年12月刊(总第2期)

■ 《舱外》2023年4月刊(总第3期)

《舱外》2023年7月刊(总第4期)

《舱外》2024年9月刊(总第5期)

封面人物访谈录:

宋钕帆科幻小小说专辑:

青幻之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