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节,随儿子开车全家去安徽凤阳玩了下,晚上住在凤阳大酒店里,思绪万千,总想这么个贫瘠之地,怎么会被朱元璋定为中都,且大旗其鼓地折腾了番,浪费了大把大把的银子?最后理出来个头绪,即有权者不能太胡思乱想,任性错误决策,造成国家经济萧条、衰败。
开国不久,朱元璋提出了个令大臣们震惊的计划,他要把他的老家凤阳立为中都,理由是凤阳“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按我浅陋的地理知识,也知道凤阳自古为经济落后之地,长江、淮河的泛滥都会淹没凤阳,凤阳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就是逃荒讨饭。且凤阳地势平坦低洼,无险可据,所以朱皇帝实在有点匪夷所思,凭着他那点朴素的家乡情感,竟然会作出这件荒唐之策。
站在凤阳皇都的仿古建筑大明门下
朱元璋,放牛、讨饭、当和尚出身,平日里相当节俭,但为了兴旺家乡凤阳,他不惜倾全国之财力,高标准建设皇都,调集百万民工之外,还征调全国最好的木材、砖瓦、石料,要求把皇都建设得比首都南京、元代首都北京还要雄伟壮丽。
直到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又突然发布诏令,停止凤阳建设,理由没明说,但大臣们都心中有数,那就是全国财赋紧张,开国之初到处都得用钱,所以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钱来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有人告发,因工人已多月得不到工钱,已怨天怨地,而且还有人在新建的皇都地下,埋下了大量的咒符,如泥做的小人、剪刀、弓箭、纸做的朱元璋等,据说谁住入皇宫,谁就会遭殃,遭到厄运。朱皇帝大怒,要杀掉全部工匠,工部尚书(国家建设部部长)薜祥冒死进奏,总算保下了数千条生命,但还是处死了不少人。自然,凤阳已不可能再成为皇都了。
与妻、孙摄于朱家皇陵门口
用心良苦的朱元璋,花了国家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建筑成了这个花架子的皇都,而实际给凤阳带来了什么呢?只有災难。
虽然凤阳没做成皇都,但朱元璋还是给了凤阳许多特殊待遇。比如说他提高了这个小小县城的行政级别,在这儿他设了中都留守司,安徽行省不能管他,由皇帝直管;设了察院巡按行台、河南按察兵备行台,在行政职权上都属于中央六部的管理范围;设了皇陵祭祀机构,几乎与礼部级别相同;设了四府三州的乡试机构,完全是个省级考试部门;设凤阳为皇子皇孙的再教育之地,让他们知晓当年他是如何贫寒,吃尽苦头才得到天下;设凤阳为囚禁皇族子孙之地,到明末,据统计,共关押为116批皇族。
朱元璋为爷爷、父亲均建筑起皇陵
颁发了多种特供給凤阳,罗列下有以下几项:
六次组织大规模移民20多万,来补充这个人口仅13万的小县城。
增加驻军,我查《明史/兵志》,凤阳驻军达6万5千人,还充许随军家属,这样军队及家属人口达19万人。
给凤阳减税,明始,减免10年财税,后来觉得没刘邦当年减得多,于是下诏索性不交税。
给凤阳兴修水利,清理河道和池塘,拨公款,不用凤阳地方政府掏腰包。
给凤阳改善交通,拓宽金陵(南京)到凤阳的道路,加宽加平整。
凤阳皇陵,是明代18座皇陵之一,耗白银无数。
凤阳鼓楼和古街
但是,满腔热情地要施予家乡爱的朱皇帝,做梦都没有想到,会给家乡造成了难以承受的恶果。
首先,凤阳本来就耕地少,且土地贫瘠,一下子涌入多出七八倍的人口,其环境实在难以承受。于是外来人口开始大规模垦荒造田,这样让水土流失,围湖造田又使洪水的蓄积力量大大减弱,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由于要建造皇陵,山上树木砍伐一空,大雨一来,水土流失就十分严重。
我在省图借到《凤阳新书》阅读,据该书记载,自万历十七年到泰昌二年(1589一1621),凤阳共发生旱涝灾害6次,平均每5年1次。紧接着灾害越来越频繁,造成“凤阳十年9荒,,非旱即涝。到了清代,几乎年年灾害。无奈之下,只好改水稻种植为小麦。紧接着逃荒人群越来越多,凤阳花鼓就是随着逃荒讨饭的大军散播于大江南北的。
凤阳花鼓
联想到今天,由于不科学的开发和建设,造成的浪费、破坏也是相当惊人,所犯错误的根源和做法与朱元璋一样。前不久我外出旅行,就发现有些高铁站关闭或废弃,原因是每天站内进出人数少得可怜,其收入难以维持正常开支,亏损情况十分严重。有的城市为了面子工程,盲目重复建设,使不少新建的百货大楼、超市闲置,加上今天实体经济萧条,这些高楼大厦都成了鬼屋。今天全国各地近10多年来建造的住宅大量过剩,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商品房、二手房大量空关,使当今建筑业情况相当冷清。旅游业近10多年来也是盲目建设,造成浪费严重,像《中国旅游报》介绍说,张家界市为建设大庸古镇,投资几十个亿,而今这仿古城内冷冷清清,入不敷出,造成极大浪费。50个亿造起来的湖南常德桃花源仿古风景区,也是一片狼藉,游人冷冷清清。有的地方因仿古街区游人太少,只好废除,造了这些假古董,损失惨重呀。
朱元璋的教训,实在应该让我们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