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彼时的中国大地名义上还是满清统治,但四处已风声鹤唳,封建主义的丧钟即将敲响。
沈阳东关模范小学内,学生们正襟危坐地在上修身课。古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修身为第一要义。只有把修身做好,才会有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故学校对修身课也极为重视,由学校的魏校长亲自上课。他并不是呆板的只是自己在讲台上说,而是采用互动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感和兴趣。
课堂
“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啊?随意点,都不用拘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短暂的安静过后,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默。
“俺爹说了,学而优则仕。读了书可以做大官,所以我来读书是为了将来做官的。”一个相貌成熟的孩子抢先发言。
“俺读书是为了发财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读好了可以挣很多很多的钱。”这孩子父亲是个商人,但苦于没文化,在这风雨飘摇的年代难以发财。
“俺也不怕你们笑话,俺就是听别人说读了书能填饱肚子,所以俺就来读书了。”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看起来是一副吃货模样,所以回答也离不开吃。
大家哄堂大笑,魏校长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但他的心底却暗暗担忧:如今正逢乱世,国家衰败之际。这群小孩却只想着做官发财,岂不是会成为垮掉的一代?国家的未来又怎能安心交付于他们手中。
一个面容俊朗的少年却在角落里沉思着,他面对魏校长的提问,脑海浮现出那一幕事情。
青年周恩来
往事
这位少年名叫周恩来,本是南方人。由于家庭的缘故,远赴到东北这边来求学。
当时的东北,正值列强侵入,日俄在此大打出手,形势异常混乱。
来接周恩来的伯父对他说道:“你刚从外地来,不知道这边规矩。洋人的租借地你可千万别去。”
“为什么?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土地吗?”周恩来有些不解。
“中华不振,中华不振啊。”伯父丢下这一句没头没尾的话带着周恩来回家了,也没多做解释。周恩来也是非常懂事,看着伯父愁容满面,也不好多加追问。
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恩来和伙伴误入洋人的租借地。他们在这里遇到了一件奇葩事,令他们终生难忘。
“呜呜,俺家那个他被洋人的汽车给直接撞死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一个妇人在路边对着一具尸体啜泣道。而在汽车上下来的金发碧眼的洋人却满不在乎,嘴里不知道嘟囔着什么。
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包括周恩来和他的小伙伴。众人皆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围着里三层外三层。毕竟人命关天,可不是小事。
青年周恩来
租借地的巡警也闻讯而来,在了解情况后,众人都以为他会惩罚洋人,结果......
“你老公挡着洋大人的路了,还弄脏了车,知道吗?还没找你要赔偿车辆的损失费呢,你还在这里哭,快走开走开。”巡警颠倒是非地说道。
路人都愤愤不平,可又敢怒不敢言。这可是在洋人的租借地里,他们在这里驻扎着全副武装的军队,谁又敢跟他们作对呢?大家只好安慰这倒霉的妇人,可言语的安慰能缓解一个活生生的人一瞬间就死去的悲痛吗?
你为什么而读书?
“周同学,你有什么话想说吗?”魏校长平时知道周恩来同学上课较为积极,今天看他在课堂上一言不发,倒是颇感意外,故直接点名让他回答问题。
听到魏校长点自己的名字,周恩来的思绪飘回课堂,他的答案在脑海中酝酿。
魏校长又把问题提了一遍:“你为了什么而读书?”他以为是周恩来没听到,实际上周恩来是在组织自己的语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一字一顿地说道,石破天惊。
“什么?周同学你再说一次。”大家齐齐望向周恩来,都屏气凝神地再听周恩来的回答。
“魏校长,我的答案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目光坚毅朝魏校长望去。
魏校长听后哈哈大笑,带头鼓掌:“说得真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气,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而也在这一年的十月份辛亥革命爆发,各项反帝反封建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周恩来也剪去头上的辫子,去掉顽固思想的枷锁,投身于先进思想的学习之中。在后来的岁月中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想,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结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已熟悉,他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日夜操劳,为中华之崛起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而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的这故事,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