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5年春节档最受瞩目的电影之一,这部由徐克自编自导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无疑将会成为老中青三代影迷最愿为之掏钱买票的电影之一。
可为何当我们面对无数铺天盖地而来的热搜或热点时,最容易驱动我们点击查看的关键字,却无一例外的定格在了肖战这个名字上呢?
不可否认,这部截取自《射雕英雄传》原著小说第四卷第三十四回直到结尾的电影,除了肖战这个本就在黑与红两派无比吸睛和引流的演员之外,实际还会有更多让人心生好奇的关键词。
比如说金庸、徐克、庄达菲等具体人名,甚至是那些曾经演绎或解读过郭靖与黄蓉的演员或故事,都有可能会成为这波热点话题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当无数人都在期待这部由徐克自编自导、肖战与庄达菲主演、改编自金庸经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电影时。
也会有一些对此抱有质疑的影迷或旁观者,就这种翻拍或重拍经典的行为提出自己的意见与不解。
甚至还会因此引发一系列的立场对立与讨论,甚至笔者也已经预期到这篇文章同样会受到类似的口诛笔伐。
从《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本身说起,作为金庸“射雕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射雕英雄传》的发表几乎同时确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武侠小说地位。
也因为这部小说拥趸者众,让它从1957发表之后便开启了近乎于无穷无尽的改编与衍生二创。
其中尤以1983年的那部改编电视剧最为出名,也因此被一代甚至是几代人奉为经典。
或许有人会说用一部电视剧和一部电影进行比较是不公平的,也会有人说时代总在进步,我们不该因为经典在前便固步自封不再碰触那些所谓的经典话题。
话确实是如此说,或究竟可谓经典呢?为何每当《射雕英雄传》每一次被翻拍与改编时,总会引起这样一种经典之下的讨论呢?
所谓经典,狭义来讲是一个复合词,他一是取从四书五经中取了经字,二是以春秋战国前的公文体制为其典,才造就今天我们熟知的经典一词。
能被奉为经典的作品或内容,大抵可以认为是典范性、权威性或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
又或者说是在历史大浪淘沙之下,由历史选择出来最有价值的、最能体现某个行业精髓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或典籍。
由此定义来看,作为金庸众多武侠小说中的其中一部,《射雕英雄传》无疑可以被定义为当代武侠小说的经典之作。
或许用这样一种比喻多少有些不妥,如果仅从经典的角度来说,《射雕英雄传》是一部可以和《老子》《论语》《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书籍相提并论的经典之作。
于是问题便来了,作为一部或许因肖战、徐克之名而引发讨论热潮的电影,它是否有必要、有资格与那部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1983年版电视剧进行比较呢?
作为《射雕英雄传》改编与翻拍史上的经典之作,那部长达59集需要分三部来拍摄的电视剧,又为何会成为一部后来者碰都不敢碰的经典呢?
是因为作为一部改编的电视剧,它不仅保留了小说中的所有精髓,还自我衍生出了许多超越小说的故事与剧情。
还是因为这部拍摄于1983年的电视剧,拥有或使用了即便是今天依旧无法企及的拍摄手段与高超剪辑吗?
又或许只是因为那些在1983年所饰演剧中角色的演员,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无可磨灭的印记,并树立起了他们就是书中那些人物走进现实的真实形象呢?
或许没有多少人能详细记起1983年的那些剧情细节,或却有无数人能时不时想起并确认谁才是他心中的黄蓉与郭靖,谁才是他心中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金庸用他那细腻的笔锋为读者详细描绘了他心中的郭靖与黄蓉,而这也大大局限了影视工作者在具象化这些书中人物的困难与风险。
作为一名演员,无论是肖战还是庄达菲,相信他们在接下重新演绎郭靖与黄蓉这个任务后,无不对之前的经典之作心生敬畏。
这样的经典、这样的敬畏,或许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动力,也是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山。
作为演员,他们希望能在诠释人物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表达,可作为一部重拍或翻拍之作,他们更多的还要面对经典上的全方位血脉压制。
他们的演技或许毋庸置疑,可他们的形象却无法符合小说创作时期和描写时代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肖战还是庄达菲,他们都是优秀且认真的演员,可奈何他们拥有一张过于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脸庞。
也许这才是作为影迷在观看《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前要做好的心理准备,也许这才是以观看与评价一部改编与重拍作品应该抱有的心理预期。
我们不是在观看一部经典之作,因为经典已经摆在那里了,它拥有典范性且是经久不衰的,可它却不是不可撼动与不可被模仿的。
恰恰相反,作为经典,它最重要的用途与目的之一,就是被后世或后辈模仿与借鉴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它作为经典价值与意义。
也许肖战作为《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唯一看点毋庸置疑,也许我们本就该以肖战作为这部电影的唯一看点。
因为经典不该是我们用来评价或批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或肖战的佐证与理由。
因为经典本该是肖战、庄达菲至是徐克用来激励自己的重要动力,甚至是《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用来借鉴并希望有所超越的最完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