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578字,5图
阅读预计:9分钟
近期,油管上一位名为的印度男网红发布了一条名为《抵达北京的第一天,我最可怕的噩梦》的视频。
视频一开始,这位印度博主就说中国在5g技术、人工智能、高速铁路、电子商务、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都是全球领导者。
但他立马用略显优越的语气抱怨,他曾多次到访过不同国家,但在北京的经历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他说他尝试与周围的人交流,却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听不懂英语,令他很失望,称作为一个如此发达的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不会说英语呢?
他还提到北京的基础设施虽然现代化,但服务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远不如他预期的那么好。他们印度的首都比这里更国际化。
他接着抱怨自己的印度SIM卡在中国几乎毫无用处,因为国内禁止了许多应用程序,导致他无法下载和使用像地图、打车软件等在中国非常常用的工具。
他认为自己因为语言障碍和手机软件问题被困住了,抱怨现在什么也做不了,甚至不能四处走动,找不到食物,不能吃饭。
而网友则立马反驳道:“当你去一个国家时,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是最基本的尊重,中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不要指望每个人都懂英语,即使他们懂,他们也未必能听懂你的咖喱英语口音。”
在网友的嘲讽里,印度似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说英语视为荣誉的国家。
所以为了更方便地使用手机和网络,印度博主决定去办一张中国SIM卡。于是他需要乘坐地铁前往一个营业厅办理。
当走进地铁站时,他观察到地铁站的标识用英语和中文都有,这让他稍微松了一口气。
然而当他走到自动购票机前,看到屏幕上全是中文时,他又感到一阵无助,然后抱怨这简直是个噩梦。
他在经过一番波折后成功购得了地铁票,但他的心情依然没有好转。之后他还上错了地铁,弄错了地铁方向,不得不折腾了一番才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然后又抱怨说,这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在服务国际游客方面,他们显然做得不够。
走出地铁站后,走在北京的街头,他被城的现代化程度和秩序所震撼。
他对比了北京和新德里。他说这两个城市都是非常大的经济体,但你会发现北京的安静程度令人惊讶。
而在德里,你站在公路旁边会感受到巨大的噪音,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但在这里,你看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没有人按喇叭,一切都静悄悄的。
这位印度博主还对路边街头的监控系统表示惊讶,他发现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布满了摄像头,从街道、商店外到高速公路,几乎所有的地方都由摄像头监控着人们的行为。
他调侃道,在这里,你几乎没有任何隐私,因为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几十个摄像头对着你。
最终,印度博主找到了中国移动的营业厅,然而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了解后发现,不仅办理SIM卡的过程繁琐,而且价格比当地人贵了很多。其次,即便他成功办理了SIM卡,网络速度也并不理想,非常慢。
整个过程花了大约25~30分钟,期间,他还要复印护照、签证、拍照等。
他抱怨称,在他过去旅行过的其他国家,这种事情通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
解决了SIM卡的问题后,博主决定前往附近的天坛公园。
在参观天坛公园时,由于到达的时间较晚,天坛的主要景点已经关闭,他只能在公园外围漫步。
然而进入公园后,他被公园内的美景和宁静所吸引,他看到许多游客和当地人在公园内散步、拍照、休息,穿着传统中国服装的女孩儿特别引人注目。
他还注意到呀,虽然语言不同,但当地人对他非常友好,有几个孩子还邀请他一起拍照。
逛了半天后,印度博主感到饥饿,他决定寻找一些吃的,但并没有找到,于是他吐槽说,天坛公园里没有他们印度的那种自由流动的商贩。
在印度的旅游景点,商贩们会兜售各种小吃、纪念品,但在这里,他却找不到这样的场景。
当然,更多槽点大家还是去看正片吧。
这位印度大网红想必在油管上拥有着相当数量的粉丝,其影响力使得他在北京的经历和感受能够迅速传播开来。
当他踏上北京这片古老而又现代的土地时,怀揣着的或许是对一个东方大国首都的种种期待。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日常的交流互动中,他遇到了一个在他看来十分 “困扰” 的情况 —— 很多中国人并不说英语。
从他的视角来看,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诸多国家的交流场景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印度,英语更是在教育、商业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很多印度人也以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而自豪。
所以,当他来到中国北京,习惯了用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他,突然发现大部分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以英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时,内心的落差可想而知。
他可能觉得这与他以往在其他国际交流场景中的体验大相径庭,于是便发出了这样的抱怨。
背后的文化与语言背景差异
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期间,英语深深地扎根于印度的社会体系之中。
英国殖民者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推行,用于政府管理、教育、法律等各个重要领域。
这使得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外语,更是一种与社会阶层晋升、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等密切相关的必备技能。
如今,在印度的城市地区,尤其是在中上层阶级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中,英语的使用极为普遍。
学校里,英语是主要的教学语言之一;在商业活动中,英语也是与国际合作伙伴沟通的重要桥梁。
可以说,英语在印度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印度不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言文化体系。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传承。
在中国本土,汉语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
虽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教育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许多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
但是,英语在中国的定位更多的是一门外语,是用于与国外人士进行特定交流场景下的工具,而并非像在印度那样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普通民众在进行日常交流时,自然是使用汉语更为便捷和顺畅。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虽然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每天都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务人士,但它首先是一个服务于本国人民的城市,汉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及解决之道
这位印度大网红的抱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自身的语言习惯和对国际交流的预期与中国实际语言环境之间的冲突。
他忽略了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语言文化特色和主流语言使用习惯。
中国的语言生态是以汉语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虽然在一些特定场所,如国际机场、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会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能够熟练使用英语提供服务。
但在广大的市井生活中,要求普通民众都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是不现实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中心主义的心态往往会不自觉地冒出来,影响人们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判断。
这位印度大网红的抱怨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
文化中心主义会让我们站在自己所属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其他文化,往往会夸大自身文化的优势和普遍性,而对其他文化的独特性和合理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这个事件中,印度大网红如果能够跳出自己的文化视角,以更加包容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中国的语言文化现象,或许就不会发出这样的抱怨了。
要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首要的就是要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是其民族文化的瑰宝,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应该主动去了解当地的主流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而且,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有许多便捷的沟通工具可以利用来克服语言障碍。
翻译软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它可以实时翻译语音和文字,让不同语言的人之间能够进行基本的沟通。
这次印度大网红的抱怨事件也让我们反思中国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的一些问题。
虽然中国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日常的跨文化交流场景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让外国友人感到困惑的地方。
一方面,我们在推广汉语国际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虽然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许多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但在一些细节方面,比如如何让汉语学习更加贴近外国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如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实用的汉语交流技能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在国际旅游城市的服务标识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国际化。 比如在北京,除了现有的中文标识外,可以适当增加英文等外语标识的比例,并且确保标识的翻译准确、易懂,让外国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了解相关的服务信息。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无论是中国游客走向世界,还是外国友人来到中国,都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式去进行跨文化交流。
让每一次的相遇都成为一次美好的体验,而不是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抱怨。
本文为印度通原创作品,任何自媒体及个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转载(包括注明出处),免费平台欲获得转载许可必须获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台授权。 任何将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业推广或者宣传的行径均为严重的侵权违法行为,均按侵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
>> 热文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