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常常被误认为是速度。
真正的效率在于「协调」——确保你的日常行动与你的长期目标产生共鸣。这是让每一步都有意义的艺术,而不是匆忙走完它们。
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Carl Pullein
作为一名教练,当新客户加入我的教练计划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他们建立结构化的一天。这是实现教练计划目标的关键一步。
在你的一天中安排一些「例行公事」。
这好比飞行员在飞行前进行飞行前检查,或者外科医生在手术前按照手术清单进行手术。没有飞行员或外科医生会在开始工作之前跳过这些步骤。
很多人每天都是不知所措的开始,他们没有条理,也没有计划;他们只是对最新、最强烈的要求做出反应。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发现自己处于如此糟糕的境地了。
三条简单的规则不仅能确保每天完成正确的事情,还能防止任何形式的积压,让人感到轻松:
1,每天花两个小时处理核心工作(没有任何借口)
2,在下班前(睡前)计划好第二天的工作
3,每周进行一次周复盘和下周计划。
理想的情况是,每天固定时间进行核心工作。这可能并不总是可行,但有一个固定的时间会帮助你将这一工作变成例行公事。
例如,我每天在上午 9:30 到 11:30 之间做核心练习。有时我做不到这一点,但如果我能有三四天的时间能保证这一点,就能确保我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工作。
预先确定优先事项会让决策变得更容易。
知道明天必须做什么,就意味着你会发现一天结束后的放松更容易,也更有可能睡个好觉。这肯定比花一个晚上担心你可能错过了什么或明天需要做什么要好得多。
创建并流畅地执行这些规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它是我们生活充实的保证。
所以,你的规则是什么?
关于第一点,我在即刻上也写过:
去年成功把【 14:00-17:00 这个时间块 + 出现在图书馆 + 高效充实开心 】这3个要素组合在一起,今年这个组合源源不断给我带来每天的充实和好心情。 现在不管状态如何,都能自动的出现在图书馆,然后自动地开始专注完成工作。而且每次,真的是每次都是完成自己的工作很开心的状态。 以至于好多次出门前还在纠结,觉得今天状态很差,还要不要出门?结果下意识地就已经在去图书馆的路上了。拖延?不存在。 小报童也是类似的,每周完成一期周刊,稳定更新快300期了,以至于成为一种肌肉记忆,只要坐下来就一定能完成且最后还挺满意的。 每年给自己建立一个这种稳定的输出组合,是我对未来最大的自信。
关于这点,我是从少楠的这篇文章中学到的:
设定「时间块」而不是任务清单,状态会好很多。 因为每个时间块都会告诉你,当下重要的是什么,只要你干了就会逐渐熟悉。而任务清单则会让你处于不断切换的状态,很难集中精神。 另外就是时间块可以让你没有负罪感,超过这个时间如果没做完,那就明天继续,没必要干完。还有个好处是,时间块可以让你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什么地方应该投资时间,这是任务清单完全做不到的。
高效每一天的第二点第三点规则,其实就是——
记录(回顾)+复盘(有意识地思考和决定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复盘的巨大威力,但没有认真和长期的执行。我自己的能坚持的一个心得就是——不要让复盘这件事太麻烦太难。
我就是空的时候,打开日记App,写一两句刚做的事情,类似于一句话的日志 (Log) ,实在太忙,睡前写个3-500字记录也行,甚至经常第二天才有空写。
实践一段后就会发现,简单的记录也能有巨大的威力——
记录的习惯让我抓住了非常多生活中值得顿悟的瞬间。
很多人经历了一些事情,既不回顾也不复盘,这件事对他产生的影响和提升就非常少。而时常即时回顾和复盘时,能很快吸收经历带来的经验,让人生成长的很快。
真的,每次经历完一些事情都是懵懵的,空下来简单写写总能顿悟出非常重要的道理,且总能很好的安放自己的情绪。
最后,我每周每月每年都会做复盘。
参见这一条:
结语:
每次看自己日志的时候很庆幸,自己没有停止记录。这可以让我确实的知道自己那段时间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状态是怎么样的。
这样会很踏实,即使虚度了一些时间也能从中吸取教训,让未来过得更好。

早期素材,刻意模糊了内容
一直很痴迷记录,
它给我带来独特的掌控感和充实感。
大家要是觉得有价值,欢迎。
每周我都会大量阅读优质英文资料,从中挑选我觉得能够打开视角,让大家发现更多人生可能性的资料,分享给大家。
如想看我的更多思考,
或愿意支持和鼓励我的持续写作,
可考虑订阅我的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