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收藏家、浦东新区收藏协会会长冯建忠在家中整理出一批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海报,做了一个微型的“上影海报纪念展”。原来,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今年11月16日将迎来75岁的生日。这两天,冯建忠在朋友圈用18部经典电影海报进行庆贺,同时回顾这家电影厂辉煌的75年发展史。
收藏家冯建忠在朋友圈分享的18张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海报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走进这位收藏家的家中,听听他与这批电影海报的不解之缘。
《上海会客厅》节目
走入冯建忠的家中,只见他穿着一件短袖,满头大汗,边擦拭汗水,边整理物品。见记者来了,冯建忠连忙去换衣服。
这两天,冯建忠在家中翻箱倒柜,整理出一批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海报。因为这些海报长期卷着,拿出来之后很难摊平。赶在记者来采访之前,冯建忠连夜为其中一部分海报装上了大镜框,让他们能够集中展示,算是一个家庭版和微型版的“上影海报纪念展”。
“我收藏的电影海报,尺寸都是一开大小的,有收藏价值。”冯建忠向记者介绍。
记者仔细端详这些装框的大海报。电影《三年》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4年摄制,由赵明执导,张瑞芳、项堃、舒适、柏李等人主演。《青春的园地》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5年摄制的,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正面表现集体主义教育的影片,也是第一部以中学生为题材的影片。
《牧童投军》是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摄制,游龙执导,杨森昌、高正、曹铎、王琪、孙永平、杨公敏等出演。《农家宝》和《两垅地》则是上海海燕制片厂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戏曲电影。而观众们非常熟悉的《雷雨》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84年摄制的,孙道临执导,孙道临、顾永菲、秦怡、张瑜、马晓伟主演。
冯建忠目前收藏了三千多张老电影海报,其中与上海电影制片厂有关的大约有近三百张。谈到电影海报的魅力。冯建忠认为,海报是电影的“代言人”,是一种重要的宣传资料。海报中电影主人公的思象,生动可爱,有的英姿勃发,有的严肃传情,有的诙谐风趣。无论何种形式,都能传递一种感情,引起观众的共鸣。
说起自己与电影海报的结缘,冯建忠介绍说:
1969年初冬,上海举办电影展,那时我才10岁。一天放学之后,我到川沙一家电影院电影,走到电影院门口,另一位工作人员站在长凳上,从墙上撕下一幅《宁死不屈》海报,再用浆糊贴上另一幅海报。我喜爱图画,弯腰检起落在地上的大半张海报并央求工作人员:“叔叔,我喜欢这张海报,送给我吧。”对方摸摸我的脑袋,开玩笑说:“你想当画家,好啊,免费赠送。"我高兴得跳起来,小心地将海报卷好,回家将它贴在床头上。天天观赏,对海报上的英雄形象产生了敬仰之情,由崇拜而效仿,高中毕业时我便主动报名参军,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复员回到上海参加工作之后,冯建忠开始有意识地搜集电影海报。每逢周末,冯建忠早早出门,走街串巷,或逛旧书报市场,到处打听有无电影海报。几年不到,就已经收到几百幅电影海报。
1995年春,一个星期天,冯建忠搭乘轮船过江,从浦东赶到南市福佑路古玩地摊。转了几圈,不见一幅海报,正欲转身离去,这时三个浙江人迎面走来,擦肩而过。其中一人抱着一大捆旧纸,每张尺寸比对开的日报还大一倍。冯建忠当时扫了一眼,以为那是字画,无心问津。没走几步,转而一想“这么多大尺幅的旧纸,不可能都是字画,莫非是电影海报?”
他上前一问,果然是电影海报。浙江人是来上海找买家的,冯建忠的眼前像放映电影一样,出现了五六十年代绘制的《赵一曼》《董存瑞》《英雄儿女》《烈火中水生》《永不消逝的电波》《洪湖赤卫队》《苦菜花》等优秀电影海报画作,共20多幅,每幅30元。掏钱买下之后,他问对方还有没有。答曰“还有200多幅,东西在家里”
见电影海报这么吃香,浙江人当场抬高价格,海报每幅60元,价格猛涨一倍,共需一万多元!当时冯建忠囊中差涩,无奈婉拒,不过记下浙江人在沪住址,打算有了钱再找他们。
1999年金秋时节,为了庆祝建国50周年,上海民间陈列馆与三山会馆联合举办“新中国电影海报回顾展”,并邀请冯建忠携收藏海报参展。为了充实展览电影海报的质量和数量,冯建忠想到了那批老海报,按照之前留下的住址,他出资买下了浙江三兄弟手里所有的电影海报。
冯建忠经常会反复欣赏研究自己收藏的电影海报,他觉得这些海报是美术人员的作品,有些佳作还出自大画家之手,颇有艺术价值。比如,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老兵新传》是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于1959年上映。海报由一位精通中西画技的画家创作,别出心裁,以油画风格走笔,画面明暗反差强烈,透视层次分明,使人物与景物富有立体感,这是海报中少有的艺术精品。
《枯木逢春》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电影,于1961年上映。著名上海画家程十发先生曾为电影《枯木逢春》创作过海报,海报画面上的女主人公清秀可爱,栩栩如生,很见画家的非凡功力。1999年。冯建忠举办了电影海报展获得成功,程十发先生在看到媒体报道之后,立即派人与冯建忠联系,表示自己举办画展时会用到这张海报,而冯建忠当即将电影海报赠送给画家。
谈到电影海报的文化价值,冯建忠告诉记者:“新中国电影由小到大,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电影到宽银幕和立体,这些变化过程都能在海报中反映出来,也可以看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而电影海报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料与美的享受,所以我把收藏海报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趣之一。”
作为上海的“创刊号收藏大王”,冯建忠个人收藏了不少电影画报的创刊号。“当年我工资才四十五块钱,而在旧书摊买一份创刊号就要两块钱,不过一看到喜欢的东西,咬咬牙,还是买下了。”冯建忠说。
2021年5月1日到5月28日,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举办了《红色电影海报、电影创刊号珍藏展》。展览第二部分展出的是浓缩了新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电影创刊号,例如1950年创刊的《大众电影》《新电影》、1957年创刊的《上影画报》、1958年创刊的《长春电影画报》等。
在这当中,《电影故事》《上海电影》《上影画报》的创刊号都是与上海电影以及上海电影制片厂有一定的关系。
冯建忠收藏的发行影片目录也很有意思,这些目录主要是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记者和他一起翻开发行影片目录,从这些已经保存几十年、内页已经泛黄的记录当中,可以清晰看到放映影片的“本数”“色彩”“何厂出片”“收到日期”“发行日期”,可以对当年上海电影的放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当天晚上,就在记者发稿之前,冯建忠找到一张1949年出版的《亦报》,上面刊发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建厂的消息:
消息全文仅180个字,建厂时演员只有40余人,很有趣。《亦报》由报人唐大郎与龚之方联手1949年在上海创办,11月16日上影厂成立当天,《亦报》在第四版《影剧》栏口发了180个字的消息,全文如下:
“演员分为若干小组开始学习《上海制片厂今举行建厂会》,上海电影制片厂经过数月之筹备工作,现已完成,已决定于今日举行建厂大会。该厂之演员,共有40余名,即日起开始学习,规定每日上午为学习时间,学习的方式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学习;如有人工厂至必要时,即入工厂学习,一般演员对学习情绪,颇为热烈,准备加强组织云。各演员在学习期内,对于任何邀请,一概谢绝,即话剧团体亦不参加登台,俾能专心一志。”
1949年11月16日,《亦报》刊发上影厂成立消息
冯建忠告诉晨报,他自己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能够为上海的这些电影海报举办一个有规模的展览。
我是看着上海电影长大的一代,特别喜欢上影厂拍的电影。作为收藏家,我们最大的心愿是把手中的这些藏品“用起来,展起来”。这些电影海报其实也是上海电影发展的一段“浓缩咖啡”,我非常希望电影海报展能够在上海的文化场馆举办,而且一次能够展陈50到100幅电影海报,我愿意无偿提供手中的这些海报。
一位上海电影评论人对此表示:“上图东馆曾经举办过一个手绘电影海报展,是各家电影院当年的产物。如今已经没有手绘海报了,所以整理也好,展览也好,怀旧也好,这也可以算是纪念一个艺术品类。收藏,也是鉴赏,光有情怀不够,还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及人力财力的储备与支持,个人收藏如此多的电影海报很难得,希望收藏界多一些这样的有识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