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赵颖 张璐
4位老师带着20名本科生一起搞科研,屡屡发表高水平论文和获批国家发明专利,这是什么样的“宝藏”团队?
近日,武昌首义学院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捷报频传,成功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涵盖了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的多个关键领域。面对丰厚的科研成果,团队负责人杨威说:“我常给同学们讲,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本科生团队屡获科创大奖
11月15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武昌首义学院智能系统与技术研究中心,团队成员、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黄健正在对比分析多模态遥感数据的性能指标。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而多模态认知计算是关键。”黄健向记者介绍道,“与我们人类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信息来认识世界一样,机器也需要模拟人类感官来提升认知水平和精度。”
目前,黄健正在按照团队的研究方向,认真探索着在遥感领域中的多模态技术运用。他说,在遥感监测中,多模态指的是利用多种传感器,如全色相机、激光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等获取不同类型的数据,从而为智慧农业、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更加准确立体的地表信息。
谈起自己的科创之路,黄健显得沉稳自信:“我是从大二暑假加入团队的,还有的同学是大一暑假进来的,可以说都是零起点和纯‘小白’,所以要比别人花更多时间才行。”他说,“两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论,遇到挑战,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和黄健一样,目前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还有19名学生,来自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
“发挥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杨威介绍,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于2024年8月成功获批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团队负责人,大家始终秉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理念,积极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自动化所、武汉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交流,在多模态遥感影像配准、多时相遥感变化检测、视觉大模型语义变化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今年以来,团队已撰写并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0项,在遥感顶级期刊TGRS及KB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获批科技成果奖励1项。同时团队学生成员,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等各类比赛中,均斩获大奖,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也成为同学们口中的科创“加速营”。
“和我们同场竞技的很多都是来自985和211高校的顶尖团队,也不乏硕士博士生下场,从0到1,从不会到会,对我来说,每一步都很艰难。”获得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的学生段佳坦言,刚进入大学时,自己十分迷茫,也有些自卑,“两年来的备赛和实验,每一次的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都是细节决定成败,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是坚持下来,开拓了视野,也收获了自信!”
团队成员人人要做到“三个一”
如何把本科生带成过硬的科创战队?杨威有一套自己的“战法”。
2020年,结束了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二站博士后生涯,杨威来到武昌首义学院。“走上讲台,是我从小的梦想。”杨威说,“而学生到了大学阶段,训练、竞赛、创新和科研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必经之路。面对本科生,我们能不能拿下来,一开始确实有些担心。”
为此,杨威把切入点首先落在了课堂上,“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成了他坚持的讲课原则,并且时常在课后听取学生反馈意见。
已拥有三篇受理专利的江林烨同学说,杨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旁征博引,通俗易懂”,他回忆,比如讲机器学习的基本理论K近邻算法时,大家看到一大堆公式都很发怵,“杨老师只说了8个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一下子就进入了状态。”
“视野宽广,方法得当,是杨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获得2023年第十七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二等奖的程子豪同学补充道,“课堂理论枯燥,他就引入自己参与负责的多个真实项目作为案例,大家来了精神,看到了专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同事朱忠敏教授提到,杨老师总是勉励学生,要在最好的年华里抓住学习的好机会,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为此,他给自己的学生定了“三个一”的计划:大学四年里,每人要发表一篇论文、撰写或获得一项专利、利用专业所学做一个应用程序。
“一开始大家觉得目标定高了,但是四年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远远超过这个目标,老师要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和战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受益。”杨威介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2023年7月,他带领王颖、阳威等同事一同举办了视觉创新实践夏令营。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带领学生系统学习人工智能和视觉感知领域的前沿理论;同时参观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走进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
“参观高新技术企业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机会,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只要奋斗就能成就精彩青春。”
谈及夏令营之旅,同学们纷纷打开话匣子。获得2024年“挑战杯”省级银奖的大三学生许天豪说:“这一次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了努力的方向,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得更好。”
“从刚开始的遇到代码就抗拒,不断成长为能在算法上深刻钻研,并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斩获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银奖的大三学生汪志斌说,“各种汇报项目,锻炼了临场能力;跟着老师参加了各类学术会议,开拓了视野;目前正在努力备战考研,想在科创之路上走得更远。”
联合攻关打造成果孵化空间
“大学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直接对接,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有明显的优势。”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梁意文介绍,学院与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引进企业工程师团队,提供实战训练项目,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2023年底,武昌首义学院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联合湖北工业大学、中科卫创(西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遥感影像目标智能变化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3年度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针对天空地多模态遥感目标变化监测面临的空间位置“配不准”、目标特征“提不精”、变化发现“找不全”等难题,在时空配准、目标提取、变化检测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
今年7月,团队联合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中科卫创(西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多模态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精准变化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4年度中国发明创业成果二等奖,实现了监测区域“配准精、检测准、分析细”的技术突破。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创新研究、学术交流与联合攻关,支撑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尤其提升了团队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这成为学院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梁意文表示,接下来学院还将持续推动学生赛创与成果孵化空间,继续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并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和有创新潜力的项目提供支持和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采访中,有学生谈到,已经85岁的李德仁院士正带领团队推进“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计划,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智能、实时的遥感信息服务,让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用手机来“玩卫星”,从而享受卫星带来的红利。
“几代人在测绘遥感领域一路攀登,我们年轻学子们也要立志练就过硬本领、接续砥砺奋斗,一步一个脚印把梦想变为现实。”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成员、目前正在读大二的苏裕曦同学说。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