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本寨,如果不去“四知堂”逛逛的话,就无法亲身感受到屯堡四合院建筑的魅力和本寨人口口相传的家风家训故事。“四知堂”的物件和布局重现了杨氏家族优良的家风家训,以及他们的祖先杨震“四知拒金、清白传家”的祖训遗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家大院曾经的主人叫杨冠洲,当年在村里算是有文化又有经济头脑的人物,那时他除了把布匹往贵阳、昆明等地批发外,因地制宜在本寨发展农业,种植烤烟、果树等,还在村口修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水碾房,方便村民加工粮食。可惜水碾房已不复存在,仅有残址。

“四知堂”始建于清代,其后复建。院落宽敞,是寨中居住人口最多的四合院。大院正房对面的两层住房已倾圮,辟为院坝。三层正房、两层东西厢房经过修缮,保持原样。门窗、檐口、柱础等部位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和纹饰,有云纹、莲花、如意等,寓意着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大院的后花园也别具一格。布局以假山、池塘、亭台楼阁为主,营造出幽雅、宁静的氛围。在靠山脚的一处平台上,两株桃树又是后院独特的景致,每逢春天,桃花朵朵,坐在斑驳的石墙下拍照、赏桃花,已成很多游客的打卡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外观的视觉感,杨家大院的多处楹联和室内摆设也处处彰显这个家族耕读传家的理念和文化传承。

如大门的楹联:

四知遗训家声远

三相流芳世泽长

这里提到的“三相”,即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人,在东汉中后期的近80 年中,均曾位列三公(即宰相),世称其“四世三公”之家。而“四知”即源于“四知太守”杨震,指经杨震开创并被杨氏后人传承百代而不衰的“四知家风”。

堂屋楹联:

耕读传家躬行久

诗书继世雅韵长

堂屋正中的板壁上,挂着杨震画像及其生前所写的对联:

何人家上问下问左问右问

高士第天知地知我知子知

堂屋的左边是家风家训厅,里面将杨家的族谱及迁徙历程一一做了复原,堂屋两边的厢房还曾经用作书房和私塾,现在也是书房布置,里面有书桌、书柜及书本。从厢房的后门进侧院,一高一低的两道石门,看似普通,却蕴含着人生的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门上的楹联:

入此门读书直项

之他处授道存真

低门上的楹联:

处世求和频颔首

治学唯谨常弯腰

两副楹联也就是教导后人不管是做事做人,都要谦虚谨慎,不要趾高气扬。同时,高低门的设计也是用于防御,当外来侵略者从低门进入,其弯腰的瞬间,就可能被擒住。在后门处,还有一道极其狭窄的小门,仅容一人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寨杨姓属于杨震后人,他们继承了优秀家风家训,不管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求诚实做人、勤俭持家、清正廉洁。这种对家风家训的传承和发扬,使得杨氏家族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声望。现在将杨氏老宅改为“四知堂”,老屋焕新彩,为本寨村注入了不一样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为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历史文化中的优秀资源,推进优良家风传承,杨家大院已被打造成了 “四知堂”廉政教育基地,分别在正厅、后院、侧院处添设了杨震画像、“清水养廉”池、耕书亭等布景,以此弘扬和讲好“四知堂”家风家训故事,让走进这里的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知堂

冬日时光

【声明】

以上信息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记者@武贵琼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