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这对联一语双关,玄妙无比,韵味深长,恰似空谷传音,袅袅不绝。这对联,高悬于洛阳千唐志斋张钫先生的书房“听香读画之室” 门楣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意思是:古人今人,不论地位高低和职业贵贱,都是历史的过客,只有“花”,只有大自然,才永远是世间的主宰。这对联,蕴含道家道法自然之理,兼具佛家明心见性之禅,更有儒家兼济天下之志,充满历史兴衰之慨叹,深涵人生价值的思考,饱藏社会百态之审思。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所建,珍藏了唐及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集金石碑刻和书法艺术之大成,荣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国的墓志铭博物馆,更被誉为“石刻唐书”,岁月的痕迹在这些石刻上深深镌刻,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张钫(1886年-1966年),字伯英,洛阳新安县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一生波澜壮阔。1908年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为响应辛亥革命,与张凤翙(huì)等,于1911年10月22日组织陕西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光复西安。11月初,张钫出任“秦陇复汉军”东征军大都督,率军东征,以坚毅之姿保卫了西安。

民初,他又投身护国运动,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及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1918年与于右任组建陕西靖国军,于右任任总司令,他任副总司令,率部征伐依附于北洋军阀政府的陈树藩、刘镇华集团。1921年,靖国军取胜后解体,张钫因父丧返乡为父亲守孝。

之后,他呼吁军阀罢兵,全力支持广州革命军北伐。1928任国民党河南省建设厅厅长,1930年任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委员、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代主席、第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民政厅厅长等重要职务。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张钫潜入冯玉祥部,策动韩复渠、孙殿英、吉鸿昌等10余万人反冯投蒋,为蒋介石赢得中原大战立了奇功。

1931年至1935年,他奉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集团命令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作战,却胜少败多。1937年张钫任第十二军团军团长,率国民党七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在枪林弹雨中奋力抵抗日军,血洒疆场。1938年被国民政府特任为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同时接手河南旅陕同乡会工作,救助豫省难民。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被授衔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后任国民政府顾问等职。1949年9月30日,张钫受国民政府委派,出任豫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但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深明大义,于1949年12月24日,策动国民党第二十兵团、第十五兵团部队在四川郫县起义,毅然归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我国解放西南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钫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毛泽东主席赞誉他为“中原老军事家”。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颁发张钫一枚。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张钫一枚。他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而复杂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的张钫家花园,始建于1918年,历时六载春秋,初现规模。1921年6月,张钫因父丧返乡丁忧,在老家铁门宅院植树种花,扩建张家花园。1923年10月,他将“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这八个字郑重书写于书房门楣之上。

且看那 “过客” 二字,此乃绝妙之形容。其出处可追溯至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意是:天地是万物暂居的客舍,光阴是古往今来时间的匆匆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境与清醒的不同,变幻莫测,难以究诘,而人生所得之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

李白与兄弟春夜宴饮,借酒放歌,慷慨激昂,借此表达了热爱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谁才是世间的主人呢?是牡丹花,是花园,是花草,是大自然。

首先,花是主人,指牡丹花是世间的主人。在洛阳,花往往特指牡丹花。欧阳修曾经写:洛阳人不甚惜黄芍药、绯桃、瑞莲等花,曰某花某某花,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牡丹花在洛阳人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缘巧合,牡丹花与张钫先生有缘。张钫先生钟情于花,他的花园里种植了雪松、龙爪槐、丁香、柿子、桧柏等花草树木,其中有将军最爱的开封菊花,有吴佩孚赠送的洛阳牡丹,也有自己购买的品种牡丹。

关于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 这副对联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3年吴佩孚在洛阳过五十大寿时,张钫赠联祝寿,时值牡丹盛开,吴佩孚指着牡丹花对张钫说: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该说法,引自郑贞富《河洛广记》)。然而,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此联出自张钫之言,是他对时势和国家前途命运思考后的肺腑之言,是决计为国为民的情怀袒露。

牡丹花与张钫先生情缘未了,绵延不绝。1986年,经批准,张钫先生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葬故里洛阳新安县铁门镇。在新安县的“张钫之墓”旁,专门辟建了牡丹园,牡丹花岁岁盛开,静静陪伴着张钫先生。岁月匆匆而过,人人皆是过客,而牡丹谢了复开,冷眼旁观世间芸芸众生的起起落落。

牡丹花还成为张钫后人寻恩的桥梁。1990年,张钫七子张广平先生从中国台湾回故里洛阳省亲,特意前往观赏了洛阳牡丹。2011年3月,洛阳牡丹参展台北花卉园艺博览会。张广平先生听说后联系组委会并观赏了洛阳牡丹,还在博览会现场拍摄洛阳牡丹视频,让他在台湾的哥哥欣赏。张广平先生对家乡洛阳感情深厚,执意要在台北花博会见到组委会的洛阳人。听说,组委会的洛阳老家人已到酒店用餐,张广平先生赶忙追到酒店,终于得偿所愿。其时,河南组委会人员已开始分桌用餐,仅有一桌有两个空位,洛阳老家人招呼张广平先生坐下同餐。

无巧不成书,张广平先生与洛阳春艳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红宾相邻而坐,也与洛阳日报记者同桌。王红宾2004年起一直从事牡丹行业。张广平先生自我介绍说是洛阳新安县人,言语间难掩对洛阳牡丹花的喜爱之情,只是并未表明自己的身份。

闲聊中,王红宾说,其家与新安县有缘分,其父王友旺是抗战老兵,曾是张钫先生部下的大刀队总教头,还参加过淞沪会战。王红宾说其父亲曾提起过,从江西奔赴淞沪前线时,一路背着张钫先生的儿子。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战况惨烈无比,王友旺和战友们奋力抵抗日军,子弹用光后,便挥舞大刀奋勇杀敌。淞沪战役后期,王友旺奉命带张钫先生的儿子返回河南。张广平先生听闻,忙问王红宾父亲的名字,王红宾说父亲叫王友旺。

张广平先生心中暗自思忖,难道世间竟有这么巧合的事情,他记得他的恩人叫王油娃,恩人身材魁梧健壮,而眼前的王红宾个子不高还身材偏瘦。当王红宾讲到当年其父亲背着“七少爷”,离开淞沪前线回河南,到山东定陶时因路查,将“七少爷”藏于玉米杆垛中,王红宾父亲因带有刀枪而被抓,玉米杆垛被烧,而机灵的“七少爷” 此后便下落不明。

王红宾父亲坚称自己只是顺路看孩子可怜才背了一程,并不知晓那孩子的身份。后来,王友旺参加新四军,随军四处征战。兵荒马乱的年代,王友旺没有想到“七少爷”竟还能安然存活于世。

张广平先生对当年山东藏在玉米杆垛中的事情刻骨铭心,此刻听王红宾所言,心中确信他便是恩人的儿子,于是当场相认道:“我还活着,我就是你说的‘七少爷’,我叫张广平。”张广平先生回忆,1990年回到洛阳时,曾经到嵩县饭坡乡南庄村打听过王油娃其人,村里人说不认识,最终无果而返。

王红宾说,自己出生于1958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缺吃少喝,营养不良,故而身材没有长起来,而父亲身材魁梧,父亲的名字被念转音后,就叫王油娃。张广平到嵩县饭坡乡南庄村打听恩人无果,一是因为名字念转音了,当时也不敢详述恩人的细节和本人的身份;二是王友旺老先生于1974年举家迁到洛阳市西工区居住。

当听说恩人尚在人世,还常提起淞沪会战和背着“七少爷”的事,张广平激动不已,当即表示会尽快安排回洛阳拜谢恩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照片由王红宾提供,由左至右依次:王红宾,王友旺,张广平)

2011年5月,张广平先生从中国台北到洛阳,看望王友旺老先生,其时,王友旺98岁高龄,张广平82岁。2011年9月,王友旺因病住洛阳中医院,张广平先生特意从中国台北赶来探望。此后,张广平每年都会回洛阳看望王友旺老先生,直至王友旺老先生2013年病逝。

洛阳牡丹啊,年复一年,愈发娇艳欲滴,目睹着芸芸众生如白驹过隙般成为匆匆过客,却成就了张、王两家跨越海峡的深厚情缘!不禁令人慨然长叹:谁非过客,花是主人。

花是主人,又岂止是指牡丹花,世间花草皆可为主人,艺术之花也复如是,而大自然才是永恒不变的世间主宰。

张钫先生写下“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这八个字,实与当时的时势紧密相连。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妄图称帝,张勋复辟闹剧上演,军阀割据混战,政出多门,冯玉祥、张作霖、阎锡山、蒋介石、吴佩孚等各方政治势力你争我夺,如走马灯般轮番登场。第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大胜,坐镇洛阳,虎视眈眈。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局势波谲云诡,革命之路迷茫不清,中国之未来又在何方?借父丧之机回到新安县铁门镇老家守制的三年时间,张钫一直在苦苦思索着这些问题。

1923年9月,张钫陪同康有为游览了洛阳关林、龙门、北邙古迹、周汉魏遗址等名胜,二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1923年10月,康有为游陕过豫,张钫邀其至张家花园,谈书论画,赋诗抒怀,张钫还陪同康有为游览新安汉函谷关和烂柯山。

其时,张钫正出资重修新安汉函谷关。康有为欣然题写了“汉函谷关”四字,给张家花园题名“蛰庐”,并为张钫的书房“听香读画之室”书写对联:“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坏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并题记:张将军伯英隐铁门,营园林,曰蛰庐,吾来游题之。康有为还写诗《宿铁门张将军伯英蛰庐赠伯英将军兄》:窟宫徘徊亦自安,月移花影上阑干。英雄种菜寻常事,云雨蛰龙犹自蟠。函谷东来紫气清,铁门关尹远相迎。骑牛过去化胡否?扶杖看山落日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有为写诗和对联,用隐、蛰二字形容张钫隐居铁门,并非真正的归隐,而是如蛰龙潜伏,待机而动。如鲁国的颜阖,虽有治国之才却谦逊低调,不愿为相而凿墙离去;又如关令尹,机缘巧合之下于函谷关遇圣人老子;再如赋闲在家的李广将军,志在四方,终有一日会受重用;更如刘备暂依于曹操时“英雄种菜”,一条蛰龙只待时机成熟,便会东山再起,乘势翱翔飞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钫还曾请于右任为重修新安汉函谷关题写对联:送千年客去,移一个关来。于右任的对联是有典故的。西汉“楼船将军”杨仆是洛阳新安县人,战功赫赫,因耻为“关外民”,于公元前114年向汉武帝申请东移函谷关三百里至新安县,新安汉函谷关由此而建。新安汉函谷关雄踞古“丝绸之路”上,两山夹峙,孔道中通,地势险峻。两千余年来,它送走了一批批的过客,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交替,历史的沧海桑田。

帝王将相,官家商客,凡夫俗子,皆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最终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而汉关依旧屹立不倒,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则遵循着四季的轮回,花开花落,周而复始。

张钫深刻思考人生价值和中国前途命运,有感于心,遂挥笔写下: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并手书后,镌刻于“听香读画之室”门楣。此联既是他对自己的警醒与激励,告诫自己人人都是过客,唯有世间花草枯荣交替,大自然才是世间真正的主宰;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当积极乐观,在有限的光阴里为国为民奉献,多行善事,为民谋福,造福苍生。

张钫曾率国民党部队与中国工农红军作战,这是他在乱世之中的错误选择。但其一生从军从政,光明磊落,兴办教育,创立实业,赈灾济民,对国家和人民贡献卓著。

张钫与张凤翙等组织陕西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是他的一大功绩。1911年10月22日,张钫与张凤翙、钱鼎等在西安宣布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二枪”,推举张凤翙为总指挥,次日,起义军光复西安,接着东征潼关,军威大震。陕西辛亥起义有力支持了武昌辛亥革命,在近代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张钫因讨袁世凯计划而遭人告密被逮捕,幸得袁世凯不久死亡,方逃过一劫。

赈济救灾是张钫先生一生的得意之作。1929年-1930年,河南大旱,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成群结队。张钫挺身而出,积极筹措赈灾经费和粮食、设立救济院、带头捐款10万银元,又组织募款并到上海拜访大亨募捐80万元、同时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等,将救灾款项和粮食全部发放给灾民,使无数灾民得以熬过难关。

1942年,河南大旱,百姓拖家带口前往陕西等地逃荒要饭。张钫不惜变卖家产用于救灾,协调当局安置灾民,动员社会名流募捐,全力赈灾济民。1944年,日寇窜犯河南,河南师生和灾民数十万人涌入陕西。张钫以西安河南同乡会的名义组织救灾,呼吁全国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组织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等到处义演筹资,动用一切力量救济灾民和学生……

张钫先生曾经说过,“生平有快事二:在西安电话致警局,请以余名转告全体市民,每户漏夜蒸馍六斤,拂晓送站救济难民,均能如时送到,此其一。又在龙驹寨一小乡镇,筹款数百万,救济逃难学生,并令其临时结队西上,余则乘车前行,请沿途预备食宿,幸使数万流离青年抵西安,此其二”(贾永琢1947年《河南现代人名录》。

率部川西起义是张钫先生的重要贡献。1949年12月24日,张钫策动国民党军第二十兵团、第十五兵团在四川郫县通电起义,为我国解放西南立下一功。张钫人生阅历丰富,参与许多军政活动而能保持自己的原则,在大时代的惊涛骇浪中能不断随时代进步。张钫深知,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过客,百年匆匆,花落花开,若能以个人的力量奉献于国家和人民,则生命的光芒当如金石永固!张钫先生在国民政府身居要职,又是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在关键时刻深明民族大义,率部起义,为国立功,毛泽东主席评价“这是给了蒋当胸一拳”。

兴办教育、创办实业是张钫先生的重要贡献。先后创办了铁门小学、观音堂煤矿子弟小学、河南省水利工程专科学校、私立大华公学、嵩岳中学、西北中学等。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大学多次搬迁,至河南信阳、南阳、栾川、嵩县、灵宝、陕西宝鸡等地,1946年返回开封。期间,张钫千方百计筹措经费,用于学校建设和帮助贫困师生。

1948年6月河南大学搬迁到苏州,后返回开封,张钫极力协调教室和宿舍,捐赠图书,助力兴校。张钫深知实业救国的重要性,于1922年在陕县观音堂创立民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为河南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930年,创建淇县民生渠20余公里,能灌溉土地3万亩。张钫先生还在山西勉县、河南新安县等地创建民生煤矿。

1948年,张钫为观音堂民生煤矿从美国购办全套工作母机,解放后运到郑州,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生产的第一套纺织机器,就是用这套工作母机制造的。如今,观音堂民生煤矿旧址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钫先生因创建千唐志斋而闻名遐迩。千唐志斋始建于1931年,1935年初步建成,原是“张家花园”即“蛰庐”的一部分。张钫先生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等交往密切。张钫与于右任曾有约定,收集到的魏碑归于右任,唐碑归张钫。从1931年开始广泛搜集墓志石刻,兼收碑碣、石雕,陆续运至新安县铁门镇。

1933年前后在其“蛰庐”西隅开辟场地建造书斋,将收集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国立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提议命名:千唐志斋,国学大师章炳麟篆额:千唐志斋。章炳麟并题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

据1935年由上海西泠印社发行的《千唐志斋藏石目录》载,共计1578件。现斋内尚存各类藏石1419件(部分遗失),其中唐志1191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千唐志斋的唐志约占全国的1/3左右,加上收藏的其他碑刻、藏品,具有极高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时光流转,张钫先生虽已离世多年,但他留下的碑刻与藏品,已然成为后人一笔无可估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千唐志斋这朵艺术奇葩,永远在中华艺术的浩瀚星空中绚烂绽放!不由令人慨叹:谁非过客,花是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钫有“军界儒将”之称,其文化贡献远不止创建千唐志斋。1921年,张钫编订出版《历代军事分类诗选》。1923年,张钫资助督修《新安县志》。1923年,张钫捐资重修新安汉函谷关,时任新安县知事葛邦炳主持,参照关楼旧制,共修建三层,历时18个月完成,康有为题写额书“汉函谷关”,于右任、张钫、由升堂、葛邦炳、龚士杰、许文田、吕光裕等题写对联。1929年,张钫负责监修《河南省志》。

1930年,他经手发掘安阳殷墟并著述《殷文字存真》八集,成为研究甲骨文的宝贵资料。1932年,张钫撰写论著《抗日救国管见》。1933年,张钫与张继等在洛阳发起创办河洛国学专修馆。1934年春,张钫购买《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及儿童读物等图书,分别赠予铁门、新安、洛阳、偃师、南阳等地图书馆,还发起重修南阳医圣张仲景祠。

1939年,张钫出资刻版印行了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此为桂林罗哲初珍藏的张仲景第46世孙保存的第十二稿手抄本,名医黄竹斋访得并抄录)和《医事丛刊》,其木刻版现存南阳医圣祠,堪称医圣祠最珍贵的医学秘籍。1941年,张钫从军阀孙殿英处索得国宝“三体石经碑”,留存拓片后,将碑秘密掩埋于洛阳铁门镇沟头村,并托付专人暗中保护;直至1950年,“三体石经碑”被移送至北京博物院,国宝得以妥善保存。

1953年,张钫出版《千石斋藏志目录》。晚年,张钫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撰写30万字回忆录《风雨漫漫四十年》,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1996年,千唐志斋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重要节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点。2018年,张钫七子张广平向开封张钫故宅(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捐赠了张钫先生书法《孙子兵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参观千唐志斋,一定不要错过张钫先生“听香读画之室”的对联;参观结束,要细细回味这副对联。此联,初读便令人难以忘怀,直抵心灵深处;它跨越时空的界限,如醍醐灌顶般令人豁然开朗;它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

注:该文引用了张治国著《张伯英将军》、李鸣编著《纪念张钫先生文集》、洛阳网等资料,一并表示感谢,关于近代人物评价,若有不妥,请指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杨留生,河南省洛宁县兴华人,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先后任职于洛阳市洛龙区统计局、洛龙区农业农村局,爱家乡,爱牡丹,爱园艺,参编《国花牡丹档案》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