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质效
打造重庆残疾人康复新路径
▲重庆九院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心,是市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3A等级定点服务机构,为促进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孤独症康复机构专业化建设和康复服务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图_禹玲玲)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重庆市委、市政府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民生福祉。
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重庆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残疾人事业迈上新台阶,其中残疾人康复服务质效提升较为显著,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提标扩面,到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化建设,再到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扎实推进,随着一项项康复政策出台和扎实落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获得感大幅提升。
《中国残疾人》杂志记者组走进重庆,聚焦残疾人康复工作,看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如何创新,看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如何因地制宜开拓新路径,看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如何规划布局、撬动社会资源。
康(医)教融合
创新试点打造康复新模式
9月中旬,记者走进重庆市北碚区奔月路幼儿园,2024年秋季开学的欢迎条幅映入眼帘。今年5岁顺利升入中班的郎朗(化名),上午在幼儿园融合班上课,下午去附近的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简称“重庆九院”)接受康复训练,又开启了忙碌的一学年。
2021年,两岁的郎朗被发现语言发育迟缓。家在重庆市永川区的郎朗父母带着孩子四处求医,最终在重庆九院确诊为孤独症。“重庆各区补助政策不太一样,我家虽在永川,好在有北碚区的居住证,孩子也能享受到每年2万元的康复训练补助。”郎朗妈妈对记者说道,“确诊后,我带孩子在重庆九院康复治疗,后来就近在奔月幼儿园就读,经济负担减轻了,融合教育让孩子有了自主性语言,情感互动也丰富多了。”
融合教育联合康复训练,是促进残疾儿童身心康复、社会融入的有效途径之一。2022年10月,北碚区残联开展残疾儿童康(医)教融合试点项目,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康复机构开设特殊教育学前班、幼儿园开办学前融合教育小班,帮助60名左右3周岁到7周岁(不满8岁)残疾儿童接受医疗、康复与学前融合教育。
该项目在北碚区奔月路幼儿园特教康复中心实施,郎朗便是受益小学员之一。“2011年我们开始接纳孤独症孩子,2017年开始融合教育。”奔月集团总园长魏琳说道,“2022年开展康(医)教融合试点项目后,我们在北碚区残联的支持下,借助重庆九院的专业力量,又针对孤独症孩子进行了康教结合、医教结合的探索。”
据了解,在奔月路幼儿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多数由重庆九院邵智专家团队进行专业的筛查诊断和能力评估作为入园基础。“我们康(医)教融合实现了三方面的对接,一是筛查诊断对接,评估入园后,孩子们半天在九院康复治疗,半天在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二是评估对接,医院的诊疗评估和幼儿园的日常评估进行交流,针对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能力与弱点制定个训方案。三是医教对接,主要集中在康复技能培训上,医院康复师、幼儿园特教老师和普教老师会进行康复技能的三合一培训,同时还会辐射家长培训。”魏琳说道。
通过探索康(医)教融合模式,2023年起奔月路幼儿园共计60名儿童参与康(医)教融合项目,轻、中、重三个不同能力水平的特殊儿童在社交及社会适应性方面都获得很大的进步。
2023年2月,重庆市残联等8部门共同印发《重庆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修订)》,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提标扩面,应救尽救。2024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融入“百千万助残惠残行动”,纳入市级重点民生实事之一。自2018年重庆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立实施以来,已救助5.09万余名残疾儿童。
“质效同行”
助推定点机构服务升级
在南岸区通江大道,记者来到了50%学员都是听障孩子的乐语鸟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简称“乐语鸟中心”)。这里也是重庆市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听力康复训练类别中两家3A等级的定点机构之一。
“乐语鸟中心的定点机构等级评定之路走了6年,2023年升级到听力康复训练类别3A等级。随着近几年定点机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残联对机构硬件、软件、师资力量等都有了更为明确更为严格的要求。”乐语鸟中心执行主任雷文莉说道。
早在2016年,重庆市残联在全国较早制定了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地方标准——《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等级划分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联合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制定《重庆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组织市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等级评估委员会专家组,对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进行现场评估,明确定点机构准入、等级变更、退出等具体要求以及各级各部门管理职责。
2021年底,重庆市残联为进一步规范机构管理,推进机构“放管服”改革,把定点机构认定权限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下放到区县残联。“由区县残联受理认定申请,组建专家评估组进行现场评估,对参与评级的机构确定建议等级,将评估结果公示认定并与申请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后,录入系统同步报市残联备案,市残联定期发布机构信息,供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家庭自主选择。”重庆市残联康复社会部工作人员张俊介绍。
重庆九院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心作为西部地区综合性开展儿童孤独症诊断、康复治疗和临床研究的机构,则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3A等级中突出的定点机构。
2022年,为提高全市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提升康复救助服务能力,在重庆市残联指导下,重庆九院邵智专家团队起草了《儿童孤独症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儿童孤独症康复机构服务标准》两项地方标准,为孤独症康复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依据。目前,该标准已与四川成都、绵阳,贵州贵阳等地开展试点合作,并向国内100余家孤独症康复机构推广建设经验,为促进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孤独症康复机构专业化建设和康复服务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重庆市残联的推动下,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市残联实施‘质效同行’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开展区县残联系统康复机构业务规范建设评估。”重庆市残联康复社会部主任陈秀兰说,“当前我们渝东南渝东北的农村地区定点机构建设相对薄弱,2025年计划对重点区域进行定点帮扶,既要持续打造亮点,也要两头发力,2025年基本实现智力、孤独症和脑瘫三个类别区县全覆盖,让更多残疾儿童就近就便获得康复服务。”
智慧服务
建立“机构+家庭”的双介入康复服务体系
数字改变重庆,科技助力未来。2023年4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数字重庆建设大会,吹响了重庆全市数字化建设的“冲锋号”。
数字重庆建设一年多以来,重庆市各部门通过打造“一件事一次办”数字化应用,将原先需要来回跑、多次办的事项,变成了“一键登录、一次办成”。其中由重庆市残联赋权指导、南岸区残联独立试点开发的“残疾儿童康复一件事”,便是其中之一。
“残疾儿童康复一件事”应用开发负责人、南岸区残联办公室主任苏小芸现场投屏向记者详细演示了整个应用的“前端”和“后端”的架构设计与具体功能。
在“前端”家长端,可视化的操作让残疾儿童的康复流程清晰可见。南岸区残联会同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委、区教委通过前期充分调研访谈,梳理和设置了残疾儿童家长关心关注的7大功能——康复政策查询、诊断医院查询、康复机构选择、康复服务申请、康复服务评价、线上课堂、预后跟踪服务,一条龙一站式进行呈现。残疾儿童家长可通过下载重庆市统一政务服务应用“渝快办”,点击“残疾儿童康复”进入应用,进行注册后填报申请资料,便可集中一次性办理多项服务。
在“后端”管理端——机构端和残联端,“残疾儿童康复驾驶舱”蓝图闪现。最显眼的,要数救助资格审查事件处理窗口显示的4项动态数据:388人救助需求,4人资格审核中,384人资格审核通过,384人救助协议签订。对南岸区残联来说,区内筛查诊断机构当日筛查人数,康复机构当日在园儿童数以及预后服务人数等实时信息都能动态查询。
据了解,“残疾儿童康复一件事”已于2024年5月正式上线,南岸区选取了区内10家定点机构进行试用。乐语鸟中心便是第一家参与试点应用的定点机构。
▲南岸区乐语鸟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也是重庆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3A等级定点机构之一,康复师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引导。
系统搭建初期,乐语鸟中心的机构负责人、康复教师以及家长就经过市残联访谈,提交了各方需求与意见。初步模型建立后,乐语鸟中心又率先进行了优化测试。“打卡功能的上线与完善,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多方受益的体现。当前应用上针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打卡方式有GPS定位、指纹、面部识别以及打卡机4种,不仅解决了机构高峰期打卡拥挤混乱不易记录的难题,也满足了有些接送人群不固定的家长多样化的打卡需求。”乐语鸟中心执行主任雷文莉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南岸区残联打造的“残疾儿童康复一件事”应用,贯通了机构、家长、残联三端,也链接了卫健、教育等部门资源,尤其通过线上打卡、系统直接抓取数据的方式,方便了康复项目的费用结算,于机构管理和残联监管而言更是双赢。目前,“残疾儿童康复一件事”已在“渝快政”“渝快办”上线运行,管理端布置在“渝快政”并实现了三级贯通,接入三级治理中心。“当前机构正在试用中,逐步迭代升级后提报市残联,争取后续实现全市范围的推广。”苏小芸说。
南岸区率先试点数字化应用,是重庆市数字残联的先行举措。成立数字化专班,推进更多服务智慧化,是重庆市残联下一步的规划举措。通过以残疾人家庭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助残服务数字化应用,实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网上办”“一次办”“马上办”,力争让更多数字化改革真正意义上为残疾人服务。
来源丨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文丨吴漫
图丨禹玲玲
栏目编辑丨禹玲玲
编辑丨陈曦 张帅
★转载请注明来源
(使用抖音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