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丫丫,疫情之前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武汉生活的

无论走到哪里,对家乡都是恋恋不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邻里之间听到最多的问候便是:“过早冇?”(即“吃了早餐没?”)

真的特别怀恋那里的早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气腾腾腾的热干面,汤包,豆皮,欢喜坨,苕面窝,鸡蛋舂米酒,糊汤粉,牛肉粉,鸡冠饺.........

哎呀太多了,不夸张的说,武汉的早餐,每天吃不一样的,一个月都不会重样,

今天就跟大家来聊聊在武汉过早的文化

“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叶调元刻印的《汉口竹枝词》第一次将吃早餐用“过早”一词表达。至此,武汉人“过早”已有16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早点、吃早餐、吃早茶,对于早餐,很多人都用“吃”字

而武汉人用“过”字,类似的用法有过年、过节、过生日,

一字之差就能看出武汉人对早餐的重视。

武汉是号称四大火炉城市之一,过早在外面会比较凉快,一般人都不喜欢在屋里,太闷了,所以过早的板凳文化就衍生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武汉,早餐不仅仅是果腹之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生活的态度。

武汉的过早文化,起源于底层的码头工人等阶层

这与武汉的码头文化息息相关,码头工人是体力活,

工人们在短时间解决早餐的同时还要获取高热量,炸制食物、重油食品自然是最优的选择

唯一的要求就是速战速决并且热量高。

所以在武汉过早,你可以10元享受到一整天的碳水快乐。

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与它的物产和城市结构息息相关,并且一旦积年累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你都无法阻挡武汉人过早

那种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好好享受早餐的从容和闲适,

正是武汉人的生活智慧和城市性格的体现

来一碗热干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一份豆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两个面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看似平凡的早餐食品,

在武汉人的手中和口中,都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滋味。

我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会在我上学前,在街边的小摊上给我买上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总说,吃了这碗面,就有力气读书了。

后来我才明白,这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母亲对我的关爱和鼓励。

看到这碗面,总会想起母亲,想起家乡,想起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早晨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还没来过武汉,

一定要抽空到这座城市走一走,吃一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要在酒店里吃那些西式早餐,要到街头巷尾,

到寻常百姓中去,去享受最地道的武汉早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我,当你咬下第一口热干面,喝下第一口蛋酒时,

你一定会爱上这座城市,爱上这里的人,爱上这里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我是爱美食,爱分享,爱生活的丫丫

喜欢的话就点点赞,收藏转发那我就太感谢了,原创不易,感谢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