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1月17日是第14个“世界早产儿日”,今年的主题是“有爱,有未来——早产宝宝更需要肌肤接触”。针对早产儿相关问题,小编采访了新生儿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亚娟。

Q1

今年“世界早产儿日”主题是“有爱,有未来——早产宝宝更需要肌肤接触”,您是怎么理解看待这个主题的?

新生命的诞生给无数的家庭带来喜悦和希望,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要孕育足够的时间,但有这样一群宝宝,组织器官还没发育成熟在胎龄不满37周便迫不及待地提前来到了人间,这群“早到的天使”在医学上被称为早产宝宝。为了让全社会都关注到这个群体,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1月17日定为世界早产儿日,同时将“有爱,有未来”设立为永恒主题,旨在倡导更多人关爱早产的生存和发展,采取有效行动,提高早产生命质量。

今年的主题是“有爱,有未来——早产宝宝更需要肌肤接触”,强调肌肤接触的好处,尤其是早产宝宝,不仅强调了早产在成长过程中对肌肤接触的特殊需求,更传递出一个温暖的信息——爱是早产宝宝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肌肤接触不仅给早产宝宝提供安全感和舒适感,还有助于促进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在我们病房,鼓励家长与早产宝宝进行充分的肌肤接触,我们开展了袋鼠式护理,既可以安抚宝宝情绪,增加亲子交流,也有助于提高宝宝的体重增长速度,改善睡眠质量,甚至对减少住院时间都有积极作用。我们发现,当宝宝被温柔地抱在父母的怀里时,他们的心率和呼吸都会变得更加稳定,疾病好得更快,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肌肤的接触对他们发生了如此大、如此全方位的显著作用。

Q2

目前我国早产儿的现状是什么?从咱们医院临床数据分析看,具体表现与我国整体情况有何不同?是否可以分享一个临床遇到的典型案例?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护理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出生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提升,在我国也是如此,可能与高龄产妇比例增加、多胞胎妊娠增多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等因素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早产的发生率在10%左右,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出生。我国早产的出生率7-10%,为第二大国。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我们医院早产儿的存活率和预后情况总体上位于全国先进水平,在早产儿的管理方面有着更为细致的流程和更高的专业水平。我们目前接诊过的最小胎龄为23周+4、出生体重仅540克的早产儿,宝宝刚出生时情况非常危急,但通过我们团队殚精竭虑的精心呵护,特别是通过袋鼠式护理、早期营养干预及中医团队加入的多学科救治,宝宝的体重如期增长、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顺利出院。院外随访和家庭养育照护指导同样一直跟进,现在,这个宝宝已经2岁多了,他的发育情况与同龄儿童基本没有差别,自豪和欣慰让一路走过的提心吊胆、苦思焦虑、疲倦不安均消失殆尽。

Q3

新生儿内科在早产儿诊疗方面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特色?比如有哪些先进的设备或者诊疗方法?

自2016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首都儿科研究所成为首批北京市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心单位,每年转运早产儿600余人次,施行24小时绿色通道转运,与产科无缝衔接。新生儿内科拥有优秀的医护团队、先进的诊疗设备,积极开展了专业的救治技能,如高级生命支持、亚低温治疗、NO吸入、外周动静脉换血术、中心静脉置管术、早产儿视网膜病定期筛查及治疗、以及无创二氧化碳监测、振幅整合脑功能监测等多项高精技术,开展及提供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为早产儿提供专业的医疗监护和诊疗,确保他们在出生后的关键时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早产儿的诊疗涉及到从宫内到出生后、从围生期到新生儿期,以及延续至婴幼儿期乃至学龄前期、学龄期,涉及众多学科专业,包括产前咨询、产科的宫内胎儿发育,到新生儿科、儿内科外科各个亚专业、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医科、保健科、神经康复等,并且,更需要个体化及精细化的管理,多学科诊疗(MDT)的诊疗救治模式是我们新生儿内科的特色。

2017年,新生儿内科病房开设了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帮助早产儿稳定生命体征,促进生长,让家长参与到治疗和护理中,减轻母亲的产后抑郁和焦虑,帮助早产儿更安全的回归家庭。同时,我们还注重早产儿的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出院后,我们有早产儿随访及早产儿护理门诊,监测及随访早产儿出院后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等,这些都为早产儿的全面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早产儿的救治方面,我们新生儿内科首次创建的ALL-in-One的管理模式,涵盖时间、空间、人员、专业等多个维度,对早产儿进行全流程一体化模式管理。时间维度跨越宫内胎儿期、分娩前后、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甚至到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空间维度从产院、到转运途中、延伸至NICU以及后续的家庭管理;人员维度包括产科医护、新生儿科儿科各专业医护、急救车人员、保健康复人员以及患儿的家庭成员;专业维度涵盖具备医疗救治经验的医务人员、先进的医疗设备与领先的学科建设。从时间、空间、人员、专业,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对早产儿进行一体化管理模式,显著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和致残率,极大提高了生存质量,减轻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ALL-in-One管理模式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为“中国现代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典型案例”并获得北京市“提升医疗质量优秀案例大赛”优秀奖。

Q4

科室在早产儿的医疗科研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成果?是否应用到临床?

医疗和科研密不可分,许多临床问题需要科学研究来解决,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支持,共同推动医学的发展。在科研方面,我们科室针对早产儿领域也设计了一些临床常见的、急需解决的科研课题,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早产儿系统化科学管理、感染性疾病的诊疗管理、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方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等等,还和中医科联合,开展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课题,我们已经将一些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早产儿管理计划,此外,我们还参与了全国的早产儿多中心合作项目,以期不断提升早产儿的管理水平,为更多的早产宝宝带来希望,也进一步带动整体行业内早产儿医疗的进步。

Q5

科室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有哪些重点工作和目标?

随着我国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数量持续增加,未来将会有更多、体重更小、胎龄更小的早产宝宝出生,我们将继续推行ALL-in-One的管理模式;临床和科研并进,加强临床科研,使科研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加强与国际的沟通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早产儿管理理念和技术,为我国的早产儿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期在早产儿的诊疗和护理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进一步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让更多的早产宝宝能够拥有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健康素质,为早产宝宝及其家庭保驾护航。

Q6

在“世界早产儿日”到来之际,科室如何提高公众对于早产儿的认知度?对公众的呼吁有哪些?

在“世界早产儿日”到来之际,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早产儿关爱庆典、小袋回家、深度解析的专题讲座、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以及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互动平台,呼吁公众给予早产儿更多的关爱和支持,点亮公众对早产儿的认知度,让每一颗心灵都能贴近这些小小的生命勇士。我们深情呼唤,愿社会各界能伸出援手,与我们一起,为早产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早产宝宝虽然提前降临人间,带着未及完善的羽翼,却同样怀揣着对生命的渴望与对成长的向往。让我们共同理解并尊重他们独特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用理解与包容搭建起一座座坚实的桥梁。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为早产儿及其家庭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成长环境。早产儿虽然出生时面临许多挑战,但他们同样拥有成长和发展的权利。让我们一起携手,为早产儿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王亚娟、邱爽

编辑 | 宣传中心 刘赫晨

首都儿科研究所

科普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新闻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都儿科研究所

附属儿童医院

健康科普

新闻动态

就诊服务

首都儿科研究所融媒体矩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觉得好看请点击“在看”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