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多种原因,年代剧的出品,很难保证质量。

但偏偏有不要脸的,杜撰出一大堆架空的七八十年代,经常企图凭空捏出许多,不存在于任何真实回忆中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视剧《迎风的青春》

很想揪着编剧的耳朵提醒他:我们这些70后、80后、90后,是老了,不是死了!

所以,能看到这部由活人写的,和由绝大多数活人出演的剧,真的不容易:

《小巷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70年代,苏州,某小巷胡同。

每次聚会闲聊,宋莹就忍不住对周围的人炫耀:我逢人就说,我宋莹命好啊,分到和玲姐这样的人做邻居,你们都羡慕不来!

坐在一旁的黄玲,总不好意思地笑…但其实她的心里,何尝不是这样想:和宋莹做邻居,也是我命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也是黄、宋两家分到新房子,在一个小院当邻居的,第一年。

黄玲和宋莹,都是棉纺厂的职工。

第一次见到宋莹,是在厂里见到她对着主任发飙:我没日没夜工作,到头来连房子都没能给我分一间,有本事就把我抓起来,为了这房子,我豁出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闹分配”成功了。搬进来第一天,宋莹大骂隔壁院的邻居:把污水排到我们院里,等刮风下雨了就是我们遭殃,你们真不要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里,宋莹的男人就拿砖把污水口堵上,把隔壁院打了个措手不及,叫苦不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小,见到这阵仗,小声嘀咕:宋阿姨家太凶了…

黄玲是个明白人:宋阿姨家这是做好事,把污水口堵住了,受益的是我们两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住一个院子,各家情况很快就知根知底:

黄玲一家四口,丈夫是老师,一双子女文静乖巧、品学兼优;

宋莹一家三口,丈夫是压缩机厂的工程师,人聪明又实在,那个年代的精品大学生,儿子栋哲调皮捣蛋,裤子常年因为太调皮磨损,两只屁股蛋裸露在外,小巷里有名的皮猴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莹知道黄玲憋屈。当老师的丈夫,每个月的工资几乎都贴补给了公婆,俩孩子几乎全靠黄玲一份工资在养;

公公婆婆刻薄又自私,从来不帮忙,但便宜不少占:谁家亲戚要来借住了、有肉吃了要来蹭饭了、家里的定量伙食总要分走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吵过,怎奈何丈夫是个骨灰级凤凰男,经典台词action:我是长子,父母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次黄玲生气带孩子回娘家,就没人陪栋哲玩,皮猴子满大街窜,玩得灰头土脸,麻烦的还是宋莹两口子。

既心疼黄玲,也为了解放自己,每次吵架,宋莹两口子都去劝庄老师:玲姐不容易,她不也是为了孩子嘛,要对她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久见人心,黄玲缝纫手艺好,顺手就补好宋莹家的衣服,教育孩子们团结友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知道你一人工资养俩孩子不容易,悄悄借钱强迫对方收下…

你知道我想买电视缺钱,二话不说就借:全当我存你那,你也别着急还,省得婆家惦记…

一来二去,互相帮衬,成为挚友,两家人也在那个百废待兴的艰难年代,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年头房子小,各家住得又窄又近,别说谁家拌个嘴打个架邻居听得清清楚楚,就是谁家灶头今天菜里放了多少盐,都瞒不过邻里的鼻子。

曾经遥不可及的八九十年代,霎时近在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面世界的变化,随着年月变迁,扭结成时代的风,吹进小巷的每户人家:

高考全面恢复、知青返城、个体户风潮、工厂改革、工人下岗、电视里传来“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改革开放”的新名词…

孩子们离家去上大学,大人们在院子里撕下一页页日历,看着小巷热闹逼仄的房子,逐渐变得安静空落…

突然有一天,宋莹对黄玲说:玲姐,我们一家,要去广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28日,闫妮、蒋欣、郭晓东和李光洁等演员主演的年代剧《小巷人家》在芒果TV播出,豆瓣开分8.2,登上了豆瓣一周华语口碑榜,一共40集,现在已经更新超过一半。

导演张开宙,曾经执导《战长沙》《知否》《乔家的儿女》等质量和口碑都在线的作品,也曾是《父母爱情》的摄影。

剧集播出前,就因为预告贴片,登上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巷人家》打成了《小巷贱人》

又因为某新人演员的烂演技,几次尬上热搜…

这颇有话题度的操作,引起了我的注意…

看完几集后,乌鸦认为,《小巷人家》从制作到内容,都是近期值得一看的,属于国产剧平均水平之上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集由作家大米的同名小说改编。

故事从全国恢复高考的1977年开始,由苏州某小巷胡同里,父母是棉纺厂职工的几户人家生活展开;

借着普通人的日常经历,侧面描绘出一段七十年代末到千禧年代的时代变化…

如乌鸦前文所言,想要拍好年代剧,首先要尊重我们这些,只是老了并非死了而且记性还不错的亲身经历者。

很多类似题材的国产剧有一个通病:急于还原年代,刻意营造出一种“奢华的陈旧感”。

找来一堆老旧的道具和陈列品,搭建的房屋、店铺布景看上去是那个形状,但却有种崭新华丽的格格不入;

演员说话举止现代又木讷,无法搭建起一条属于观众和时空的共感…

这真不是观众挑剔,比如早些年的《无悔追踪》《错爱》《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近一些的《金婚》《父母爱情》《人世间》等等,都交出过不错的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视剧《父母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视剧《人世间》

想让观众走进年代剧的故事里,除了布景和衣着,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对共同经历的集体回忆,有细节的拾取、有情景的抓捕、演员的说话方式和精神气质的转变调教;

对那个远去但仍旧鲜活的年代,对那些早已长大甚至离开,但真实存在过的人们,有着高度的共情、共振和注视…

令人欣慰的是,在很多细节上的展现,都证明剧集下了一番功夫:

还没分到房的家庭,一家四口挤在几平米的蜗居里,孩子和父母挤在一张小床上,夫妻长年互相头顶着脚睡觉,生理需求早已让步于生存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七十年代,职工生了孩子没人带,厂里没有幼儿园,只有“妈妈班”,把孩子放在仓库里,干一会儿活儿就去看一眼孩子;

为了赶工,晚上睡厂里宿舍的几层大通铺,睡着也要半醒,夜里谁翻身要大喊一声“转!”再集体翻身,管你做着梦呢,先服从集体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的冬天,高考刚恢复,没有统一标准答案,但惜才的老师们,会在阅卷时细心讨论,尽量给考生一个机会,教育局也会酌情随后补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家按照人口给定量分食,“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谁家有正在长身体的孩子都愁死个人。

为了省钱在院子里种蛇瓜,一边提心吊胆,因为在计划经济统一分配的七十年代末,这种行为容易被扣上“资本主义尾巴割不干净”的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蛇瓜吃恶心的孩子们,新年的愿望异口同声:这辈子不再吃蛇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前后,劳动局建议青年发展个体经济,但没有明确条例和规章,青年们为了谋生只能偷偷摸摸进货,转头就被抓…那年头,从上到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十年代初,知识青年们从农村返回城市,但家里早已没有他们的位子。

为了孩子的落户和上学问题,家家户户闹得四分五裂、人仰马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给企业当顾问的工程师,被人举报“经济犯罪”,尽管早就申报利益,但在那个所有制度尚不明确的年代,沾上了就有口说不清;

厂职工让孩子报技校,本想着毕业了就能顶班,但上面突然通知车间合并,裁员下岗,不再接受技校毕业生,几代人继承的饭碗,突然就没了。

职工向主任讨说法,主任低着头:我的孩子,今年也技校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扬起的灰扑洒在普通人的脸上,时代的车轮无差别地碾过城市和农村的土地,有的建起了高楼,有的高楼被夷为平地,有的土地直接消失不见…

反应快的人能拨开灰,扒拉车轮向前进,但也有不少人,只能灰头土脸,沉默地落后于列车,循着泥地的车痕,缓慢踱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巷人家》很聪明,既没有放弃表现社会转型期时的阵痛…

也把那个年代,人与人的连结、普遍又具体的关系,以轻盈的方式,转化揉碎在小巷的家长里短中,寻找到年代的共鸣。

谁家打孩子了,买不起电视的就凑近了听,买了电视的特地把声音调小,因为不管什么时候,谁家的鸡飞狗跳都比电视节目精彩(当然了,被打的孩子应该不这么认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年了,邻里聚在一起,发红包、吃零食、看春晚,嘀咕着谁家孩子多,给出去的红包不划算,但每次过节该吃吃该喝喝,仍然不见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人回家看到孩子做贼心虚的样子,就去摸电视,一摸是烫的,又免不了一顿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不容易搞来一张彩电票,抢着争着才买来一台,但回家后搞运输的邻居运来一车,还能批发价,傻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抄邻居孩子的作文,本来没什么大事,但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两个爸爸撞了号,回家被爸妈混合双打,妈妈又气又羞:知道的是你抄作业,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妈我二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们偷得浮生半日闲,约定好出来玩不许提孩子,但一张口全是孩子的事:不说孩子,哪还有话说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8年,上海用粪车装载毛蚶,导致“甲肝”爆发。

人们对上海回来的人避之不及,家家户户都疯狂囤购白醋、消毒水、板蓝根…这样的操作,总会在某些时候,再次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跑长途的司机为了做人情,把孩子捎到了外地,家长急得不行差点报警。

司机上门道歉,却因为工作太累胃痛晕倒,家长们一边生气,一边给他下面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集最让乌鸦感慨的,是那些充满争吵、甚至龃龉的亲密关系,并没有展开爽文,而是通过刻画每个立体的角色,让我看到真实的生活质感。

黄玲的丈夫庄超英,是个无可救药的凤凰男:工资几乎全交给生活有保障的父母,逼着妻子孩子吃苦,却对兄弟姐妹和父母大方慷慨。

但同时,他又是一位有远见、重视孩子教育的父亲。

在小巷其他父母,篡改孩子志愿,逼孩子上技校中专的年代,

他坚持让孩子上高中上大学,坚信教育改变命运,只要有人来找他补课,他也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免费补课,该干的家务也从不逃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黄玲,这位看似柔弱的母亲,但在孩子的问题上,她绝不妥协:公婆来抢孩子的定量份食,担心孩子营养不足,她和丈夫大吵一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子准备高考期间,婆家塞亲戚的孩子来家住,她当着家族的面,坚决拒绝:这是孩子高考的关键时刻,我绝不能拿孩子的前途,冒这个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会关注到女儿长大了,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在狭窄的房子里,打出隔断;

婆婆想让孙女来照顾自己,黄玲也不因大人的情面,让孩子受委屈:我的女儿需要学习,需要休息,她不是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现在其他剧的爽文展开,这么不合拍的夫妻俩,怎么也该离了吧?

但剧集选择尊重生活的真实和无奈:婚姻,就是搭伙养孩子。

潇洒作别凤凰男固然是理想结果,但这样的婚姻,何尝又不是千百万上一代人的真实面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被人诟病的范丞丞的演技,我必须说句公道话:热搜骂的,还不够狠。

这么多年来,罕有地出现一位演员,声台形表四样皆垮,他的每次出现,都让我对剧中其他演员的专业能力更钦佩,在他的衬托下,老中青少四代演员,都有机会角逐视帝视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要说剧有什么缺点,那就是美好纯净得近乎失真的,黄玲和宋莹的友情。

通情达理的黄玲,和爽朗泼辣的宋莹,是邻居,是同事,也是互相帮助、互相维护的挚友。

当宋莹因为变故要去广州,黄玲忧心忡忡:那边人生地不熟,气候也不同,你去了哪能适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莹安慰黄玲:那边工厂多,机会也多,没事的…

黄玲低下头:我就是,太舍不得你了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宋莹离开苏州的那天,黄玲哭着对孩子说:这个院子里,再也没人护着你妈了…

最好的友情,不过是两个坚强多年的成年人,能肆无忌惮地彼此袒护、任性地脆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段宏大叙事,细看其肌理,不过是一群人,在相聚、成长、结合、分离的喜怒哀乐,仔细去看、去听他们的悲欢、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年华岁月,就是一段真实、完整的历史…

这些故事,不需要多余浮夸的狗血,就足够细腻和深刻…

因为,小巷会拆除,房子会斑驳,年代会远去,但那些留存下来的记忆和思绪,永远鲜活且具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