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现场

10月16—1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联合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本次会议的内容涵盖了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甲状旁腺疾病、钙磷代谢紊乱、佝偻病、骨软化等代谢性骨病及骨代谢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研讨议题包括流行病学研究、早期筛选与预警、诊断与预防、健康教育与普及、病因与发病机制、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分化与调控、动物实验研究,以及中医药在代谢性骨病治疗中的应用等。

本次会议在回顾分会发展历程和第六届委员会工作成果的视频中正式拉开帷幕。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包括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杜治琴,云南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芳,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尹勇教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顾问徐苓教授、名誉主任委员廖二元教授、前任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主任委员章振林教授等。开幕式由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李梅教授主持。此外,还有来自国内外多个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

院士讲堂 分享糖尿病管理经验

在“院士讲堂”专场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以“糖尿病慢病管理体系的建立”为题作报告,她首先介绍了我国糖尿病防治现况,糖尿病作为我国上升最快、最严重、最紧迫的健康问题之一,患者众多,需早期筛查、及时诊断。然后聚焦于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建设,分享了各省市关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筛查、分级诊疗、巡回医疗等案例,并指出数字医疗发挥的推进作用。最后她总结指出,糖尿病防控是多领域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要关口前移、加速遏制、逐渐消除糖尿病对实际人群的健康危害。

主委讲座 聚焦学科前沿进展

在“主委讲座”专场中,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廖二元教授以“神经源性骨病”为题,分别从骨骼的神经调节、糖尿病神经性骨病和其他神经性骨病3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leptin是骨髓的特异性神经递质,神经系统通过leptin调节骨转换的假说,并介绍了家族性自主神经障碍和多巴胺β-羟化酶缺陷症等神经源性骨病。同时在骨代谢“三元调控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神经调节可构成骨代谢的“四元调控理论”,并展望外泌体可能有助于构建骨代谢“五元调控理论”。

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夏维波教授分享了协和医院内分泌代谢临床研究队列建设经验,通过回顾协和医院内分泌团队在各类代谢性骨病队列建设的悠久历史和成果,全面展示了队列建设的新模式和临床意义,并总结指出,专病联盟建设、良好的顶层设计、扎实的临床工作、开放的合作机制、先进的注册体系、以患者为中心的支撑体系是完善内分泌代谢病队列建设的关键要素。

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教授从我国代谢性骨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切入,围绕诊断困难、确诊率低的遗传性骨病,指出我国目前存在没有建立统一疾病资源库、没有集中攻关的问题,并通过分享自身的临床研究体会,提出遗传性骨病多学科合作的解决方案,同时建议综合性医院应设立代谢性骨病综合门诊。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梅教授以“展望骨质疏松症治疗新药研发之路”为题,简要介绍了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和双重作用的骨质疏松症有效治疗药物,并且分享了核酸适配子、DKK1单克隆抗体、双靶点抗体、干细胞治疗、外泌体等骨质疏松症治疗新药。

特邀讲座 多学科的学术碰撞

在“大会特邀教授讲座”专场中,香港中文大学秦岭教授介绍了镁金属应用于骨病中的优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罗湘杭教授汇报了免疫调节骨衰老的细胞亚群及分子机制。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白晓春教授介绍了一系列骨源性因子,涉及骨发育、骨再生、骨肉瘤的发生等多方面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视角和潜在干预靶点。香港浸会大学王璐瑶教授介绍了特异性阻断脂肪细胞Sclerostin loop3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相互作用将提供一种精确的硬化蛋白抑制策略,使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正常化。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杨京教授以“FGF信号与血管稳态”为题,深入探讨了FGF信号在血管生成和稳态中的关键作用。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肖国芝教授作了“维持骨稳态的机制研究”的报告,重点解析了骨代谢中的调控机制及其对骨稳态的维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惠林教授作了题为“OVCF诊疗的思考”的报告,深入探讨了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治策略。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白龙教授分享了“骨类器官赋能骨衰老研究”的报告,探讨了类器官在骨衰老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谢辉教授作了题为“骨骼衰老的新机制及关口前移防控新策略研究”的报告,提出了预防骨骼衰老的新思路和策略。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曹旭教授通过线上视频的形式,就骨与神经的互作分享了自己的研究,介绍了骨的内感受在负重和骨痛方面的作用。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Klaus Engelke教授分享了MR和CT在肌肉定量测量中的应用,强调肌肉测量对于髋部骨折预测的重要作用。

学术专场 展现学科风采

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还设置了多场专题研讨会和工作坊,包括罕见性骨病专场、骨质疏松与骨折诊疗新观念专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场、专家讲坛专场、骨肿瘤相关骨病专场、影像诊断与质控专场、骨质疏松患者管理与基层防控专场、内分泌腺体与骨质疏松专场、女性骨骼健康专场、骨质疏松中西医融合专场、病例讨论、临床热点问题辩论等,与会专家就特定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分享经验,探讨合作机会,加强学术界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联系。比如,在“骨代谢领域前沿进展”专题环节中,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程晓光教授介绍了骨质疏松影像诊断的进展,强调了骨密度测量规范化的重要性。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谢忠建教授探讨了美国最新维生素D指南的重大变化及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强调了维生素D在骨骼与肌肉健康中的直接作用及其应用前景。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建民教授深入分析了在诊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钙磷代谢异常疾病前需明确的关键问题。分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又佳教授探讨了机械负荷对骨细胞的影响。另外,在本次会议上还举行了“骨质疏松症规范诊疗菁英培训项目”病例总决赛,给青年医师们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学术平台,他们通过病例讲演比赛,不仅锤炼了临床思维、促进了对疑难病例的学习,还进一步强化了临床诊疗能力。

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955篇,设置了19个大会报告,103个专题发言,14个病例讨论,63个口头发言,112个壁报交流,780个书面交流。通过本次会议,众多专家学者不仅展示了多个研究领域丰硕的学术成果,还在交流与探讨中收获了知识和友谊。同时,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学科未来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崭新的蓝图。

(供稿: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