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六大方面、21条举措为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明确指引,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形成隐患排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及时处置的闭环管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有力有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
基层应急管理提升的变化
基层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心,既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又是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和应急处置的前沿阵地。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强调巩固基层政权、探索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2021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要增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强化乡镇(街道)属地责任和相应职权,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等工作;要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市、县级政府需将乡镇(街道)、村(社区)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并健全基层智慧治理标准体系,推广智能感知等技术。同时,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完善基础数据,共建全国基层治理数据库,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根据需要向基层开放使用。
现如今,我国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在全面加强应急队伍、指挥平台、物资保障和信息化支撑等应急能力建设方面,全面建成部省市县四级贯通的应急指挥信息网和自上而下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新组建了水域、山岳、地震等专业队伍3500余支,研发配备了一批先进技术装备,提升了现代化综合救援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共有100多万人,全国乡镇以上灾害信息员年均统计报送数十万条灾情信息。
但是,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基本建立的情况下,基层应急管理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首先,基层应急机构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应急管理工作需求;其次,基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需要加强物资储备和调配能力;第三,基层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能力薄弱,应尽可能缩短应急处置的发现及准备时间;第四,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意见》提出了六大方面的内容,包括加强基层应急机构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基层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等,这些内容为基层应急能力提升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六大方面学校如何实施?
在基层应急建设提升的大局视角下,校园应急体系的深化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系统作为基层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落实好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维护好校园安全。
01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指挥能力
《意见》要求,梳理并优化应急管理体制,实现资源整合与县乡应急一体化,构建起高效的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责任链;建立健全应急指挥机制,明确各级领导及部门职责,提升指挥协调效能;确立责任落实机制,执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与责任追溯体系,确保基层应急管理职责明晰、响应迅速、处置有力。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工作机制是基础。要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通过完善维护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维护稳定工作体系为基础,成立应急管理机构和各专项应急处置小组,进一步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细化应急预案的工作环节,落实各项处置措施;坚持校园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02提高基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意见》提出,着力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推动风险普查与数据动态更新,运用先进技术实现高风险领域实时监测,并建立完善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做实隐患排查治理,加强业务指导,建立排查治理台账,依法开展监督检查,提升执法效能;广泛开展科普宣传与教育培训,普及应急管理知识,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从而全面强化基层应急管理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从学校角度出发,科技赋能对于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应急管理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智”理转变,创新应急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让应急管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推广“智慧应急”系统,配备新型技术装备,加强数据融合与分析应用,提供隐患辅助识别、预警预报自动提醒等智能服务,提高应急管理的科技水平。
03增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
《意见》要求,完善救援力量体系,依规配齐配强应急救援力量,构建“综合+专业+社会”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应急力量的发展,通过政治引领、政策指导和规范管理,提升其救援能力;加强一体管理与实战训练,建立联训联演联战机制,优化力量编成,实施规范化训练;市县两级应科学规划应急救援训练场地,规范救援装备配备,并加强队伍的正规化管理,确保应急救援队伍的高效运作和快速响应。
为加强学校应急队伍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行政管理培训、教师培训中,着重抓好对校领导的应急指挥能力提升教育,防止应急处置过程中不正确的决策造成后果的严重化,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一线抢险救护作用;把应急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开展以提高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能力为主题的安全教育课,推动应急科普宣教进教材、进课堂;同时,充分运用各种传播手段,积极配合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气象等部门,聘请法治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专业人士,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的覆盖面。
04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
《意见》提到,加强预案编制与演练,确保应急预案的上下衔接和动态修订,常态化开展以先期处置、转移避险、自救互救为重点的综合演练;加强值班值守与信息报告发布,严格执行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依法授权乡镇(街道)应急处置权,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开展有效的先期处置。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上下衔接,突出自身特点,认真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落实。高度重视应急演练工作,将其作为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每年有计划、有组织、不定期地针对地质灾害、群体性事件、涉外突发事件、气象灾害、治安案件等突发事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
05强化基层应急管理支撑保障能力
《意见》指出,要加强人才支持,通过多种途径配备专业人员,充实基层应急专业力量;确保资金投入,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持救援队伍和应急场所建设、应急装备物资配备、应急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动“智慧应急”和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推广应用符合基层实际需求的科技手段和信息化系统;加快基层应急力量配置、场所设施、物资装备、应急标识等标准化建设。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预案的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宣传教育和校园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并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如消防物资、强光照明、通讯设备、医疗物资等;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将应急管理与校园信息化平台深度融合,实现应急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应急指挥的协同作业,提高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06强化组织实施
《意见》要求,要明确细化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相关部门职责,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完善相关政策,形成工作合力。将应急管理工作岗位作为培养锻炼和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平台,在干部考察考核等工作中,注意了解有关领导干部履行灾害事故预防、应急准备、救援处置等职责情况。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明确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确保每个部门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包括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建设双重预防体系、强化监测预警能力、保障应急资源供应等。同时,学校应通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应急处置过程的畅通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