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的调查记者王文志、程子龙,在安徽合肥调查高铁材料造假问题时,被打了。
他们的手机被抢夺,王文志本人右手受伤。
记者被打,说明他们真的动了某些人的蛋糕,这样的真新闻,在各种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乱飞的今天,多新鲜。
现在还能看到调查记者的身影,而且还被打了,让人又敬佩,又欣慰,又难过。
朋友圈的媒体人,我关注的媒体号,甚至是新闻的评论区,都义愤填膺,为两位记者打抱不平。
这事闹大了。
一个典型的论调是:胆大包天,连新华社的记者都敢打。
我甚至看到有自媒体写道:央企的工作人员打了新华社的记者,反了,孙子打爷爷!
太TM好笑了,这个社会竟然还有人关心记者被打,哈哈哈。
但这个辩护思路,还真是让人心酸。“连新华社的记者都敢打”,言外之意,如果是央媒之外的记者,打了也就打了。
如果还是我们“南方系”的记者,那就更是活该了,甚至值得弹冠相庆。
在这样的辩护逻辑里,我没看到对监督权的争取,我只看到了权力结构中强对弱的碾压。
这就是错位的地方:
权力结构中的强权媒体,早就不会下凡调查了,也就不会上演人们喜闻乐见的上位强权媒体对“下位恶势力”的碾压。
而真正还有可能做点什么的市场化媒体和记者,却长期被污名化,成为大众眼中的“妓者”、“公知”、“行走的50万”、“恨国党”等等。
可笑的是,人们一边长期对记者这个群体污名化,但一旦自己遭遇什么不公,第一时间想到的,又是记者这个群体。
就连我这个南都的前记者,都因为写点新闻评论,而经常收到求助信息。他们因为自己受欺压而无处伸冤,想让我替他们发声。
只可惜我早就不是记者了,没有采访权,报道不了新闻,帮不了他们。
前段时间,我以这个理由拒绝了一个读者的请求,然后就收到对方狂风暴雨式的谩骂,肮脏程度不堪入目。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曾经这样骂过记者,但我在寒心之余,又忍不住觉得,有些人,配得上自己的苦难。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中铁七局发布的针对记者被打的声明。
这份声明,说得多好听,“高度重视”、“全力配合”、“坚决维护”、“衷心感谢”,但对记者被打,就是不承认,甚至连一个道歉的字眼都没有(他们甚至在采访中表示,可能是下面的农民工所为)。
它的态度是如此地郑重,可话语又是如此地空洞,它是形式主义的范本,每一个字都充满着应付交差的冷漠和傲慢。
这个态度,和大众对待记者的态度何其相似。或者换句话说,社会对记者的鄙视和唾弃,就是中铁七局敢这么冷漠和傲慢的底气。
有人会说,现在的记者确实大部分都不干正事啊,要是遇到这次这样的记者,我们肯定也愿意出来维护。
对记者整体污名化,对污名化记者保持沉默,然后又格外开恩,给个别“好记者”以维护和荣耀,真是可笑。就好像整个树林都砍掉,一两棵小苗就能为全世界遮阳一样。
把记者骂臭了,骂没了,有些人肯定要高兴了。
但那些人,肯定不是你和我。
—The End—
作者:魏春亮
首发:魏春亮说,ID:liangs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