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至1926年,鲁迅曾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14年之久。对于鲁迅的这段经历,崇敬鲁迅者往往避而不谈,贬低鲁迅者则将其视为污点用以攻击鲁迅,这使得无论学界还是民间都对其缺乏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事实上,这段经历不但在鲁迅的个人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直接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进行。
一、教育部佥事是多大的官?待遇又是如何?
鲁迅当时在教育部的官职为佥事兼第一科科长,14年未升也未降。很多人一看这个科长两个字,就觉得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甚至有些专家也称之为下层官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鲁迅是佥事兼科长,而非科长兼佥事。那么佥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
民国初年,各部的职位次序为总长、次长、参事、司长、佥事、科长、主事、科员,司和科都不设副职,而且它们之间没有处级。因此,佥事相当于副司级,放到现在就是副厅级。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当年没有设立文化、宣传和新闻出版等部门,其中很多事物都归鲁迅所在的社会教育司馆。比如厘正通俗礼仪事项、博物馆和图书馆事项、通俗教育及演讲会事项和审核小说戏剧等事项。也就是说,社会教育司在职能上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部级单位。
鲁迅当年的工资水平,亦可以说明他所担任的教育部佥事一职绝非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当时鲁迅每个月拿300大洋,海归教授胡适的工资是280大洋(教授的最高待遇),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的工资也不过300大洋。而当时保姆的工资每个月只有两块大洋,这从鲁迅日记中有明确记录。也就是说,鲁迅的工资是保姆工资的150倍。
谈到工资水平,此时出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鲁迅之所以担任14年的教育部佥事,是因为贪图待遇吗?事实上,鲁迅本人也曾多次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而他又是家中的长子。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是因为贪图待遇而昧着良心当这个官,这从后来鲁迅公然反对总长章士钊之行中就可看出。
二、鲁迅任职期间所干的实事
很多崇敬鲁迅者觉得鲁迅出任教育部佥事一职不太光彩,因此往往说鲁迅在教育部时只是混口饭吃、例行公事而已。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鲁迅其实是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的,还因此而受到了多次嘉奖。当然,鲁迅之所以卖力工作并非是为了升官,要不然他就不会直接顶撞汤化龙和章士钊等几任总长了。
鲁迅勤勤恳恳工作,是因为社会教育司的职务正好与他的理想相符合。早在1907年,鲁迅就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立人”思想,并将之作为了一生奋斗的目标。当时社会教育司的职务涵盖了通俗礼仪、通俗教育、美术展览、图书馆和博物馆、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鲁迅正好能借此参与新文艺在全国的推行,以达成“立人”之理想。
事实上,鲁迅在教育部佥事一职上确实干了不少影响深远的大事。1913年2月,教育部就“采用注音字母案”召开了座谈会,鲁迅不仅是正式代表,更是会议的组织者。会议持续时间较长,一直敲不定方案,最后鲁迅提出使用章太炎1908年提出的一套注音方案,也就是ㄅ、ㄆ、ㄇ、ㄈ、ㄉ……
此外,鲁迅还主持了京师图书馆的搬迁、管理工作,使得京师图书馆向国家图书馆的方向发展。1913年,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兼任京师图书馆馆长一职。夏曾佑是个不爱管事之人,京师图书馆的一系列事物就落到了鲁迅身上。因京师图书馆地处偏僻且房屋破旧,鲁迅便提出了搬迁图书馆的意见,最终确定以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为京师图书馆。此后,鲁迅又努力使得内政部同意作出规定:凡经内务部立案的出版物都必须送交京师图书馆一份。
还有一点格外值得引起注意,当年新文化运动能够轰轰烈烈地顺利展开,这也和鲁迅有着不小的关系。因为鲁迅正是审阅出版物之人!小说审核的标准及图书管理的制度,这些都是经鲁迅之手制定的!
结语:
鲁迅之所以做了14年教育部官员,并不是因为贪图优厚的待遇,而是因为他认为能借此实现自己“立人”的理想。而在这一理想破灭之后,他再未做过官,同时也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当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