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货车撞劳斯莱斯后,女车主迅速立起“人美心善”人设,可真相却并没有这么简单,越来越多大货车司机老李和女车主的“黑料”被曝光。
大货车司机老李和女车主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们“完美”人设的背后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
“人美心善姐”遭质疑
2023年11月4日,广州海珠区,一辆货车在掉头时不慎撞上了一辆粤港两地牌照的粉色劳斯莱斯。
目击者称,货车司机在得知自己全责后,当场吓得浑身发抖,而劳斯莱斯女车主则显得异常镇定,甚至面带微笑地拿出手机拍照,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劳斯莱斯女车主朱根菜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表示自己已经与货车司机老李沟通过,决定不走保险,自费维修车辆,理由是担心货车司机明年的保费上涨。
她赢得了网友的赞赏,朱根菜也有了“人美心善”的人设,其社交媒体账号粉丝量迅速暴涨。
可网友扒出朱根菜的劳斯莱斯并非新车,而是二手车,且曾在同一路口发生过两次事故,加上她被老李撞的这次,一共是3次,甚至有网友爆料曾以每天1000元的价格租用过这辆车作为婚车。
货车司机老李的身份也受到质疑,有人爆料他三天两撞,且在之前的交通事故中态度嚣张,与“人美心善姐”事件中表现出的“老实巴交”形象截然不同。
这些爆料引发了网友对“剧本”的质疑,网友认为,朱根菜和老李联手策划了这场交通事故,目的是为了博取流量,打造“人美心善”的人设。
更有人指出,朱根菜老公万万在事件后期的回应中,也出现了前后矛盾的说法,先是表示维修费用可能超过百万,后又改口称维修费用在10万元以内,这些疑点,都指向了“剧本”的可能性。
事件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这起交通事故究竟是真实发生的意外,还是精心策划的“剧本”?
老李真的是一个老实巴交的货车司机吗?他的过往经历和言行是否与他在事件中的表现一致?
还有朱根菜不走保险,自费维修车辆的行为是否符合常理?老李在事件中的表现是否真实可信?
这些疑问,都亟待警方的调查结果来解答,警方解答之前,我们还能从老李和朱根菜等人身上发现一些线索。
剧本和事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老李最初在事件中保持沉默,后来通过抖音账号发布视频,感谢朱根菜的“大爱和包容”。
然而,事件反转后老李及其儿子开始积极发声,表示愿意走保险,并质疑朱根菜利用自己博取流量,这种态度的转变值得关注。
如果事件最初确实是一场“剧本”,那么随着舆论的失控,老李可能意识到自己也身处险境,因此选择与朱根菜撇清关系,试图自保。
老李和朱根菜之间的聊天记录,也证实了这一点,他面对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当时是跟着朱根菜的思路走的,事后才发现有些不对劲。
之前都表示不走保险的他,在保险员发声后,11月14日突然改口要走保险。
如果老李最初并不知情,只是被朱根菜利用,那么在意识到自己被利用后,他选择站出来发声,维护自身权益确实没什么问题。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老李与朱根菜一直在密切配合,他们的发声澄清只是“剧本”的又一环节。
而朱根菜最初凭借“人美心善”的人设赢得了大量关注,然而,随着各种黑料的曝光,她的人设迅速崩塌。
因为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制造热点事件可以快速获得关注和流量,从而带来经济利益,她通过“人美心善”的人设,可以提升个人形象,获得更多商业机会。
如果事件确实存在“剧本”,那么朱根菜的种种行为,可能都是为了掩盖真相,逃避责任。
这件事发生后,多位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了事件的合理性,并指出如果最终证实是“剧本”,那么当事人可能涉嫌寻衅滋事罪。
律师的分析,为事件的定性提供了法律依据,也提醒公众,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行为都应遵守法律法规。
理性思考、不轻信、不传谣
“货车撞劳斯莱斯”事件,并非仅仅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它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
舆论导向:事件初期,舆论一边倒地支持“人美心善姐”朱根菜,谴责货车司机老李,然而,随着各种爆料的出现,舆论开始反转,质疑“剧本”的声音越来越大,朱根菜的人设也随之崩塌。
事件中的舆论参与者主要包括网友、媒体和当事人,网友是舆论的主体,他们的评论和转发,直接影响着舆论的走向。
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着信息传播的角色,他们的报道方式和角度,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当事人则是事件的核心,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事件的舆论走向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的阶段朱根菜“人美心善”,她不走保险的行为,赢得了网友的赞赏,舆论对其一片好评。
第二个阶段朱根菜遭遇质疑舆论开始反转,而老李的老实本分“人设”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崩塌。
比如个别网友爆料,他的车曾经被老李撞过一次,他被老李撞的时间,也老李撞劳斯莱斯女车主的时间加起来不过3天。
但网友爆料前,老李和女车主得到过不少网友的认可,这个阶段的他们几乎是名利双收的一个状态。
流量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网络暴力可以摧毁一个人的生活,而社会责任则需要每个人共同承担。
个人的行为不仅会影响自身,也会影响社会,在网络时代,个人行为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因此更需要谨慎和自律。
面对网络舆论的冲击,个人需要保持理性,不轻信、不传谣,也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获取真实的信息,如何识别虚假信息,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能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信息,需要多方求证,理性思考和判断。
在网络时代,流量的诱惑与风险并存,我们需要保持理性,不轻信、不传谣,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如何建立更加理性、健康的网络环境,如何避免网络暴力,如何保护个人隐私,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助手,而不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