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踏入贵州省六盘水市的村村寨寨,一幅幅美丽宜居、和谐美好的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乡村小道洁净而平坦,农家院落舒适而雅致,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第四年。六盘水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固本强基:多措并举的综合施策
“家里有几个人就业?家庭年收入有多少?家里有人生病吗?”近日,驻村工作队员在钟山区金盆乡走访监测帮扶重点人群时,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倾听、记录他们的诉求,宣传医疗、教育、就业等政策。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
六盘水市压紧压实“四个不摘”责任,坚持“党政线”联动、“业务线”齐动、“上下线”互动,建立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的工作机制,聚焦重点工作开展调度督促,高位推动各项措施落细落实。
同时,将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第一道防线”,六盘水市出台了《六盘水市健全完善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办法》,深入推进重点人群监测帮扶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常态化排查,及时识别监测对象,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帮扶计划,分层分类进行帮扶。全面开展“3+1”保障回头看专项行动,紧紧围绕脱贫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短板”问题,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原则,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安排和资源分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今年以来,六盘水市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衔接资金5.4亿余元支持六枝、水城重点帮扶县发展。水城区、六枝特区分别获国债资金2.82亿元、2.02亿元。同时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1.05亿元,实施项目47个。
产业交响:多元经济的协同发展
每年9月下旬,在盘州市新民镇,村民房前屋后都是晾晒的红米,处处欢声笑语。红米是当地村民致富的希望。新民镇依托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利用高海拔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合作共赢的红米产业“联农带农”新模式,以“高原红米”品牌为突破点,延展生产、加工、农旅、养身、研学产业链,将红米产业与梯田保护紧密结合,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梯田红米小镇。
2023年以来,新民镇建成核心示范基地3680亩、红米加工厂1个,带动全镇水稻种植9000亩,覆盖全镇脱贫人口1846人。
在海拔1650米的云贵高原东斜坡,位于六枝特区新场乡的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里,黑色“跑山猪”在林间活动觅食。
今年3月,该公司145头生猪通过海关现场监督装运,在深圳拱北海关顺利通关直供香港、澳门,标志着六盘水市生猪供应港澳实现“零的突破”。
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依托优异的生态环境和放养的特殊养殖模式,饲养出品质高、健康、营养的黑毛猪,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二表哥”黑毛猪已成六盘水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该公司自去年2月取得“国家级无非洲猪瘟小区”认定后,又于9月取得“港澳活猪饲养场注册登记条件”,成为六盘水市第一家出口港澳的本土猪企。
该公司采取“基地+养殖小区+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六枝特区出资建设养殖小区,公司以固定分红的形式承包养殖小区饲养生猪。2018年到2023年,二表哥公司共向利益联结主体分红1646万元,受益农户7970户、2.5万人。
近年来,六盘水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全力抓好粮油生产的同时,推动以“凉都三宝”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发展,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24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34亿元,增速3.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10元,增速7.1%。
四项收入:促进增收的有益探索
走进位于水城区新桥街道新业社区1号楼内的贵州思博服饰生产车间,只见众多工人正在生产流水线上娴熟地操作机器,进行着平车、锁边等缝纫、剪裁作业,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2023年3月,水城区利用东西部协作项目,引进广东鸿博服饰有限公司在当地成立贵州思博服饰,招聘员工110多人,其中60%为新业社区搬迁群众,剩下的员工也大都是周边乡镇、街道的群众。企业的入驻,不仅盘活了社区闲置资产,增加了社区的集体收益,更增添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近年来,六盘水市紧盯脱贫人口收入,加强监测帮扶,主要采取稳岗就业、发展产业等措施促增收,着力提高脱贫人口“四项收入”。
紧盯促进就业,稳步提升工资性收入。通过引导外出务工、就业帮扶车间(基地)吸纳、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等途径,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
强化要素保障,稳步提升经营性收入。用好财政、金融、用地等扶持政策,投入财政资金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等模式,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盘活扶贫资产,稳步提升财产性收入。充分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鼓励和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用好惠民政策,稳步提升转移性收入。严格落实好兜底保障政策,今年以来,连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供养标准,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村美民和:共建共享的幸福实践
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近日,走进水城区营盘乡高峰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让人眼前一亮。
“我是土生土长的高峰人,这些年村子完全变了样,风景更美、产业更旺、村民更幸福。”说起村子的变化,高峰村党支部书记谢兴学如数家珍。
在高峰村文化广场一侧有个“超市”,里面产品均不能购买,只能用“积分”兑换。“乡风文明诚信积分治理机制,将环境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回收、道德行为规范等纳入村规民约诚信积分管理内容,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加分,所得积分可在‘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谢兴学说。
在谢兴学的办公室里,还有一张A4纸打印的地图,上面用黑笔圈出5个区域。谢兴学介绍,这是高峰村创新探索的片区管理治理模式。“高峰村少数民族较多,我们根据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因素,划分出5个片区,成立片区管理委员会,广聚群贤激活自治细胞,协商议事推动问题化解,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谢兴学说。
近年来,六盘水市聚焦乡村建设,以更大力度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紧紧围绕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六盘水市围绕村级产业发展、农民住房需求、基础设施保障、村庄公共服务等实施规划项目。利用“贵州数字乡村建设监测平台”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运行监督管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覆盖率100%,30户以上自然村寨覆盖率95%以上。深入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和“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社会治理机制,选派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村(居)法律顾问,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
如今,在六盘水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个村庄的变化,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脚,每一张笑脸,都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最好见证。(李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