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开国上将许世友回忆说,黄麻起义时他带领的义勇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只有两个人活了下来,一个是我,另一个是王必成。
王必成和许世友一样,都出生在湖北麻城乘马岗。不同的是,王必成参加红军时,差点没通过。他据理力争,朝当地的苏维埃主席放了狠话,才参加红军,功成名就。
从红小兵到开国中将
王必成出生于1912年,乘马岗镇小寨人。他家境贫寒,自幼丧父,勉强读了两年私塾,交不起学费辍学了。
1926年,麻城掀起革命浪潮,农会纷纷成立,王必成也加入其中。领导问他:“打土豪斗地主怕不怕?”王必成回答:“怕啥呀,脑袋掉了碗大个疤。”
1927年,震惊湖北的黄麻起义爆发,王必成参加了义勇队。义勇队的队长正是许世友,当时21岁,作战十分勇猛。起义失败后,许世友回了老家,王必成继续留在农民赤卫队。
1929年4月,鄂豫皖的红一军31师到麻城扩红,王必成备受鼓舞,领着同村的7个小伙伴来到乘马岗乡苏维埃政府,请求开具参军介绍信。
7个小伙伴高高兴兴拿到介绍信,参加红军去了,唯独王必成被留了下来。王必成当时年仅17岁,长得不高,体型瘦弱,完全不像一个年轻小伙,倒像个体弱的小学教师。
当然红军里小鬼多的是,不是拒绝王必成的理由,而是另有其因。乡苏维埃的朱主席对他说:“你家的情况我知道,你是两房共一子,不符合参军条件,回去吧。”
原来父亲去世后,王必成跟着伯父生活,伯父家也没有儿子,想让他延续香火。朱主席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才拒绝了王必成的请求。
王必成听后急了,本来他领着7个小伙伴参军,如今就他一个人回去,岂不是让乡亲们笑掉大牙?他看软的不行,干脆来硬的:“地主家三妻四妾,儿子成群,他们怎么能参军?你这个主席一点政治头脑都没有,我要去告你!”
朱主席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苦劝他不成,只好给他开了一封介绍信。王必成拿着介绍信参军,被分配到31师第二大队当勤务兵,走上了革命道路。
遗憾的是,和王必成一起参军的七个小伙伴,如杨业焱、丁茂良等人,都在革命中牺牲。只有王必成这个当年被拒绝的“红小兵”,后来成了开国中将。回忆往昔,王必成将军动情地说:“烈士替我们死了,我们替他们活着。”
绰号“王老虎”,粟裕麾下悍将
王必成参加红军后,在徐向前麾下效力,当过勤务兵、传令兵、交通队队长。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王必成主动申请上了前线,任红4军10师3团3营8连连长。1932年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王必成表现突出,升3营营长。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后,王必成又参加多场战役,红军长征时升红30军89师267团团长。长征途中,王必成带领的267团是红四方面军的突击主力,三过草地,进军甘南,屡立战功。1936年,王必成升89师副师长,也是他在红军时期担任的最高职务。
王必成真正扬名是在抗战时期。1938年,王必成从抗大毕业,被分配到新四军,担任第一支队第二团参谋长。
第二团又称“老二团”,由留守南方的游击队组成,作战经验丰富。王必成虽然是参谋长,但行团长之责,与政委刘培善一起领导部队,在近两年时间里作战200余次,连战连捷。尤其在延陵一战中,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偷袭延陵镇,企图破坏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王必成提前获取敌人情报,率第二团出击,歼灭了这股日军。
延陵一战,让新四军首次获得全国关注。王必成也打出威名,被称为“王老虎”,第二团也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老虎团”。
1940年江北指挥部成立,下属三个纵队,王必成任第二纵队司令员。他与一纵司令员叶飞、三纵司令员陶勇并称“叶王陶”,都是粟裕麾下悍将,人称“三只铁拳”。
解放战争中,王必成创下了更傲人的战绩。
解放战争初期,王必成任华中野战军6师副师长,初战长兴、二战如南、三站李堡,取得多场大捷。此后他任华野6纵司令员,保卫涟水、凯旋莱芜,成为华野名将。
王必成打得最出彩的当属孟良崮战役。此战华野诱敌深入,围歼国军74师于蒙阴东南孟良崮山区。
战役打响后,王必成奉陈毅、粟裕之命,星夜兼程率6纵赶往垛庄,切断了敌74师后撤的去路。随扈王必成回师孟良崮,率特务团攻上山顶,捣毁敌指挥所,击毙了不可一世的张灵甫。
孟良崮一战,王必成的6纵歼敌5700余人,受到毛主席高度评价。陈、粟两位首长也赞叹不已,直言“歼灭74师,6纵立了大功。”
不满中将军衔,罗荣桓:让他自己来找我
解放战争后期,王必成已经是三野24军军长。不过这不是他革命生涯的顶峰,抗美援朝期间,他曾任志愿军第9兵团代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夏季反击战、金城战役。
1955年,王必成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也迎来了这一年的授衔时刻。授衔结果是提前公布的,“叶王陶”三位战将,只有叶飞是上将,王必成和陶勇都是中将。
对于这一结果,王必成不太满意。因为他当年和叶飞职务相当,功劳相当,叶飞当福州军区司令,他是上海警备司令,没有多少差距。结果叶飞是上将,他是中将,因此心里很不痛快。
王必成决定找负责评衔的总干部部评理,不过他与总干部部长罗荣桓不熟,革命年代属于不同系统,由他直接去找显得太冒昧。怎么办呢?王必成思来想去,还是通过老首长说情最合适。
王必成是在陈毅、粟裕两位首长的指挥下打仗的,不过两人都不是合适人选。陈老总本来是不准备评衔的,当时他在国务院当副总理,在军中没有实际职务。不过中央考虑到他是三野代表,加上周总理力荐,决定授予他元帅军衔。这个时候让陈老总出面说情,显然不合时宜。
粟裕的情况也很特殊。军衔评定时,他三次“辞帅”,连毛主席都赞他高风亮节,授第一大将。粟裕自降军衔,又怎好出面给王必成“升衔”。另外,叶飞、王必成都是粟裕的心腹爱将,没有哪个首长,会为下级为了军衔互相攀比感到高兴。
王必成自然也不能找粟裕,最后选择了另一位老首长——三野副政委谭震林。谭震林绰号“谭老板”,为人爽快,做政工工作一流。果然王必成说明自己的请求后,谭震林一口答应下来,找到罗荣桓替王必成说情,也授他上将。
谭震林的理由是,王必成也当过纵队司令、军长,入党时间比叶飞还早一些,最好授予他们同样的军衔。可谭震林没说完,罗荣桓就打断了他的话,严肃地批评了他。
罗帅也给出两个理由:其一,为了芝麻绿豆的事情争来争去,王必成做得不对,他找谭震林出面说情,更是错上加错,应该检讨;其二,红军时期叶飞就是师长,比王必成级别高,解放战争后期叶飞是兵团司令,也比王必成高。评衔工作是客观严肃的,不是谁嗓门大谁有理。
谭震林哑口无言,回去如实告知王必成。王必成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吓得不敢再提了。最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是同村一起参军的8个小伙伴中,唯一活到建国后,成为开国将军的。
“冷面将军”,背后也有柔情
革命年代,王必成绰号“王老虎”。他冷语寡言,工作一丝不苟,也被称为“冷面将军”。
王必成对家人要求极为严格,立下五条规矩:不许参政;不许看他的文件;不许以他的名义办事;不是乘坐公车;不许搞特殊化。
1960年,王必成的女儿王苏炎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女儿带着这个好消息回家,王必成只说了一声“好”,又埋头吃饭。吃饭饭后,他送给女儿一个杯子,杯子两边写着“送给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只被子,是王必成抗美援朝时,慰问团从国内带来的。将军视如珍宝,用了好几年,把它当作一种传承,送给了上大学的女儿。
王必成在昆明军区当司令员时,唯一的妹妹找到他,要求将在军区当兵的儿子提拔为干部。将军一面劝说妹妹,一面鼓励外甥自己进步。外甥不负厚望,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军校。
“铁面将军”也有柔情的一面。王必成在新四军二纵当司令时,手下一个名叫徐绪奎的团长跟他关系要好,送给他一条毛毯。遗憾的是,徐绪奎在1940年对敌作战中牺牲。王必成悲痛不已,一直用着这条毛毯,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这条毛毯陪伴了他49个春秋,破了补,直到将军病逝。
王必成对家乡也怀有深厚感情。1979年,他脱离一线工作,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50年的家乡麻城,看到家乡经济发展不好,百姓生活贫困,将军心情无比沉重。他致电湖北省委省政府,请求将湖北麻纺厂下放到县管。这家纺织厂,后来成为麻城三大支柱之一。解决了百姓温暖,将军又促成了乘马岗乡高中的建成,解决了孩子们的升学难题。
1989年,王必成将军病逝于南京,享年77岁。